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十七)
脉涩火升,食下稍有不适即漾漾欲呕,究属下焦空虚,气冲无制使然,法宜填摄。
北沙参 湘莲 茯神 河车 霍山斛 山药 芡实
食后欲呕,既有吴茱萸汤之“食谷欲呕”,又有大黄甘草汤之“食已即吐”,然前者当饮食恶寒喜热,后者当伴见腹满便秘等,本案脉涩知其虚,症见火像,故知虚火上炎,胃气上逆,故治疗填摄下焦,药用茯神、山药、芡实等;清虚火而养阴,药用沙参、湘莲、石斛等。
虚风内扰,收之摄之镇之。
熟地 萸肉 茯神 人参 龙骨 牡蛎 飞金 枣仁
以方测症,本案应见失眠、心慌、头晕等症,责之于虚风,故治以滋水涵木,君药熟地;肝气太过,收之以酸,故臣药萸肉;枣仁养血柔肝、龙牡与飞金重镇熄风、茯神合龙牡安神定魄,共为佐药。
虽属瘀血,上吐下泻。而中焦气亦为之暗伤,色萎脉涩,耳鸣神倦,行动气逆。当治以甘温益虚,不宜谓其瘀而攻之。
熟地 当归 茯苓 炙草 远志 枣仁 柏仁 建莲
瘀血伴见吐泻,吐利过度则脾胃伤而津液虚,故面色萎黄且脉象虚涩,精神倦怠,精血不足,清窍失养而耳鸣,阴虚风动的气逆作喘。治有先后缓急之分,本案虽先有瘀血实证,后有吐泻交作,却不敢妄攻,恐更伤正气,唯先甘温补虚,再图攻实。同是虚证,本案治以甘温养血,与前案收摄重症不同,用药更为柔缓。
下焦空虚,厥气上逆喘急短气。
桂都气丸
《黄帝内经·素问》谓“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难经》谓“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本案下焦精血亏虚,水不涵木,故气逆作喘,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酸收以助纳气,加桂枝以降冲逆。
湿阻气痹,脘闷不爽,身痛。
杏仁 半夏 茯苓 桂枝 干姜 木防己
湿饮内阻,焉得不咳。
杏仁 大半夏 粗桂枝 米仁 块茯苓 木防己
两案皆是湿邪为患,亦皆用杏仁理气、半夏燥湿、茯苓健脾利尿、桂枝辛温疏散、防己合茯苓利尿。前者湿邪犯表,阻遏气机,故脘闷不舒而身痛,加干姜助桂枝辛散解表,乃麻黄加术汤之变法;后者湿邪犯肺而咳嗽,饮郁化热故加用米仁清肺内湿热,乃麻杏薏甘汤之变法。
下利日久,腰痛气坠。
鹿茸 菟丝饼 胡芦巴 人参 补骨脂 云茯苓
肾司二便,肾阳虚则作泻,本案与二神丸之补骨脂、肉蔻异曲同工,加淡渗之茯苓、甘缓之人参,且温补肾阳之力更强。
此悬饮也。邪恋日久,虽属络病,正气暗伤,是以汩汩有声,究非全是顽痰窃居。李士材谓屡攻屡补,以平为期,当遵之。
生牡蛎 白蒺藜 桂心 甘遂 姜黄 麦芽汤法丸
饮后水停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金匮要略治以十枣汤,利水与扶正兼顾,得快下利后尚需糜粥自养。本案虽有水停,亦有肝经瘀阻,故云“究非全是顽痰窃居”,故用药利水之力轻,加咸软散结之生牡蛎、平肝解郁活血之白蒺藜、下气散结破血消肿之姜黄,藉麦芽萌发之力疏肝行气健脾和胃。
阳微,阴浊上干,脘闷气冲至咽,大便溏泄,议用真武法。
真武汤
温阳利水,以降冲逆。
气阻脘痹。
枳壳 茯苓 厚朴 半夏 桔白 杏仁
叶氏医案,处处可见《伤寒论》、《金匮》的影子,本案即是如此,病气机郁阻,而微饮内停,治以理气化饮,用药则为胸痹篇枳实薤白桂枝汤、橘枳姜汤、茯苓杏仁甘草汤之变法。
温邪怫郁,咳嗽形癝发热。
栝楼桂枝汤去芍药加杏仁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发汗过多则致痉;疮家汗出则痉。夫痉病,外感邪而内津伤,经脉不及荣养,故需解表祛邪,补津荣筋。去芍药者,以温邪“怫郁”,即“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闷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的临床应用,加杏仁者,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之意。
精彩文章
【作者简介】李超,男,主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于东直门医院工作近十载,师从经方名师张立山教授,体悟经典;侍诊首都国医名师武维屏教授,融汇诸家。不断钻研岐黄之术,用心体悟经典奥妙,擅长治疗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咳嗽、慢阻肺、肺结节等呼吸系统疾病;对失眠、心悸等内科常见病疗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