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许多人仍对艾灸抱怀疑态度,认为它最多拿来养生,不能治病。
关于这点,《灸法医鉴》一书中,用了三十二个字来概括艾灸:温经通络、祛湿散寒 升阳举陷、回阳固脱 消淤散肿、拔毒泄热、预防疾病、保健强身。“预防疾病,保健强身”,是艾灸的结果。温经通络、祛湿散寒、升阳举陷、回阳固脱、消淤散肿、拔毒泄热,是艾灸的效果,不论养生还是治病,艾灸均可发挥作用。答:希望大家还是要客观、冷静的看待艾灸,它是可以调百病、但不是对每种疾病都100%有效,另外也因人而异。艾灸调虚调寒这一类的疾病效果更突出,比如痛经、肾虚腰疼、脾胃不和等治愈率就很高,颈椎病、腰椎病等可达70%-90%。答:无论纯艾条还是药艾条,它的主要成分都是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的,所以有使用的差别,没有好坏的差别。针刺是通过快速调动元气来通经脉的,如果患者元气足,以针通经脉,疗效立竿见影;如果患者元气虚,无足够元气可调,自然疗效不佳。同样元气虚弱的人、一般脾胃功能极差,也很难完全消化吸收药物,药力的渗透也不足,故而称针药所不及。惟有灸法,可不经过肠胃而直接将热力作用于经脉以祛除寒邪,通调经脉,补元气。答:艾为平民人森,艾之火是纯阳之火,具有走三阴通十二经之功。灸火连续燃烧,可使艾火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络,又因经络和脏腑相互联系,能使阳气通达五脏六腑。答:艾灸最大的特点是双向调节,既能使亢进的功能得到抑制,也能使衰退的功能得到兴奋而趋向正常生理的平衡状态,这是许多其他治病方法所不能比的。古人云,四时皆可扶阳。春夏时人体阳气生发,灸时效果比较好,以及冬病夏治,三伏天灸时效果比较好,等等,都是相对而言。如果有什么毛病,感觉身体不舒服,早灸早好,没有必要等到特定的时间再灸。艾灸时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中医把这种方法叫阿是穴或天应穴。局部疼痛点必定是那里气血经脉不通造成的,灸局部可以直接通经脉,调气血,驱病邪。答:艾灸为什么会鼻出血,因为营气走经里,卫气走经外,如果营卫不固,营气就会溢出经外,导致出血,这和脾胃的关系最密切。遇见这种情况可以每穴少灸一会,慢慢加量,不要一下子刺激量太大。另外再加灸上星、印堂、迎香和合谷,用于灸治鼻出血。答:《外台秘要》说:“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类经图翼》说:“神阙行隔盐灸,艾灸至三五百壮,不惟疾愈,亦且延年。”艾灸既能壮阳补虚以治衰老之本,又能活血化瘀、温通经脉以治衰老之标,标本同调。答:上脘、中脘、下脘三穴同属任脉且位置相近,处于中焦胃脘部,都能治疗胃脘部病变,但是功能却同中有异。上脘:偏于抑冲降逆,主要治疗中焦胃失和降所致的上逆呕呃诸症,尚可宽胸利膈,治疗上焦气机不利等症;中脘:重在和胃理气,在健脾和胃、益气消积的同时,主要调理肝胆脾胃气机不利诸症;下脘:偏于消导通降,能将胃所受诸邪通过下传肠腑消散,给邪以出路,所以长于治疗胃肠气机不通诸症。答:灸后皮肤出现小水泡,注意不要挤破,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过大,可用消毒针刺破,放出液体,消一下毒,抹上艾灰,用纱布包敷,尽量不要碰水。古人说“灸疮必发,祛病如把抓”,就是说艾灸发灸疮起水泡,祛病效果才快,这种水泡是无菌的,是艾灸的正常反应。身体得病的内因是脏腑功能出现紊乱,外因是风寒湿诸邪侵袭,一边艾灸一边泡脚,等于是人为地打开皮肤腠理,引邪气侵入体内,暂时效果可能明显,长期会引起跟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