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是“精神空间”里的一盏灯 -《精神健康讲记》连载35
诚与明的学习清晰的父母或者有思考力的老师,都有自己的中心,会耐心地去观察,加上经验和内在的直觉,会解读到很多可能性:这个大孩子的行为异常,或许只是一种反叛和不成功的彰显自我;那个小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或许是因为体质不良、能量内缩;也有可能是因为父母过于追求外在的标准,或者严厉且不耐烦,只有物质付出而缺乏内心关爱导致的能量干涸......当大人自己没有发展出相对成熟的心智能力的时候,就会一筹莫展,开始道听途说、搜索网络、迷信专家;当大人压力很大、不耐烦的时候,就会放弃自己的责任、放弃探索,把孩子交给“专家”。孩子的学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情感淡漠、人际交往困难......这类情况更多的是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问题,不要简单粗暴地把它划入医学领域。三者的领域互有交叉,但边界并不清晰。一旦滑入医学领域的深水区,要游回去就有难度了。成年人内心的冲突和失真,是导致孩子产生学习困难、不能适应社会、不能正常表达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作为孩子,慢慢地发育成长,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这个是“社会化过程”,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被驯化”。人的发展过程通常离不开教育、学习、工作、适应社会、发展乃至人生目标的树立,而在大众的群体认知里,普遍认为“跟上社会进程”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于是,我们从小就被驱赶着,跟随千军万马一起冲过高考独木桥,在汹涌的人潮中要尽可能出人头地,唯恐落后。这确实是生存的现实需要,但它并不是全部。群体的无意识惶恐或约定俗成,并不是我们蒙头往前冲,只管跟上社会传送带,不管不顾孩子内在健康和精神需求的理由。在我们的心里、日常生活里,需要留出一些缓和的时间和空间,来应对外部世界的急促与粗糙,需要慢慢体味、消化、适应种种的冲击与不适。这才是内在发生的真正的社会化适应过程,而不是表面的言行得体、应对流利、反应迅捷。每个人由于个性和心质的不同,适应期的速度将会大不相同,没有标准时间。最近有个朋友和我聊,他正遇到一些麻烦的事情,处在人生的低谷之中,需要面对人性的阴暗面,这里面有很多陷阱、压力,还有愤怒。当我们进入某个事件之后,会和这些相对阴暗的无形力量有交互。俗世间的纠葛,性、金钱、权力的应力场,相关各方的心智斗争模式、情感模式,连带着久远的记忆库,无意识的烟雾与漩涡,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黑暗的空洞和浊流,都交织在当下,这些力量会把参与者同频化。然后,我们早上很清新地出门了,经过这些熏染,晚上带着失常混乱的状态回家。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异常,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去放松、清理,去散步、运动,或者看书转念、打坐静观,就会很容易跟家人吵架,进入敌对的情绪状态。只要平时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这也是小孩子在复杂的成人环境里,时时刻刻都会面临的冲击。对于一个自我意识尚未确立、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如果我们没有耐心、善意,以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的给予和陪伴,他们是不是会比成人更难于适应环境?这是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或学习交流障碍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成年人不够真实。这里无关道德。其实每个人都渴望真实、诚实地对待他人,也被真诚对待,但是,我们活在自己创造的虚幻中很久了。每个人都是这样,我们可能很难改变存在多年的现实,但是作为个体,我们要看到自己不真实的地方,不要故意去掩盖它,这样会好很多。尤其在家庭生活里,要减少一些有意识的包裹,减少一些习惯性的模式化反应,与亲朋好友们用相对真实的对话、深入的交流,不回避、不躲闪、不故意或完全无意识制造烟雾与虚言。这是一个渐进的“剥去包裹,看清真相”的过程,是诚与明的学习,是真实的生活与适应。一旦等我们看到了生活中还有许多可以澄清的层面,体会到内在的观察也有无尽的广度与深度,然后,我们所在的地方,会多一分清明与稳定。这个领悟可以帮助自己,也可以间接帮助孩子。帮助我们自己和他们把眼前的迷雾、包膜一层层地撕开,帮助孩子真实地看到现实、了解自己,看到他人的无奈、软弱和无知,也看到这个表层世界的背后每个人本有的善意和诚意。如果成年人缺乏这个自觉自明的过程,他的内在世界与外部世界就会被层层包裹,不明朗、不清晰,就容易出现无意识的表里不一,身心分离。这样,就会给孩子带来内心与外境的分裂、冲突,孩子自发的、自组织的心智发展过程就可能被干扰、混乱,甚至封闭了。
意识就像一盏灯成年人内在的冲突和不真实、无意识的生活状态,会影响到孩子的心智—情感—意志力的发展和社会适应,那么,父母在什么样的状态下,会帮助到孩子正常地完成整个过程呢?父母的意识最好是清晰而稳定的,这个意味着在思想、语言、行为和交流上都尽可能清晰。或者说,他的生活是有意识的、有觉知的,而不是无意识的、被动的、条件反射的、随波逐流的。“意识”与“精神”,这两个概念常常会混用,在这里我做一些简单的解释:每个人的“精神空间”有大有小,有的稳定,有的波动不安;“意识”可以看作是“精神空间”里的一盏灯,不同的人,灯的亮度、清晰度和照射角度、强度、范围都不同,就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关注点和认知范围。“意识”的作用,就像我们在黑暗中灯光所及的范围,之外的黑暗世界是“无意识”。觉察,就是不同水平的意识范围。睡眠与梦境,昏迷与死亡,如同黑夜,大部分人对此是无意识的,只有很少的人或者修行者,可以在梦中保持觉察,处于清醒状态。在白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虽然醒着,但未必能保持有意识,迷迷糊糊地上厕所、刷牙、洗脸,心不在焉地吃饭、搭车、打招呼,熟人之间的寒暄,都是模式化而不自知的。很多时候只是一种身心习惯性的反应。不自知,就是缺乏觉察,也就是意识不清晰。在这个水平上的语言、行为、思想、情感,都处于不清晰、习惯性的反应状态,因而是缺乏自发性、创造力的。精神世界就像大地、天空——一个大背景。从本质而言,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彼此相通的,而且归于一个源头,无边无际、浩瀚无涯。它涵盖了意识界与无意识界,人与非人、万物与万类,绝非人类的意识所能穷尽。在古代经典里,有称为“海”与“藏”。因为意识活动的不同水平与偏性,每个人只能从“海、藏”中各取一瓢,化作万千世界,终其一生,人人极力瞩目,以为天地在此,画界为牢,难得一见天外之天,意所不及之广大之地。在我们各自意识所及的世界里,感受、情感、思想、记忆,有其各自的运行规律,互相影响而成为生命动能的一部分,但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观察不到。一则,因为我的注意力都消耗在外界的交际劳作了;二则,我们的意识之光过于粗钝不定,觉察力、专注力都还不够。传统的静坐、站桩、太极、瑜伽......是可以用来帮助我们,所以称之为“内在训练”。这个部分在之前谈过很多,各位可以自己搜索相关书籍,跟随合适的老师学习。Tip12:推荐书籍与电影之二书籍:《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斯坦纳自传》(鲁道夫·斯坦纳)《炁体源流》(米晶子)《六祖坛经》(慧能)《道德经》(老子)《庄子》(庄子)电影:《与狼共舞》《阿甘正传》《天使艾米丽》《埃及女王的任务》《第五元素》《特瑞沙修女》《黑客帝国》《涉足荒野》《霍尔的移动城堡》(未完待续)作者李辛,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著有《儿童健康讲记》《经典中医启蒙》《精神健康讲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