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毕家芦笋的兴与衰! 2024-07-29 22:19:09 华县毕家芦笋的兴与衰作者:秦获幸一,芦笋是何方神圣?芦笋是舶来品。两千年前生长在地中海地区,十九世纪就是意大利人的盘中佳肴,二十世纪初国内大上海郊区农民栽植芦笋专供城里的洋人和中国土豪食用。其它优点就不用赘述。 二,在毕家地区发展的缘起。上世纪一九六八年九月渭河南岸毕家公社秦家村大坝决口,使毕家公社的九个大队和下庙公社的两个大队深受其害。但是,按辨证的观点,却应验了先贤老子《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的论点。一埸大水裹泥带沙,呼啸而过,却为罗纹河以东,方山河以西的大地上铺就了一层自西向东最厚两米,最浅半米以上的河淤土。这河淤土遵循“紧水沙,慢水泥”的规律,从西向东到南北走向的孟柳路以西完全是深厚的沙壤土。沙壤土结构松散,毫无肥力,十年八年也难改造成高产田。直到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设在华县的陕西省出口厂的技术人员看上了毕家西片的不毛之地。他们熟知这种土壤最适宜栽植芦笋。经过协商,先从本公社王宿大队进行试点,从国外引进种子育苗。 推广初期,出口厂为笋农每亩补贴若干元和肥料……尽管如此,绝大多数人半信半疑,一时还难以大面积推广。主要原因是有些流言误导人们,说是采收白笋要在天亮前完成,如果见了阳光笋头发紫就卖不出去……待到头一批三年后采收以后,一切不实之词被现实打破了。原来采笋不是一定要天亮前完成,而是只要不冒出土都不变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芦笋的价格节节高,交笋也有收购点。一时间,芦笋种子,芦笋苗子都成了抢手货。在此,我们要把创建毕家芦笋基地的开拓者的名字留在无形的功德碑上。第一位是陕西省出口厂技术员马转运先生。他以科技工作者严谨敬业的精神,慧眼识珠,看准了毕家沙壤土符合芦笋生长的适应性,为农民提供了一把金钥匙,打开了致富之门。申家村老知识分子申正龙老先生,发挥一技之长,翻译了芦笋种子说明书和有关资料。王宿村委干部刘平和,弋增善,北刘村委干部张金汉,马家村马孟荣和王宿村王步霄两位乡贤共五人都是耕耘在第一线的实干家,默默奉献,为推广普及芦笋栽植立下了汗马功劳。毕家地区靠芦笋致富的人们是有感恩之心的,不会忘记他们当年的付出!三,芦笋的收购。芦笋在毕家地区形成气候以后,外地客商蜂涌而至。之所以能吸引外地客商,是因为这里的芦笋品质太好了。客商拿着外地的白笋和毕家白笋进行比较,他先把外地笋往地上一摔,那笋结实得如同树根,把毕家白笋一摔,就破烂得粉碎,水分量大得出奇,这就是品质。有好品质,就是王道,客商就青睐……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收购的矛盾了。 作为芦笋基地的培养者,陕西省出口厂是不愿意把自已的劳动成果拱手送人的……经过多次折腾,收购市埸终于走上竞争的市埸。到了收购旺季,毕家公社所在地王宿街和南边的申家十字路口成了芦笋交易的大市埸。每日里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同时也促进了饮食行业的大发展。疯狂的芦笋,曾经创造了每公斤精笋十五元的神话。疯狂的芦笋,驱使着不少的收购游击队,来到田间地头,大喊大叫:是笋都要,连渣涝(捞)。在芦笋收购大战中,不少有经商头脑的农民加入到收购大军里。他们也很辛苦,有人还到大荔县韦林地区黄河滩去收购,餐风露宿。几年下来,成就了一批收购者。四,笋农的收入满满。在毕家地区,早期敢于尝试和扩大面积的笋农是最大的最实惠的受益者。有精明的笋农很舍得为芦笋地里投资。他们把农家肥在芦笋地里铺了厚厚一层,待到采收芦笋时,那一窩一窩的白笋如同银棒棒,况且都是精笋多,这样子肯定是让笋农心里乐开了花。有一户笋农三亩地一季可以收入两万来元,脱贫致富指日可待。也有大投资承包二十多亩芦笋的。有好些笋农有二三亩芦笋两年就完全可以盖一座平房,也使不少贫困户彻底翻了身,过上了扬眉吐气的好日子。盖房的农户多了也促进了建材的兴旺和建筑工人的红火。又有多少未婚小伙子喜结良缘,迎来了自已的另一半。笋农有了收入,就少不了购买农用三轮和摩托车。一时间,渭南城里的摩托车和农用三轮的经销商们竟然弄不清毕家到底是哪个省的县名。只因为来一个客说是毕家的,来十个购买者还说是毕家的。反正毕家来的购买者最多。 五,国产的品种也高产。在芦笋生产的实践中,毕家笋农还发现了一个意外。这个意外是国内山东省产的鲁字系列芦笋品种比有些所谓进口的洋品种表现特别好。这说明中国的月亮也是很圆的,崇洋媚外的观念是要不得的。六,兴与衰的演变。芦笋兴盛时,没有病毒和菌类的侵害,也没有虫害。笋农粗放经营效益好,到了二零零三年以后,病毒虫害一起来。芦笋受此打击,一蹶不振,品质,产量双下降。遥远的客商是福建省的,还有江苏,山东的都退出了收购市场。据外地客商介绍,这是正常现像,芦笋生产到一定年限少不了有病毒和虫害。