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教授治校可行吗?
虹野:教授治校可行吗?
我们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高等教育改革从985、211的等级制度开始,但是关于高校自治、教授治校、去行政化等方面却没有太大的进展。
在这里单独拿出教授治校来探讨一下其可行性。
教授治校提出的主要原因是站在科研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分配问题上,教授治校并不意味着教授就拥有了行政权力。
当前高校存在的问题是行政权力过大,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都受到了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下的高等教育事实上就变成了工厂化和公司化,行政人员监督和管理教学和科研人员。决定着其收入待遇甚至学术和教学水平。因为在行政人员眼里是分不清这些评价的具体的内容,所以就来了个量化管理,这样搞文学的就可以和搞理学的进行比较管理了。
或许有朋友问,既然如此,教授治校不是甚好吗?
这里不得不先考虑到教授这个群体的来源了。经过三十年的量化考核之后,现在的教授有两种:一种是很适应现在的考核方式的教授,另一种是官员教授。
这两种教授无论哪一种治理学校都没有办法对现状进行改变。
或许网友们会说,那有什么办法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使得高校成为对社会对学生有巨大效益的场所呢?
其实很简单,研究的归研究,行政的归行政,人人互相尊重,制定相关政策制度的时候需要全方位真正的考虑,不能存在绝对权力,不能拥有等级制度。教授不得从事行政权力,行政绝对服务于科研和教学。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就看到了问题所在了,那就是科研和教学里面涉及到的经费问题,在当前科研审批制度没有改变的时候,行政权力和科研权力多要跑课题争金钱。那么此种改革必须匹配审批制度的改革。
鉴于现在是国家主导的科学研究,可以说个人并没有太大的研究自主权,在当前除了重大的项目之外,其他的高校的科研几乎都可以从审批体系中剥离。让研究成为研究者的爱好,而不是利益。
再谈一下高校改革的阻力,可能大家想不到的是高校改革的最大阻力不是各个高校,甚至都不一定是校长和书记,而会是教育部等拥有大量科研经费的单位,他们通过审批项目可以获取很大的利益。这些利益也分配给了一部分高校科研者,但是这些经费本身也是计入到教育经费中,换句话说这些经费可能就应该属于教育工作者本身的收入,但是被打包为项目经费让下面的科研者进行争夺。说到这里可能大家会觉得和我们的绩效工资有点相像了。(这部分经费的内容,纯属猜测,没有认真查数据,有兴趣者可以把科研投入经费和教育经费相加除以GDP就知道整个教育经费占比了。)
鉴于此,教授治校,在解决不了科研经费的问题的前提下,在解决不了当前教授的改革惰性的前提下,这个基本上是空谈。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