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简朴人情纯朴(2)
不负责任的抱窝母鸡。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生平第一次发现抱窝母鸡擅离职守的情况,违反规律和母性本能,这是否与极端天气有连带关系呢?那天的磜背之行让我又长见识,感慨“六十六学吾足,七十三学兜添”,前人的经验总结千真万确。
我们陪同新元叔去竹山里拜候他的四叔母。从河哥的“乐山居”出发,沿着走了无数遍的线路前行,到竹山里不太长的一段路程,仿佛穿行在时光隧道中,时间跨度竟然如此之漫长。首先要经过排项人屋脚下的那座桥,这桥建于千禧之年,是许运香校长光荣退休后,牵头发动募捐、集资修路建桥的历史见证。斯人已去,爱心长存!
这桥是排项人洪亩兄弟的处女作。内行看门道,无师自通的洪亩兄弟出手不凡,砌石功夫赢得专业师傅的一致褒奖。每次经过这座桥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欣赏他砌的石坎,情不自禁地赞叹、为这位业余师傅的工艺水平所惊艳。
桥边有一块耕地叫“大头角”,貌似葫芦形状的水田被称为大头角,形象的命名更加接地气。当年这块良田,从私人所有过渡到大集体时代,年年岁岁稻花飘香,沧桑变化,现如今已面目全非了,大头角的影子不复存在。
桥下面是洗衫潭,潭的一边砌着好几块大石板,能满足三四人同时浣洗。每天清晨这里是家庭主妇的根据地,日复一日在这里挑水、洗衣洗菜;月色下挑水淋菜的形影,从记忆的角落中闪现在眼前,婆婆妈妈忙碌的身影定格在脑海之中,祖祖辈辈荜路蓝缕的历程倍尝辛苦。清澈的潭水,小时候的我们爱你又怕你,比水桶高不了多少的弟兄们,每到傍晚就要到水潭中挑水,是这潭清水锻炼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做坚强。
边走边聊,不觉间来到岃背凹缺,这是前往竹山里必需翻越的一道山凹,名曰岃背凹缺。山凹的路不算很长,也说不上崎岖但有定的坡度,是横亘着的一道坎,对竹山人而言既是挑战也很有锻炼价值。竹山人的意志更坚定,改造家园的决心更大、成就也更显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竹山人几乎每家户都建有新楼房,以新元的四叔母家为例,至1973年,前后建了两处共六间新屋,且都是楼房。这些成就,是否与艰难困苦的锤炼有关?“风雨压不垮 苦难中开花”的歌词,或许就是问题的答案。
再一次体验樊爬岃背凹缺的味道。回想四十年前,我背着一个娃牵着一个娃去上课的情景,父爱如山就充分体现在这里。1982年暑假后,磜背小学从窝尾山下迁至粟子地窝了,那时允许家在磜背的老师走教,一天来回四趟,途经岃背凹缺,已是两个孩子父亲的我,为节约托带小孩费用支出,把小孩带去学校幼儿园,麻烦幼儿园的老师关照。学校为解决老师的后顾之忧网开一面,衷心感谢学校领导的关怀、和幼儿园老师的真情付出!
说笑间,竹山里展现在眼前,面对残存的几处老房子,我们一边回答玉祥师的问题一边前行。突然,一群放养鸡进入我们的视线,这里是群鸡的世外桃源,它们自由自在地信步游走,捉蚂蚱吃昆虫随心所欲。再往前走,路边一处简易的屋子,从固有的设施可以判断,原是制茶的作坊,现已当作鸡舍使用了。抬眼便看见一窝鸡蛋,码放整齐像是母鸡抱窝的蛋,让人不解的是:这半昼前后,母鸡怎么会擅离职守呢?印象中一旦进入抱窝状态下,它们都非常尽职尽责,三两天才出来进食一次,短暂逗留后就又抱窝去了。
我与玉祥师窃窃私语:一定是母鸡勤下蛋,主人大概有三两天没检蛋了。经询问,与我们的判断大相径庭,果真是孵小鸡的蛋。我们百思不解,是母鸡一反常态?还是我们少见多怪?又或许是天气反常,抱窝的母鸡也不按套路了!
(图片是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