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中药毒副作用
中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何在?本文结合临床实践与文献,对产生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初步探析如下。
对中草药毒性认识不足
有不少人认为,中草药大都来源于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其性味平和,毒性较小。
并且应用多为复方,药物之间可互相制约,不会产生不良反应,故服中药安全无毒,常服、多服无关紧要等。
殊不知,中药既能治病防病,也必然能致病。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此话不仅仅是指中药的砒石、生乌头、生半夏等有毒之类。
甘草、人参、山药、白术等常用之品,虽药性平和,毒性较小,若用之不当,或者患者体质过敏,或药量过大,或长期服用等,同样可以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及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
例如:人参是人们最熟悉的滋补之品,有大补元气、安神生津、滋补壮阳功效,素有“补王”之称。
若长期滥用,可出现兴奋、焦虑、烦躁不安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精神错乱,纳呆,消瘦等症状。
儿童服用,能促进性腺发育,性器官提早发育成熟等严重后果。
近些年来,中药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日渐增多,因严重毒副反应而致死的病例也屡见报道。
所以,必须大力宣传,提高人们尤其是医药工作者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尽量减少或避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擅自用药或擅自扩大服用剂量
患者受中药无毒错误观念的影响,过分迷信“单方、偏方、祖传秘方”和受“久病便成良医”偏见的影响。
再加上某些错误广告的误导,有病不去医院诊治,道听途说,而随意自购药品服用。
更有甚者,在市场卖野药的地方购买假药,不了解药物的性能,不认真阅读用药说明书,求愈心切,一味追求速效,不按医嘱服药,而随意扩大服药剂量或增加服药次数,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中毒死亡。
此外,也有因为误服误用导致严重后果的情况出现。
据中国医药报报道:河南郑州市一小孩,因在中药库房附近玩耍,发现有像花生米样小豆豆,便当花生米吃了,几分钟后出现腹痛,冒冷汗,柏油样大便,急送急诊室抢救,终因误服巴豆,经积极抢救无效而死。
引起误服的原因多是因为药物存放不当或管理不善,致使他人误服,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要加强药物的管理。
辨症、配伍不当
所谓临床应用不当,系指医者对中药性能不熟习,或配全不当,或没有辩证施治,或中西药联用不合理,或老药新用经验不足等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1.没有辩证施治,医者对患者的病因病机。寒热虚实辩证不清,对中药的性能了解不详,不能对症用药,或选药遣方不合理而出现不良反应。
2.中西药不合理联用,可降低药效或加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如麻黄其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具有兴奋心肌β受体加强心肌收缩的作用,与洋地黄、地高辛或氨茶碱等西药合用,可使强心药的作用增强,毒性增加,可致呕吐,头痛,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不良反应发生。
3.毒性较大的中药服用剂量应严格控制。目前,大多数中药尚缺乏完整的药理及毒理实验资料,某些毒性中药的治疗量与中毒量乃至致死量比较接近,稍有不慎,便会发生中毒反应。
4. 老药新用经验不足。以雷公藤为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证实其免疫抑制作用,而广泛用于治疗关节炎、肾病,按传统方法应用,剂量很难掌握,易致中毒发生,主要毒性为肝、肾损害,胃肠道反应,一般轻者可减少药量,重者停药即可逆转,严重可致死亡。
炮制不合格或质量不纯
中药炮制对减毒增效至关重要,古人云:“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但有的单位有些中药不经炮制直接应用于临床,特别是一些毒性中药,不严格按炮制规范要求去加工炮制,致使有毒成分严重超标,容易发生不良反应,严重者中毒死亡。
有的中草药本身质量太差,成分含量不纯或混有毒性物质,致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或中毒死亡。
据上海中医杂志报道,西安一某患者,因发热、咳嗽,服石膏中药汤剂,服后即出现剧烈恶心、呕吐、腹泻,大使呈“米泔水样”,继之出现嗜睡、面色花白、紫绀、四肢厥冷、呼吸急促、心律快、心音低,虽经积极抢救,但终因中毒原因不明而死亡。后经检测,石膏中含砷超过成人致死量的5~10倍。
中成药生产均有严格的工艺要求,如果在制作工艺中某环节出现质量问题,即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人体个体差异
患者的身体素质不同,对某种药物的耐受力亦不同,几位患者同时使用相同的剂量的某种药物,有过敏体质的人,对药物会产生过敏反应,有的则不出现任何反应,同一患者连续几天用相同剂量的同一种药物,开始不发生任何反应,几天后则发生过敏反应。
此外,年老体弱,婴幼儿及有肝、肾疾病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力差,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中药(包括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的毒性,配伍变化,处方用量,个体差异、用药规范等有关。
为最大限度的减少或避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要建立健全中药不良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严格加强对毒性中药的管理,以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使中药更好地造福于全人类。
作者:成都新知源健康中心 副主任药师 欧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