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中风病传衍化方

01

阳明中风病传水证:竹叶石膏汤

【经文辑录】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伤寒论》397条)

【方剂组成】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干:石膏白虎法、石膏石散法、人参救阴法、麦门冬汤(半)

方眼:石膏石散法+麦门冬汤(半)

方势:沉、补、重、滑、湿、寒

方效:补虚降逆,生津止渴,散结除烦,清解邪热

按语:本条“伤寒解后”而发生“虚羸少气,气逆欲吐”,多因治伤寒表证时过用辛温发汗,导致热燥伤津液(如麻桂剂药势中就有“燥”之药势),虽表证大致得解,而热燥和津伤依然凸显。

“虚羸”,虚者亏少也缺失也,此处指津液亏胃津虚。

羸,《说文》:“瘦也”。按:本训当为瘦羊,转而言人耳。羊,在自古所驯养家畜中,比之猪、牛本即瘦弱,而羊中之瘦弱者曰“羸”。引申为瘦弱不堪之病人。

“少气”,即是少津液,包含卫气营阴。气(津液)本有“熏肤、充身、泽毛”(《灵枢·决气》)作用,若肌肤之津液少,身体自然会消瘦虚弱;而中焦胃气的正常承奉制化生理功能,需要胃中津液的充实。始可对上焦和表位上奉灌溉,对下焦和里位镇潜制化。

若胃中津液亏少,对于上焦和表位的上奉灌溉不足,即卫外不足、濡养不足又加重表位津液亏和邪气入里;而对下焦和里位镇潜制化的不及,胃津亏虚,中不制下,则下焦浊水浊气即向中上焦冲逆,故而“气逆欲吐”。这种逆吐,具有有表不解、津液亏、胃津虚和浊水浊气冲逆参与的多种层面,而竹叶石膏汤可以兼顾全解,故为对治阳明中风病传水证、气证之主方。

02

阳明中风病传火证:白虎汤

【经文辑录】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伤寒论》176条)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伤寒论》219条)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伤寒论》350条)

【方剂组成】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干:石膏白虎法

方眼:石膏白虎法

方势:沉、泄、重、寒

方效:清解邪热,救阴回厥,散结除烦,解肌发汗

按语:阳明中风病传火证,则以热实火邪为所急所苦,故去人参补益,使得白虎汤可以单刀直入降泄收重直折火热。

03

阳明中风病传气证:竹叶石膏汤

同阳明中风病传水证:竹叶石膏汤

04

阳明中风病传血证:竹皮大丸

【经文辑录】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方剂组成】

竹皮大丸

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右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方干:石膏石散法、桂枝甘草汤、千金小温脾汤

方眼:石膏石散法

方势:升、沉、补、轻

方效:益胃补虚,和营养血,清热生津,解表除烦

按语:竹皮大丸条文简略,需联系《伤寒论》27条始能全解:“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以上两条俱有“石膏+桂枝甘草汤+千金小温脾汤”的方干配伍特点。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的断句法应为“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古人以“待字”代表未婚妇女,以“字”代表已婚妇女,以“不字”代表不孕妇女,以“乳”代表哺乳期妇女。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伤寒论》27条)

若“妇人乳中虚,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烦乱呕逆,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本条以妇人产后哺乳期来代表津血亏虚之病机基础。

津血亏虚之人,则易外中实邪、内生虚邪,且虚人外中实邪,亦迅速邪气入中、病传入里,故去决散津血的太阳表之正药麻黄,保留“桂枝甘草汤+千金小温脾汤+石膏”的方干安中益气和营养血解表,加入竹茹、白薇助石膏降逆补虚清热养液。且微量桂枝,有表之风寒可以解散,无表之风寒亦可和营养血以治血痹虚劳而成石散法,故为阳明中风病传血证之主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