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爱生如子”是把学生当“儿子”养?还是把学生当“儿子”管?

虹野:“爱生如子”是把学生当“儿子”养?还是把学生当“儿子”管?

文/虹野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小陶自杀事件引起了老师们的讨论,我们抛开具体的导师王攀可能存在的种种如外界猜测的诸如利用职权阻挠小陶出国留学,或利用职权压榨小陶劳动力,或者阻挠小陶答辩等等行为,我们只谈王攀私下认小陶义父子的事情是否真的合适?

正如武汉理工大学公开回应,“经查,王攀存在于学生认义父子关系等于教学科研无关的行为”,可见“爱生如子”的老师确实存在的。但是出乎所有老师、家长和学生意外的是,这种“爱生如子”的方式却给学生带来无尽的精神压力,以至于一死才能摆脱。此时我们需要正视的是当今的“师生关系”和中国传统的“师徒关系”是否应该加以区别。

不得不说,“爱生如子”的观点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几乎被当做了常识,也几乎没有人反对“爱生如子”是教师的一种美德。但是随着民智的开启,人们越来越发现在中国“当儿子”并不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甚至我们常常用当儿子来嘲弄自己的地位的低下,比如“欠账的是老子,要账的儿子”。

我们可能看到是父母在幼童时期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成长期间的无私供养,“爱生如子”的潜意识则是希望老师能够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提供无私的帮助和爱护。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儿子”在得到父母无尽的“爱”的时候,子女也变成了父母的私有财产。在长期处于“宗族社会”熏陶之下,“儿子”几乎被老子完全控制了,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自由的行为。家长希望老师“爱生如子”希望老师无私关爱学生,像自己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无私;老师也希望“爱生如子”,更多的则是希望学生能够像儿子一样听话。

“爱生如子”在老师和家长的视野里面完全是不一样的。我们只能提醒家长,当今老师微薄的工资自己儿子都养不活,还如何把几十个学生当“儿子”养呢?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同时也提醒老师,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最好不要宣扬自己“爱生如子”。尤其是当今的个性张扬的“儿子”和过去顺从听话的“儿子”不一样了,把学生当做儿子一样,只能变成精神压力。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