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导读(二)

(二)入则孝24则:

1.父母呼,应勿缓。

【解释】父母呼唤要及时应答,不能够拖延迟缓;

2.父母命,行勿懒。

【解释】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以拖延或推辞偷懒。

【故事】《(niè)啮指心痛》

(zēng)曾(shēn)参,字子(yú)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家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招待客人。母亲着急,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想到你平日里念念不忘孝心,母子连心,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啮指心痛实际上是一种心灵感应,体现了曾参孝母之切,对骨肉之情的敏感。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父母教,须敬听。

【故事】《孟母断机》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扬名于后世。孟子小的时候,学习不够勤奋,也很贪玩。有时读书厌倦了,就偷偷地跑出学堂去玩。

孟子的母亲知道了,把孟子叫到面前。气冲冲地把织布的梭子一折两段,扔在地上。孟子马上跪倒在地,请求母亲息怒,询问母亲为什么生气。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但是如果中途把梭子折断了,半途而废,还能织成一匹布吗?”

“你的学业也是一样啊,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诚恳认错。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思想家,被后人称为“亚圣”。

4.父母责,须顺承。

【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故事】《伯(yú)俞泣杖》

韩伯俞,汉代梁州人。生性孝顺,能先意承志,所以深得母亲欢心。只是母亲对他十分严厉,尽管对他非常疼爱,但是偶尔也会因他做错事而发火,用手杖打他。每当这时,他就会低头躬身地等着挨打,不加分辨也不哭。直等母亲打完了,气也渐渐消了,他才和颜悦色地低声向母亲谢罪,母亲也就转怒为喜了。

到了后来,母亲又因故生气,举杖打他,但是由于年高体弱,打在身上一点也不重。伯俞忽然哭了起来,母亲感到十分奇怪,问他:“以前打你时,你总是不言声,也未曾哭泣。现在怎么这样难受,难道是因为我打得太疼吗?”伯愈忙说:“不是不是,以前挨打时,虽然感到很疼,但是因为知道您身体康健,我心中庆幸以后母亲疼爱我的日子还很长,可以常承欢膝下。今天母亲打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疼,足见母亲已筋力衰迈,所以心里悲哀,才情不自禁地哭泣。”韩母听了将手杖扔在地上,说:“我儿让我放心了,今后,我不必再打你了。”

做儿女的,是父母所养育并使他渐渐强壮;父母的精力,是儿子拖累并使他们逐渐柔弱。况且光阴如白驹过隙的景象,频频催人易老;年迈父母如被风吹的蜡烛,容易熄灭。我们要珍惜父子聚合在一起的天伦之乐,竭尽全力让父母省心、顺心、安心,不让人生留有遗憾。

5.冬则温,

6.夏则(qìng)凊。


【故事】《黄香温席》

东汉黄名香,字文彊。在他九岁的时候,母亲便病故了。黄香把全部精力都倾注于服侍父亲,以免留下遗憾。

三伏盛夏,酷热难当。细心的小黄香,担心劳累一天的父亲因天太热,睡不好觉。于是他每天晚上都拿着扇子在床边为父亲扇枕席,一直扇到把蚊虫都赶走,席子已经暑气全消,再请父亲上床睡觉。

过了秋天,隆冬来临,每到晚上整个屋子就冷得像冰窑一般。只要天一黑,孝顺的黄香就会钻进父亲冰冷的被窝里,用自己的身体父亲的把被子弄得暖烘烘的,然后再请父亲去睡。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香的孝行传遍了乡村、县郡乃至全国,流传着“天下无双,江夏黄香”的美誉。江夏知府刘护十分赞赏黄香小小年纪至孝的美德,推举黄香做了孝廉,后来官升尚书令,成为以孝施政的楷模。

7.晨则省,

8.昏则定。

【解释】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尽力他们暖和舒适。夏天要让他们凉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

9.出必告, 10.反必面。 11.居有常, 12.业无变。

【解释】出门时要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要面跟父母报平安;居处宜固定,做事有恒心,起居作息有规律;(让父母心安)

13.事虽小,勿(shàn)擅(wéi)为。苟(shàn)擅(wéi)为,子道亏。

【解释】事情再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容易造成错误和损失,会让父母担忧,这样就丢了做子女的本分;

【故事】《刘备教子》

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是一位礼贤下士,志向远大的仁德君主。在他临去世前,对儿子刘(shàn)禅很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还写了一封信来教育他。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是讲,不要认为这件事情小,坏事就可以胡作非为,好事就可以不做;只有品德良好才能让人信服。

后来,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国还没有大的失误。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逐渐放纵自己,最终蜀国被曹魏灭掉,刘禅也成了俘虏。

14.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

【故事】《陶母封(zhǎ)鲊》

陶(kǎn)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他从小就勤奋好学,人品极佳,这一切都与他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

陶(kǎn)侃长大以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母亲却把鱼封好让人退回来,并且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母亲呢?这是为政不廉啊!”

