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欧阳履钦先生的学术经验 : 炙甘草汤的使用
导读:这是一位曾留学日本后来在广大农村默默行医的老先生毕生临床经验之一窥,其很多关于经方和名方的使用句句箴言,其治学方法更是值得后学参考。
介绍欧阳履钦先生的学术经验
作者/欧阳錡
先伯欧阳履钦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对日人信仰我国医学,有深刻感触。归国后潜心祖国医学,年近四十,医道大行。生前著有《伤寒折中》、《金匮折中》、《药性表解串要》、《时方歌括》等书问世,从学者遍布湘、粤、桂诸省,前后凡百余人。
先伯对《伤寒论》的硏究,一是遵照《内经》的理论方法以经解经;一是把伤寒六经与杂病的辨证方法结合起来相互参证;一是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加以发挥。
《伤寒折中》与《金匮折中》就是按照这个原则编撰的。他虽长于用经方,但仍能充分发挥时方的作用,并通过长期实践,筛选和创造一些处方来满足临床应用。
所撰《时方歌括》一书,除陈修园《时方妙用歌括》原载的以外,其余约六十个处方,就是经过筛选和创造出来的。他认为,无论经方、时方、经验方,临床运用都要绳之以理法,不能机械搬用。
先伯在临证时强调“辨证”,对于伤寒与杂病的辨证方面,认为伤寒虽着重在辨六经,杂病虽着重在辨血、水、食、虫,但具体运用时两者必须结合,才能掌握一切疾病的发病原因。
他常说:“不管病证怎样复杂,只要能掌握伤寒杂病的辨证方法,有理有法,立方遣药,就不致越规,并要博采各家各科辨证之法相与比较,相互参证,才能对每一病证的发病机制、鉴别、治法有较全面的了解,临证时才不致茫然无措。”这些教训,一直在我脑子里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先伯治学很严谨,常以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精神作为学习方法。由于在农村行医,接触面广,所以不但擅长内科,对妇、儿、眼、喉、针灸各科亦有丰富经验,尤其在学术理论方面有不少识见独到之处。兹就其临床经验部分根据遗著所载及回忆所及,结合部分病例介绍如下:
炙甘草汤的使用:
先伯谓炙甘草汤为养阴剂中至正之方,方中“姜、桂、参、枣、甘草,中焦取汁,奉心化赤,而以麦冬、麻仁滋其燥,地黄、阿胶直接补血,而以清酒防其滞,虽辛燥、滋润同用,实有相辅相成之义。”临床运用,当视其人阴阳偏虚之多少出入化裁。
如五心烦热作渴,舌苔干绛或舌边及中心无苔,当去姜、桂;舌质红而不干不渴,当减姜、桂;心怔忡而不得眠,当加远志、炒枣仁;舌质紫绛、唇绀,当加丹皮、桃仁;食少便溏,当去麻仁、阿胶。
【例】
袁XX,女。原有失血证,入冬烦热痰咳,痰中带血,怔忡不寐,日渐消瘦,脉细,苔薄白。余以其失血有热,为处炙甘草汤(参用沙参)去姜、桂加远志、炒枣仁,但以酒水同蒸阿胶。服后烦热少退,诸证未减,并见食少脘闷,原方再加陈皮,服之仍无效。
先伯诊之谓:“苔薄白而有津,舌质淡红,外证虽阴虚居多,从舌苔辨之,已露气虚之机,只宜减姜、桂,不宜去姜、桂。”遵嘱书方与服,十余剂后,诸证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