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歌赏析/《怀念》[伊朗]德胡达
《作者简介》
阿里·阿克巴尔·德胡达(Ali-Akbar Dehkhoda,1879~1956-03-09),又译德赫胡达,原籍喀兹文(Qazivn),伊朗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和语言大师。他是伊朗立宪运动时期(1905—1911)活跃在文坛和报界的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曾任德黑兰大学教授、伊朗科学院院士。他的杂文(包括诗歌和散文)对旧制度揭露深刻,鞭挞有力,文笔犀利,形象逼真,语言生动,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格。[2]并译有大量外国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对伊朗现代文学颇有影响。
作为作家,德胡达的文学活动基本上是与立宪运动相始终的。可以说他的文学成就主要集中体现在这一时期。
《诗歌原文》
啊报晓的晨鸡,当罪恶的岁月
像这暗夜一样,永远逝去,
你的黎明时分振奋人心的啼啭,
驱散夜眠人昏沉的睡意。
在湛蓝的天际,金发美女①
披散开她缕缕的细发。
恶魔丑态毕露,终究被缚,
空中回荡着天神的正气。
让我们怀念他,
怀念那熄灭了的明烛!
啊,朋友,我这身遭囚禁的尤素夫②
该如何向你解说我的梦境?
你心中充满欢悦,唇边荡漾着微笑,
承受着仇敌的嫉恨和朋友的祝福,
去会见挚友,奔向理想。
轻如一阵清风,迅如一片月光,
是他,怀着友情的温暖,
与你共度几多漫漫长夜,
让我们怀念他,
怀念他,他与你曾共数天边的星。
当园林重又披上翠绿,
风信子、玫瑰和香草把大地
装点得似中国画廊般美丽。
栽种瓣上带露水的红花的,
是你的强有力的手臂。
有一枝早绽的花,
未能开放出它赏心悦目的光彩,
便在冬日严寒的忧愁中枯萎,
让我们怀念他,
怀念那早绽的鲜花!
啊,荒原上的旅伴,大地之子,③
当这短暂的时光永远逝去,
理想盛宴上的美女,
展示她的艳丽姿容,
每当黎明,从这金色的祭坛上,④
袅袅香烟直飘向土星。
但是,由于野蛮家族的罪恶,
使他胸怀未竟之志,
在荒原上献出自己的生命。
让我们怀念他,
怀念他,他在荒原上献出生命。
当世界又呈现太平景象,
啊,黄金时代的骄子啊,
真主感念他的奴仆的忠顺,
又恢复了主的尊严。
那时,再也不会有阿拉姆花园
和师达德的名字,⑤
再也不会有任何冷言恶语,
让我们怀念他,
他因寻求真理而罹难,
怀念他,他牺牲在刽子手的刀下。
(张鸿年 译)
注释:
① 金发美女,指太阳。
② 尤素夫,《古兰经》中一个故事的人物,美男子,曾被囚禁井中。
③ 大地之子,指摩西。
④ 金色的祭坛,指犹太教宰牲的祭坛。
⑤ 师达德,阿拉伯半岛南部一个暴君,自造地上天堂称阿拉姆园。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纪念挚友、《天使号角》的主编兼发行人贾杭吉尔而作。《天使号角》以发表散文作品为主,间或发表少量诗歌,在传播革命思想、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08年该刊被封,贾杭吉尔遇害。他逝世后,德胡达梦见贾杭吉尔质问他为什么不写诗悼念?于是,德胡达连夜写了这首悼念亡友的诗。
诗的第一节赞美战友、赞美革命,将战友比作“报晓的晨鸡”,在“黎明时分振奋人心的啼啭,/驱散夜眠人昏沉的睡意”;将革命胜利比作黎明到来,黑夜过去,朗朗乾坤即将到来,太阳在“湛蓝的天际”“披散开她缕缕的细发”,于是“空中回荡着天神的正气”,恶魔终究难逃其咎;而这一切都有战友的功劳,因此“让我们怀念他,/怀念那熄灭了的明烛!”正在燃烧的明烛被熄灭,怎能不令人扼腕叹息?诗人的惋惜悼念之情溢于言表。因为当时社会环境的需要,德胡达在诗中运用很多的比喻,聪明的读者能够真正领会它的含义并抓住要点。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如果他不采取这种形式进行创作,就不得不放弃写作或接受作品被禁的后果。
第二节回忆战友以及自己与战友的交往。难以自由地发表言论的诗人就如同“身遭囚禁的尤素夫”,而已经在另外一个世界的挚友倒有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可以“轻如一阵清风,迅如一片月光”地“去会见挚友,奔向理想”。二人共同相处的日子十分值得怀念,想来不禁感到温暖,那是友情的温暖。
第三节将战友比作“早绽的鲜花”。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时,风景如画,当年的挚友曾为这如画的风景贡献出不朽的力量,用“强有力的手臂”“栽种瓣上带露水的红花”。而他就如同那“早绽的鲜花”,在恶势力营造的“冬日严寒”中“忧愁枯萎”。英年早逝,怎不令人怀念?
第四节将战友比作“大地之子”。他曾怀有美好的理想,但“由于野蛮家族的罪恶,/使他胸怀未竟之志,/在荒原上献出自己的生命”。社会扼杀自由民主的思想言论,有识之士缺乏抨击时政的言论空间,这样的社会无异于“荒原”,万物萧瑟,生机寂灭。在这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心中唯有幻灭和绝望。诗人对社会现实流露出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失望与悲哀。
第五节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希望那时“又呈现太平景象”,“骄子”“又恢复了主的尊严”,那时再也不会有暴君为所欲为,正义能够得以伸张,冤屈得以昭雪。此时更应该怀念为真理而献出生命的人,怀念“因寻求真理而罹难”、“牺牲在刽子手的刀下”的挚友。诗人在每小节的末尾反复咏叹“怀念他”,使整首诗结构工整,感情逐渐强烈,主题愈见鲜明。
这首诗弥漫着感伤悲戚之情。诗人综合运用象征、典故和生动形象的场景,古今杂糅,虚实融汇,使得诗歌的高度抽象与具体的情境有机统一,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拓展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马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