时隔十多年后,毕家地区还有人继续发展芦笋,只是面积比较小了,植保成本也高了。但愿笋农们能够更科学的管理,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文章来源:作者公告原文作者:秦获幸图片来源:网络整理编辑:华州之家 赞 (0) 相关推荐 【村宝网】四月芒果大量上市,价格不高,货商纷纷收购 四月份海南芒果和越南芒果大量上市,全国芒果价格均有所下降,目前各种芒果的平均批发价格下降了约1-2元/斤,部分品种大幅下降,价格比三月份低了五分之一,代办李先生:"芒果的价格下降了,现在收的 ... 华州消失的乡镇——(四)毕家乡 邮箱:3125136050@qq.com 毕 家 乡 毕家乡位于华县城东北十五公里处,东与华阴农场接壤,西与下庙镇相连,南与柳枝镇.莲花寺镇相邻,北和大荔县苏村交界.东西长七点三公里,南北宽六点一 ... 华州消失的乡镇——(二)少华乡 邮箱:3125136050@qq.com 少 华 乡 少华乡位于华县城东南二公里处,东与莲花寺公社相邻,西与杏林公社.城关镇接壤,南邻莲花寺.杏林公社,北靠下庙公社.陇海铁路.西潼公路横穿境中. ... 华州金堆镇任家滩村村名来历 邮箱:3125136050@qq.com 金堆镇任家滩村村名来历 作者 陈宝山 现在的华州金堆镇任家滩行政村,是由2015年村级行政区划改革前的任家滩.武坪.草坪三个村组成的.武坪村.草坪村民国时期为 ... 华县滑县难分,误记秦家为公社——一个华县小伙迟到三十年的寻根 邮箱:3125136050@qq.com 大孝感天地 作者 秦获幸 二零零四年的一天,渭南市电视台播放了一则寻亲启事.启事的大致内容是:山东省青州市的冯姓青年,在出生一个多月的时候,经人介绍,被山东青 ... 1963年我不愿去华县毕家搞行政工作,被寄放到杏小! <流年光影>:潜心政务 作者 郭玉贤 我被寄放到杏小 有人说:七十二行,有两个职业.两个行业最受人尊重.一个是教师,行业是教书育人:另一是医生,行业是治病救人.我的理想职业是教育,但我从事 ... 上世纪70年代,我和王世忠在华县谢家堡蹲点!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和王世忠在谢家堡蹲点 作者 郭玉贤 20世纪70年代,按照华县县委要求,公社书记必须要深入实际,蹲点包队,吃住在群众家里,县上还发有劳动手册,每年要有一百天 ... 我的二伯父毕厚生与华县毕家一带的地下党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的二伯父毕厚生(二) 作者 毕慈芬 解放战争期间,我年纪小,对二伯父做的事情并不太懂,但本能地感到他是在做好事.长大了才知道二伯父秉持正义,数次帮助地下党员 ... 李大钊撰铭华县杨家陵——杨松轩逝世,先后有五、六万人参加悼念活动 邮箱:3125136050@qq.com 李大钊深情撰铭杨家陵 作者 郝庆年 黄 玮 李大钊,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彪炳中国现代史的巨人,可是他却为华县农民杨耀海撰写墓铭 ... 1974年我包联华县姚家李家步背后等村时,砍树群众把我告了! <流年光影>第三辑:潜心政务 作者 郭玉贤 毫无觉察的组织考察 1974年我任侯坊公社副主任时,党委决定分配我包联姚家.李家.步背后.雷家.陈家五个大队的工作.我住在李家大队第一生产队的一 ... 华县杜家堡村民谣、童谣趣事 新闻资讯·街坊爆料·新鲜趣事·吃喝玩乐·品牌推广 华县杜家堡村民谣.童谣趣事 作者:杜明科 要说杜家堡村是华县民谣.童谣创作的重要发源地,您可能不信.我把以前围绕着"两谣"创作和流 ... 华州区毕家的人 华州区毕家的人 作者丨刘文涛 毕家乡紧依渭河,一马平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毕家的人脚踏平川,不趾高气扬.心胸宽广如渭水,吞泥沙,纳万物.不比南安人站塬顶,一目千里,好高骛远.河水爱泛滩,造就了毕家人弄 ... 华州区毕家的百岁老人! 毕家的百岁老人 作者丨刘文涛 毕家北刘村有个百岁老人叫刘颖秀,世间百岁老人多,多被岁月磨残损.老人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十分健谈,经史子集,信口拈来.是刘姓家族中的户顶,德高望重,村中老少见之,毕恭毕敬 ... 华州毕家的天灯! 毕家的天灯 作者丨刘文涛 我固执地认为,天灯升起的地方,充满了毕家人特有的豪放,这种氛围就是家乡.就算异地升起了天灯,也是我心中的炽热,把它烘托,目光追随着它飞呀飞,心也会落到我曾经放飞天灯的地方. ... 华州区毕家的瓜田! 瓜 田 作者丨刘文涛 夕阳洒金,蓬蓬瓜蔓,手和手绞着恩爱,绿衣锦被里呢喃细语,绵绵瓜瓞.碧波苍澜,四溢向远.昂首的瓜尖,翘着稚嫩的脸,依依相送西天的云彩. 每一窝瓜,我都把它的龙头扭向西方,顺风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