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变态”的青少年?

发布时间:2021-06-04

近日,我收到一位在培训班上结识的学员(兼朋友)发来的微信:

您好!您说一个初中男生他一直短发但捡来很多已用过的发圈收藏着,别人都直接一句“变态”,我觉得这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如:压抑、自恋、缺少关爱……在演练中,从吴珊珊演的喜欢粉红色的男孩案例中,我努力想悟出点什么,但最终没有。老师,能否指点一下?

对于她提的这个问题,我不敢轻易作答;但又恐怕她等太久,于是给了她初步的回复。本文就是沿着这个问题,继续进行深入一些的探讨,以澄清思想认识,首先是为了启发我自己。

先上结论:

(一)人们的诸如“应该”或“不应该”之类的限制性的思维或信念,导致了自己的不快乐。

我们的生活和观念中,有太多的“应该”了。这些应该固然有些还是值得保留的,但很多却成为一种条条框框、一种束缚、一种枷锁。

在人际关系中,这些太多的“应该”会让与我们相处的人备感压力,而我们自己也没有从中落得好处——我们因此而思维僵化、心情也不快乐了。

(二)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对他人进行负面的评判。

你听他说话,就是个没出息的娘炮!

你是一个学生,不好好上学就完蛋了!

她是一个离了婚的女人,谁敢要她?

你看她那个样子,就是个变态女人!

……

这些都是活生生的或直接、或暗含对他人的负面评价的例子。这种负面评判对于那些心理脆弱的人,简直就是一把剑,刺伤了他们的心。

正如刘墉在《单亲又如何》一文中所说的那样——

记得一位因为失火而毁去容貌的残障朋友对我说,对他们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用特别的眼光看他们。眼睛掠过他们可怕的脸上,只当看见个普通人。不要问,也别叹气!否则只会让他们孤独、感伤。

如此说来,现在社会上,许多单亲家庭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困扰,会不会是周围人造成的呢?大家都以不同的眼光看那些孩子,甚至听说,有班上掉了东西,先怀疑是单亲家庭孩子拿的,且编织一些道理,说单亲的孩子没人管,单亲的孩子缺乏爱,所以容易变坏。①

(三)社会的包容性越强,这个社会就越和谐,处在这个社会中的个体就更健康。

比如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从不接纳到慢慢接纳的过程,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社会思想进步。

又如《很遗憾,我不男不女》一文的作者超小米②。在这篇文章中,Ta记述了自己有些悲壮意味的性别成长过程。Ta把自己认定为是一个“性别酷儿”,这个词的概念有别于“跨性别者”:

跨性别者是指不认可自己出生时的指派性别,而通过外在的服装饰物、乃至激素、手术改变,让自己的状态,更靠近自己内心所认同的性别。比如人们所熟知的金星女士,她原本是指派男性,进行性别重置手术之后以女性的身份生活。

而性别酷儿,源于英文Queer。Queer原本的中文释义是怪异的、不合常规的。但使用在性别这个部分里,有拒绝被分类的意思,也就是不认可指派性别只有男和女两种。

当然,超小米能做到今天的样子,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自我认同和肯定的过程。

当Ta第一次穿着高跟鞋出门时,Ta这样描述道:

我感受到的是自由,是前所未有的轻松。迎着夏日很美的夕阳,我前所未有地笑着,一步步向前走着。

但我自那之后迈出的每一步,都在一直向前走,起码,我不再讨厌自己了,我不再讨厌自己“一点不像个男子汉”。

我就是不男不女的超小米。

甚至可以拓展到人们对两性的社会角色的固有观念,比如男人就应该多赚钱,钱越多越成功,女人就应该形体美,越美越有价值(“许多男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被灌输这样的价值观,他们的自身价值体现在外部财富上”③——露易丝·海)。这些都是人们在用一副眼镜去衡量周围的事物。

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一次上培训课,一个女学员因看不惯或不喜欢男老师的穿着、气质或言谈方式,而愤然离去。这件事该怎么看?

在我看来,或许这位老师确实有需要提升的空间(他可以更富有阳刚气质,他可以使自己的言行更受人们的欢迎些——如果他自己认为有必要而愿意的话),但这位学员的反应显然过激了——应该是她心中的某个情绪按钮被击中了,从而造成了她的强烈排斥和痛苦的反应。然而,“谁痛苦,谁改变”;更需要成长的,正是她自己!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人,你以为真的是对方的问题吗?其实,恐怕是你的包容性太小了,所以不喜欢这不喜欢那。

“双性别角色”这一概念早已经被心理学家所研究,其中最基本、最实用而又有趣的结论是:

(1)适应最好的人,是同时具备男人气和女人气的双性化的人。

(2)只有男人气或只有女人气的人缺乏适应能力。

(3)一个适应良好的人必须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灵活性),需要男人气时就表现出男性行为,需要女人气时就表现出女性行为。④

关键是,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男人都很manly(男人味),所有的女人都很feminine(女人味),你要求李玉刚像成龙,那他就不成为自己了,同样你也不能要求田震像杨钰莹。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这个男孩喜欢收藏发圈,如果他自己快乐且没有影响他人,那又有什么问题呢?

即使他再加上留长发又怎么样呢?只要他没有对别人进行攻击性的行为,我认为旁人的指责、嘲讽与冷眼都是不友善的表现。

那个初二男生喜欢粉红色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要关注的是当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快乐水平,而不是对某一种具体的行为进行评判。如果我们去评判他,这本身就代表了我们的格局不够高,或者我们在潜意识里也认为这样的行为是有问题的,需要矫正。

初稿:2021-5-22
修改:2021-6-4
注释:
①《为自己喝彩》P85,刘墉 著,接力出版社,2014
https://mp.weixin.qq.com/s/f7RnU2fMmirEwAUu4vHKFA
③《生命的重建·问答篇》P95,【美】露易丝·海著,唐志红 译,中国宇航出版社,2012
④《人格心理学》P242,【美】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 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文:邹根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