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译42(完结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愠:音yùn,恼怒,怨恨。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这可能是上学时候所熟知的第一条论语内容。 属于经典中的经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鲜:音xiǎn,少的意思。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汎: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惮:音dàn,害怕、畏惧。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我的一点感想
论语已经通译完毕。感触挺多的,但是说出来的可能都是废话
,或者属于偏执一词,断章取义,看官尽可忽略,我记录下来,只权且算是自己通读的一点感想吧。
论语是一部国学经典,已经传承了两千多年,也必将继续传承下去,其中的智慧的光芒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但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其中的某些思想也必然带着历史的局限。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因为儒家的思想是积极进取的,而且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或者说,是统治阶级逐步修改成了符合自身利益的内容。因为论语的政治理念多是从上层的角度出发的,至于百姓,只要遵礼守纪,做个顺民,容易役使就可以了。
儒家倡导“德治”和“仁政”,这个比较高级,应该属于上乘内功,需要严格的自我约束才能修炼得成。这样的政治思想其实是比较理想主义的,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却没有一个君主肯重用他,不是他的政治目标不明确、不可行,而是君主本身就做不到时时刻刻地规范自己的言行。
而且仁政的实施基础是忠和孝,且不说那些因此衍生出来的愚忠和愚孝,忠孝本身是在关系之内才能建立起来的,实际上是无形的织就了一个个的关系网,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中国的政治在能力之外更讲权谋,看关系,整体上是人情的社会,因此铁面无私的包拯才会被长久歌颂。人情社会看起来亲密和谐,但是关系网一旦断裂,却会更加的伤筋动骨,更令人觉得残忍和残酷,纵观历史,为了争权夺位,父子反目,兄弟相杀的例子比比皆是,却也都能打着德治与仁政的旗号。至于忠,在关系网里,多半是一种趋利避害的选择性的忠,不能对事,而是对人!那些可以权倾朝野、以权谋私的忠君近臣,比如贾似道、比如杨国忠,比如严嵩、和珅……从君主的角度来说,也是忠臣,但从历史的角度去看,不过是对上瞒天过海,对下作威作福,这样的忠臣之道培养出来的大多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阳奉阴违的真小人。当然,历史上那些真正的仁人志士更多。是不能与此类相提并论的。
且忠孝之义被后代理学家们发展光大之后,三纲五常已经牢牢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扼杀了一个人作为独立个体的思想意识,而只在关系里变成一种附庸或者主宰。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毒瘤。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没有经过从封建社会转型到资本积累的阶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推行孔子的德治,而没有实施管仲法治的主张。历史不能倒推回去,只能跟着时代的步伐向前走。很幸运,我们出生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可以传承,可以摒弃,可以了解的更多……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