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要太暴力

近日,一则题为《锤子砸!扔水桶!中学销毁学生手机:一切为了学生好,家长都很配合!》的消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10月8日,在河南南阳,某中学举行手机销毁大会,几十部从学生手中没收来的手机被扔进水桶,用锤子猛砸砸烂。

学校工作人员说,带手机到学校不交给老师,一旦被发现就要销毁,“家长都很配合,一切都是为学生好。”

这样的事件其实不是个例。前一阵,有一段班主任要求其班上有手机的同学把手机扔进水桶的视频曝光。不管男女,都是一个接一个扔手机。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大约有十多名学生。可以看出,这些学生在扔手机的那一刻是多么的不舍。但是没有办法,面对班主任的强势,众人还是都照做了,把手机全部扔进水里。

学生带手机入校,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问题,关于利弊,也早已经讨论了许久,站的立场不一样,看法自然有区别。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对一个看似并不复杂的问题,采取了近乎野蛮的方式实在不应该。更重要的是,这种粗暴竟带上“为你好”的温馨面具,让你在被迫接受的同时还要感恩戴德,这实在是教育的霸道和虚伪。

学生被手机影响学习虽然不好,但老师这种做法,太过于强势。教育从来就不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它是一种艺术,面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教育环境,教育者采取的方法也要不同。即使面对同一个教育对象,时间、地点变了,也要改变教育方式。这是基于对受教育者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对教育规律的自觉的遵守。

学校规定学生不能带手机入校,这没有法律上的依据,学校的规则本身就有不严谨的地方。学生带手机入校,是一种自然的需要,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对人的需求的客观吸引。现在的手机已经完全超越了通话的最初功能,它本身就是一台智能终端,人们可以通过它快速而便利地获得需要的信息或是完成拍照、记录、编辑、支付等功能,学生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也有享受科技进步的红利的权利,无端遭到禁止,当然会心怀不满。生活的需求、内心对规则的挑战,也就成了学校屡禁不止的根源。

作为学校、老师,应该与时俱进,认识到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和教育之间出现的一些矛盾,并能够选择一种更加灵活、更加人性的教育方式,让社会的进步成为教育的动力,而不是一味采取简单的堵截方式。当然,堵截、绞杀是最简单、最易于操作的,看上去又能够足以体现教育者的权威,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听到类似的一些做法。岂不知,这样的做法,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反而会激发人内心的反抗心理。作为学生,在学校、老师面前是弱者,虽然不敢直接反抗,但心里是不服气的,甚至已经把学校和老师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试想,一个心里充满了仇恨的人,怎么可能认可所受到的一切。

学校说,都是“为你好”,怎么来理解这个“好”呢?认可封杀学生手机的典型说法就是带手机会玩游戏,发信息,上网聊天等,影响上课,影响休息,最终影响到学习成绩。不难看出,对教育的最终认识自然是建立在孤立的“成绩”的功利基础之上,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顺着推断,学生成绩低了,班级就不好,学校也不好,会影响到有关部门的评价等等,说到底,这个“好”,并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掺杂着极大的私心,这同样也暴露出评价机制的片面。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依然无法根除一些人心里的功利思想,这是非常可怕的。对于成绩的过分而孤立的看重,对教育的简单理解,对规则的机械执行,很容易扼杀学生的个性,扭曲学生的价值观。至于“家长也很配合”,且不说,家长是不是真的配合,就是真的配合,也不见得学校所采取的措施就是合理的。有些家长平时放任、纵容孩子,想管了,又管不了了,正好借助学校,出一口恶气。

对于学生带手机的问题,完全不必看作是洪水猛兽,要一棍子打死,应该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正确的需求,比如亲情的交流、资料的获得,甚至是合理的短时间的娱乐等。当然这会给管理带来极大的不利,毕竟学生正在成长阶段,个人的约束能力有限,如果放任自流,很有可能有人会沉迷于其中,影响到正常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有足够的智慧,善于引导,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和评价机制,不能因为难,就退缩,就采取简单粗暴的暴力教育方式。

锤子砸,扔水桶,毁了的不仅仅是一个手机,还有学生的自尊、对老师的信任和对教育的热爱,为师者的尊严和教育的神圣职责也会蒙上污垢,教育的公平和安全将会受到挑战。

希望教育的天空晴朗,教育的路途平坦,教育的田野瓜果飘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