我初上讲台时,教初中数学。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着怎么样把每节课的知识点落实。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引入?如何设计变式训练?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学生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我就欢欣鼓舞,平均分不佳就急火攻心,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讲解。
感想:初上讲台,总觉得知识太简单,没什么讲的,重点都在练题。不停的刷题,不停地找题刷,漫无目的。自己累,同学们累,也没有好效果!直到近两年让同学们背全章知识,全书知识。同学们都以此为好笑的梗,想想自己也是无路可走,多笨的路也蒙着眼走啊!
第二个阶段:教方法
教了几年之后,我逐渐把关注点从 教 转移到学生的 学。同样在一个课堂里听课,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却迥异。于是我开始尝试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想象他们在学习时会遇到什么问题。我领悟到数学与数学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数学知识并不能保证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在这个阶段,我逐渐减少自己讲课的比重,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预习、探究、试错乃至请学生上台讲题。
感想:教知识不如教会学习的方法,怎么样是学习的方法呢?培养同学们学习吸收知识需要的思维,学会学习也就有了学习的乐趣!(这点是从马老师讲的达尔文典故中悟出来的)近来发现了思维导图学习法,切实的改善培养思维的抓手问题,也算是以前的笨路子没白费吧。
第三个阶段:教状态
再后来,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哪怕数学学习能力并不突出,但通常都态度端正、学习认真;而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学生,如果学习马虎,成绩就很可能不理想。有时候,你准备了一节课,设计很精彩,课上得也很顺利,为学生铺设的路径很巧妙,可有些学生根本就没听,对他来说效果等于零。于是,我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判断哪些学生是真心喜爱学习,哪些是在被动应付,哪些学生悟性强,哪些学生虽然勤奋却学得吃力。在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与其学习状态成正比后,我便更执着于发掘学生的内驱力,而慢慢放弃外在的推、拉乃至拖、拽,也变得更加有耐心。
感想:马斯克指出自己成功的关键是“内驱力”,而世界上最可怕的是孩子没有内驱力。经常发现很多孩子一段时间上课专注,动手动脑很麻利,成绩很优秀,一段时间又发愣,成绩一落千丈。于是就专注于孩子的课堂情绪,状态的调整。说笑话,讽刺,编押韵的打油诗,批评,客串人间清醒等等方式都在不停轮番使用,让课堂专注有活力!
第四个阶段:教人生
在前面三个阶段奋斗了十多年后,我的教育视野有一天突然打开。回顾自己以往的努力,总还是离不开分数二字。我作为老师,看到那些曾经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长大之后很平庸而调皮的孩子却大有作为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去反思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辛辛苦苦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到底有什么意义。当我将视野从学生的学习扩大到他们的兴趣、气质、品性以及以后人生的需要时,教育的世界就更加宽广了。这个时候,我不再只是一名学科教师,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感想:教学也有很多年了,中间遇到过很多毕业后的学生,很多平时不学习的学生,一直都没有放弃求学路,最后考上了博士。还有好几个都走上了工作岗位,给我很大的帮助。这些切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让我改变了固有的一些观念。学习成绩不是未来的固定样子,没有分数未来一样光明,一样给我们的社会创造巨大的价值。于是我就希望自己珍惜每一个学生,把他们像小天使一样照料,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能够有一个长期发展的好基础!于是就开始关注未来真正的工作中需要什么思维能力?需要什么习惯和视野?课堂上怎么达到培养的目标?
第五个阶段:教自己
学生在学校里除了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而我,也的确朝着育人的目标努力了好几年。 与其教学生,还不如教自己。所有那些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都首先是对自己的要求。自己做到了,才有可能要求学生去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影响,是感染,是熏陶。教师这个职业不是教,而是学,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感想:
如果哪些事情要求学生做的自己没做到,说明知识储备还不够,实践的方法还不清晰简练,思想认识高度,远度不达标!想让每个学生都学好,自己必须有更好的实践和认知。自己做到了,这才说明自己的教学手段达标了。每个孩子的成长有快有慢,有不同的节奏,慢即是快无疑是好的智慧。做好示范,是好的,人们自然会发现,腿脚是最好的投票器!教师的职业发展可以分为五个境界,分别是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和教自己。这五重境界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师工作的五个不同方面。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探索、掌握不同的教育方法是所有教师的基本功。与此同时,心里面有对世界、对人生和对自己的理想,才会看见不同的教育气象,即便与别人做着同样的事情,结果也会更加理想。这五个境界很难清晰地划分,有的时候,你以为自己在教知识,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地教人生。 ——万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