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267条-270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讨论内容
时间:
2018年07月10日20:00-21:00
参与者:
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刘敏、陈小芳、陈青、许永芳、覃秋玲、曹丽君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讨论伤寒条文:267条、268条、269条、270条
精彩发言
各位老师、同仁们:
《伤寒论》是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塑造了无数名医。书中每一条文、每个方子都意义深远,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导我们临床实践,让我们在临床中能够如鱼得水。为了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造福百姓这一共同目标,今晚我们再次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书中的每一个条文,以期获得仲师的真传。
我们逐条讨论,先讨论 267条,请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覃秋玲对条文267的理解
本条论述少阳病误治后证治。本来少阳病当与柴胡汤和解治之,经过吐、下、温针等误治后形成坏病而出现谵语,此时不能再用柴胡汤。应当审其所犯何逆,依法随证治之。
许永方: 少阳禁汗、吐、下,若已吐下、发汗,加温针者则谵语。如柴胡证罢者,此为里虚自败之病,应随证治之,柴胡不中与也。
陈青: 267若已经用过吐、下、发汗、温针等法,以致邪离少阳而使“柴胡汤证罢”,证见谵语,说明误治以后已变为坏病。至于具体治疗方法,则要观察其脉证的变化,而详究其根源,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此即所谓“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之理。
林佳明: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少阳病误治后出现谵语,此时证候已经发生转变,应观其脉证,随证处之。
林利城:此条是承接266条之后,少阳病不可吐下,如果已经误用吐法、下法、温针等方法,出现谵语,而原有的少阳证均已消失,这种称为坏病。治疗上需要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重新辨证论治。
庞冠松: 柴胡证经过误治并发谵语,此为坏病。应宜其所犯何逆,随证治之。
268、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陈青:268本条三阳合病,从其脉证辨别,则是重点在少阳,故当治以和解之法,使枢机利、表里和,则三阳病解。浮为太阳之脉,大为阳明之脉,“上关上”考虑为浮大脉象于关部之上,反映了阳热之邪壅盛为甚。邪热壅盛若扰于神明,则昏昏而欲眠睡。目合则汗,为盗汗。少阳为半表半里而主枢,关系人体阴阳表里出入之机,是少阳经有邪热的反映。
覃秋玲: 对条文268的理解
浮为太阳之脉,大为阳明之脉,“上关上”为弦脉是少阳之脉,因此知为三阳合病。“但欲眠睡”提示里有热,热扰心神,神识昏蒙,则但欲眠睡。“目合则汗”即因热迫津液外泄,入睡时汗出(盗汗)。虽说三阳合病,依法当治从少阳,但也结合少阳病提纲、柴胡证主症等等来综合考虑,要看是哪一证独显,而有所侧重。
许永方:三阳合病,大为阳明脉,太阳以其脉合,故脉大上关上,从关部连上寸口也。少阳以其证合,故但欲眠睡了目合则汗。但欲眠为胆热,盗汗为半表里也。
林佳明:此三阳合病,内外具热,昏昏欲睡,而盗汗出,目合则汗为盗汗。
庞冠松: 阳热壅盛,脉浮而大,尤其是关上反映得更明显。热一盛,就要发生神昏,所以就但欲睡眠。
269、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覃秋玲对条文269的理解
伤寒六七日,病邪入里,邪扰神明而烦躁,“无大热”即无里热,“此为阳去入阴故也”即病由表去入里。本条论述病由表入里之证,太阳病传里为阳明病或太阴病,传半表半里为少阳病或厥阴病等,要学会随证治之。
陈青:269伤寒至六七日,而表无大热,其人出现“躁烦”,是表邪已由太阳转入于里之候。“阳”指表,“阴”指里。“阳去入阴”,即指表病全无而传入于里,为病为进。
许永方:伤寒四五日,正值太阴、少阴主气之时,外无大热,其人烦躁者,邪由表传里,涉于少阴之候。故曰:此为阳去阴故也。
庞冠松: 269伤寒六七日,无太阳病的恶寒发热,阳明病的不恶寒但恶热,少阳病的往来寒热的外症表现。无热而躁烦者,是阴证的虚烦。故谓阳去入阴。
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覃秋玲对条文270的理解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伤寒二日,阳明受之,伤寒三日,少阳受之,故“伤寒三日,三阳为尽”。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厥阴病,饥而不能食,食则吐;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今其人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说明胃气尚和。
许永方: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邪入太阴则腹满而吐,食不下。邪入少阴,则欲吐不吐。邪入厥阴,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若胃阳有余,则能食而不呕,则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陈青:270伤寒六经传变规律为三阳传尽,三阴经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考虑原因有二,其一:三阳之尽,当传少阳,若少阳受邪,枢机不利,胆气犯胃,胃气不和,当见呕吐不能食;今却反能食而不呕,说明邪入少阳,邪气已衰,病证已退而胃气转和,病邪不再转入三阴。其二:太阴乃三阴之屏障,若病邪转入三阴,太阴脾经,必首当其冲,脾经发病必腹满不能食,且自利益甚;今能食而不吐,证明病邪未入三阴。
林佳明: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此为内经的传变,三阴不受邪,能食,不呕不吐,未传太阴。
林利城:268.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合病,脉浮大,浮是太阳之服,脉大主阳明,上关上是以候少阳之邪。关上之脉主候少阳,上关上是提示有少阳邪气。阳明热盛则神昏,故见欲眠睡。目合即寐,寐则阳入于阴,阳气过盛,阴不敛阳,阳气逼迫营阴外泄而汗出,故目合则汗,即盗汗。治疗上应当清三阳火热之邪。
269.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患太阳伤寒六七天,正是容易传变之时候。身无大热是指表热不重,病人出现燥烦说明邪已入里,热扰胸膈,是邪热入了阳明。阳气入阴,这里的阴阳是表里的意思,阳去入阴是指表邪入里。
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是指一日行一经的说法,伤寒三日,三阳就都过了一遍,按理说,第四日应该传入太阴,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但病人反能食而不呕,说明邪气未传入太阴,更未入三阴。应该是在三阳的时候就病愈了。
林佳明:感谢各位老师及同仁今晚的讨论,今晚的条文讨论暂告结束。期待各位老师和同仁下一次的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