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家冢位于湖北省荆州市
名称来源
据《江陵地名志》记述:“熊家冢,因埋葬熊姓祖先而得名”。在各种媒体中关于熊家冢的宣传报道中认为,“熊家冢”因埋葬的楚国国君姓熊而得名。
事实是:所谓埋葬熊姓祖先,指的是在熊家冢主冢东侧的若干座明代熊姓家族的墓葬,考古发掘的砖刻地券上有“熊显太”“熊连”等人,这才是“熊家冢”的得名由来。战国时代的楚王,以芈(mi米)为姓,以熊为氏。虽同为“熊”,且葬于一地,而相隔两千年,乃是巧合。
发掘历程
熊家冢出土现场 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墓地不断遭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包括生产建设的破坏、水土流失的影响、盗墓犯罪的威胁等等),为了有效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从1979年到2001年,荆州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对该墓地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古调查和勘探。
1981年,熊家冢楚墓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州市文物部门分别于1979年、1995年、2001年对该墓进行过3次大规模的勘查。
2005年11月29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对熊家冢墓地车马坑和部分殉葬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但主冢等挖掘时间待定。
2006年8月,荆州考古工作者对墓地开始有计划的发掘,近半年的时间开探方282个,面积共28200平方米。
2008年12月10日,在荆州熊家冢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定:熊家冢主冢墓主是一位楚王。
到2012年为止,在主冢南侧已探明出殉葬墓92座,已发掘30余座,出土玉石、水晶、玛瑙等精美文物共1000余件。此外还有少量青铜器、陶器。在主冢和y冢西侧,还发掘出一座131.4米长、12米宽的特大型车马坑和排列有序的30多座小型车马坑。
2012年9月12日,以熊家冢楚墓为基础兴建的熊家冢遗址博物馆对外营运时间,确定开放时间为10月1日。[3]
形制规格
]编辑 整体规格
熊家冢主冢 熊家冢海拔高度68.2米,主要由主冢、陪冢、车马坑、排葬坑和壕沟等5部分组成。
从考古铲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的资料来看,熊家冢是一座略呈正方形、带有斜坡墓道的土坑竖穴木椁墓,墓道朝东,方向为50°。墓口长68~70米,宽68米,墓道长33米,宽16~20米。[1]
整个墓区勘探和发掘表明,这些遗迹南北跨度约550米,东西跨度约150米,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
主冢
是一座有斜坡墓道的“甲”字形木椁墓,熊家冢主冢长宽均达67米,坑深15米以上。棺椁面积达248平方米,是中国已知的帝王棺椁中最大的。在墓的西边推测有15级台阶。墓坑底长27米,宽25米。
陪冢
陪葬墓在主墓之北,紧邻主墓,长36米,宽30米左右。
车马坑
主墓
车马坑 与陪葬墓的西边是车马坑,长约134米,宽约23米。其中1号车马坑,南北长132.6米,东西宽约12米。除了主车马坑外,还排列着30余座大小不一的小车马坑,形成一个完整的出行车阵。
车由轮、轴、辕、衡、舆几部分组成。车的放置为衡西舆东,两马背向侧卧于辕两侧,马首向西。马口中有铜衔,头部有包金箔的锡节约,颈部下方有玉串饰、玉佩、玉饰状的玉器。
排葬坑
在主墓的南边和陪葬墓的北边,分别排列着总数逾百座规划整齐、大小相当的殉葬墓。其中已发现的已超过120座,杀殉人数超出“将军大夫”级。从已发掘的殉葬坑,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式小型墓,坑口长4-5米,宽3-4米,坑深4.5米左右。已发掘的11座墓,人骨及葬具都保存不好,葬具仅存灰色棺椁痕迹,为一椁一棺。
随葬品均出于棺内,以玉石器佩饰为主,器形有璧、璜、环、珠、管、龙形佩等。其它还有少量小型铜器,如带钩、削刀、铃。熊家冢墓地的这些殉人,有可能为自殉,也有杀殉的,坑位排列按等级、性别的不同而排列有序,是经过精心规划、同时下葬的结果。已发掘的殉葬坑中均有一椁一棺,并有不扉的随葬品,说明殉葬的人殉有一定的身份地位。
祭祀坑
在主墓的西边和南边,有规律地分布着近百个方形或圆形的祭祀坑和大量的地面建筑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