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潮祖医案精解》——眩晕(三)
袁某,女,61岁,2006年7月11日初诊。
自述近半月感头目眩晕,自觉神疲乏力,头重脚轻,耳鸣,眼前似有飞蚊,入睡困难,大便稀溏,每日2〜3次,动辄汗出。
询知:上述症状皆发生于半月前感冒之后。观其精神委顿,面色苍白,舌淡胖苔白滑,审六脉浮细而滑。
陈老曰: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此病家之眩晕所作,为风邪侵扰,痰湿上蒙清窍所致,治疗当以温化痰湿,祛风解痉为主,以理苓汤加味。
处方:
白晒参 6g 白术 20g 干姜 15g
炙甘草 10g 桂枝 15g 茯苓 20g
蔓荆子 15g 猪苓 20g 泽泻 25g
车前仁 30g(布包) 葛根 30g
荆芥 15g 防风 10g
水煎服,1日1剂 ,连服3剂
7月14日二诊:服上方后,患者眩晕症状有所缓解,精神转好,大便基本成形,每日1〜2次,但汗出较多,运动后尤甚,睡眠欠佳,耳鸣时作,舌脉同上。上方去车前仁、猪苓,加细辛9g、石菖蒲15g、川芎25g、五味子15g,水煎服,连服5剂。
7月20日三诊:服药3剂后眩晕悉止,诸症俱愈,惟出汗较多改善不明显,于上方去荆芥、防风,加黄芪30g、煅龙骨30g,炒麦芽30g。水煎服,连服5剂。
7月27日四诊:汗出已止,要求服药调理,陈老嘱咐予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以善后。
【侍诊心得】 本案之眩晕与舌淡胖苔白滑,脉浮细而滑并见,是痰浊上泛,蒙蔽清阳之故。《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头为诸阳之会,一旦为痰浊邪气所闭阻,势必影响阳气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表现出头目眩晕,精神委顿,耳鸣,头重脚轻等症。患病前曾有外感风寒病史,寒邪收引,脉络痉挛,气血不得上荣于头,亦是眩晕发生的原因之一。治疗秉从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基础上,辅以祛风解痉。
理苓汤系理中汤与五苓散之合方。方用干姜、晒参温中健脾,振奋清阳;白术健脾燥湿以输布水津;茯苓、猪苓、泽泻、车前仁渗湿利水以导湿下行;桂枝合姜、参以温助阳气,合苓、泽以化气行水,此为浊阴而设。重用葛根合蔓荆子、荆芥、防风祛风散寒,缓急解痉;桂枝兼通血脉,是为余邪未尽,脉络痉挛而设。诸药配伍,共收温阳泄浊,解痉定眩之功,服之则眩晕渐止,身心愉悦。
二诊时仍耳鸣时作,睡眠不佳,故加石菖蒲、川芎、五味子。加石菖蒲基于 《本经》之“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论,该药有化湿开窍之功,对痰湿闭阻清窍之耳鸣一症尤宜,与细辛相伍,则通窍之功颇佳。配入五味子、川芎调肝安神是针对失眠一症。
三诊之时,因汗多未愈,加黄芪、锻龙骨、炒麦芽是取牡蛎散固表止汗之意。患者就诊即述汗出,何故延至三诊方予止汗?本例病机为痰蒙清窍,过早施于敛汗之法,不免有闭门留寇之嫌。此乃病变有标本缓急,立法用药自当有孰先孰后,孰主孰次。
【按语】
(1) 本病既有阳气之不足,又有浊阴之阻滞,故人参不可去,亦不可多用。
(2) 本例之阳气亏损偏重中焦,辨证要点是大便稀溏,每日2〜3次,面色苍白,舌淡胖苔白滑。
(3) 方中泽泻、白术系《金匮要略》之泽泻汤,主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白术健脾制水,泽泻利水除饮,合用饮去眩止,为治水饮停聚、痰湿阻滞所致眩晕的基本结构。
陈老拓展其应用范围,凡浊阴上逆之头痛、呕恶、咽痛、咳喘等病多配而重用之,舌淡胖苔白滑是用此结构的依据。
——本文摘自《陈潮祖医案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