此事虽小,却可以看出(kǎn)陶侃的母亲教子严格。陶(kǎn)侃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最终成为晋朝著名的清官。

15.亲所好,力(wèi)为具。

【故事】《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隐士,因为国家战争频繁,为了躲避世俗的纷争,归隐于蒙山。

他非常的孝敬父母,每日做可口的饭菜供奉双亲。70岁的时候都不显老,时常身着鲜艳的五彩衣服,手里持着儿童玩耍的拨拉鼓小孩子般的戏耍。因此他的表现令父母非常的开心。

有一次,他为父母端水,进屋的时候不慎摔了一跤,因为不想让父母为他难过,就想了个逗人开心的办法,他索性坐在地上模仿小孩子哭,滑稽的表演让父母破涕为笑。

16.亲所(wù)恶,谨为去。

【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或东西),应该全力满足父母的要求。父母厌恶的事情(或东西),要小心谨慎地去除(包括学习别人的好习惯和去除自己的坏习惯);

17.身有伤,贻亲忧。

18.德有伤,贻亲羞。

【解释】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会让父母因此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会让父母因此蒙受羞辱;

【故事】《董(zhuó)卓的恶行》

东汉末年的军阀董卓,生性凶残,犯下诸多罪行,是中国历史上总体评价极其负面的人物之一。

在董卓领兵时,常常率士兵们杀死城中的全部男子。凶残地割下他们的头颅,血淋淋地并排在车辕上,趁机掳走大批妇女和大量财物。班师回朝后,他便命令手下将领把头颅集中起来焚烧取乐。把妇女和部分财物赏赐给士兵,对外人宣称是战胜敌人所得。

后来,他还废掉了皇帝刘辨,另立刘协为傀儡皇帝,并从此独揽朝政。对朝廷中的大臣肆意杀戮,对天下的百姓任意欺凌。他还利用手中的特权,大肆加封董氏家族成员为官。

恶有恶报,罪孽难逃,董卓的暴行引起了人们的愤怒。朝臣王允等人联合起来,利用“美人计”一举将他铲除。罪恶滔天的董卓被暴尸东市,守尸吏把点燃的捻子插入董卓的肚脐眼点起天灯。因为脂肥肉厚,“光明达曙,如是积日”。他的家属也都受到株连,连九十多岁的老母亲也被依法处死,实在是历史的悲剧啊。

19.亲爱我,孝何难。

20.亲憎我,孝方贤。

【解释】父母疼爱我们,做到孝顺父母有什么困难呢?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的;(包括对待养父母或后父母)

【故事】《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1.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要小心劝导他们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父母如果听不进去劝解,也要在他们高兴的时候反复规劝。甚至痛哭流涕地恳求父母改过,纵然被父母责打,也没有任何怨言。竭力让父母免于不义,铸成大错。

如果家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愿我们都能尽心行孝,让家成为固若金汤的堡垒!

【故事一】《子(qiān)骞(jiàn)谏父》

周朝有个孝子姓(mǐn)闵,名损,字子骞。闵子骞从小就勤奋刻苦,恭谨敬师,尤以孝行超群闻名于世。他在孔氏门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在闵子骞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续娶,生了两个儿子。后母很厌恶闵子骞,经常虐待他。冬天的时候,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穿上丝棉做的棉衣,给闵损穿却是装满芦花的衣裳。

有一次,父亲外出命闵子骞驾车。可是由于衣裳单薄难以御寒,子骞没拉住驾马引轴的皮带子,差点酿成大祸。父亲以为儿子不好好驾车很生气,就用鞭子抽打他。在抽破衣服中露出了不保暖的芦花,父亲这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回到家,父亲发现:另外两个孩子穿的都是暖和的棉衣。父亲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这时,子骞跪下来哀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有母亲在,只有孩儿一人受冻。若是母亲走了,家里就要有三个孩子要受寒啊。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后母从此也感觉懊悔,看待子骞就像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

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的,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bīn)濒临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

【故事二】《苦心劝父》

从前,有个叫孙元觉的少年,从小就十分懂事。可是他的父亲却十分不孝,孙元觉常常伺机劝告父亲。有一天,父亲要把病弱的祖父扔到深山里去。孙元觉跪着哭倒在父亲面前,恳求他不要这样做。可是父亲却哄骗他说:“爷爷年老了,年老不死会变成妖怪的。”

他们一同到了山里,父亲把爷爷放下正要离开。这时,孙元觉对父亲说:“扔了爷爷,把筐子拿回去吧。”父亲不明白他的意思,孙元觉说:“等到你老了,我好用它来装你,把你扔到山里来呀。”父亲一听,大吃一惊,最终改变主意,又把爷爷接回了家。

我们要知道:你孝亲,子孝你,上行下效的道理啊!我们要从我们做起,让孝亲家风代代传承。

22.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试药或水的温度。昼夜服侍,一刻也不离开父母床前;

(关怀备至,象我们生病父母对待我们一样。既是以此报答父母深恩,又让我们体会父母养育我们的点点滴滴。)

【故事】《汉文帝(shì)侍母》

汉文帝姓刘,名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在他八岁时,在三十多位大臣共同举荐下,贤孝稳重的刘恒被封为代王,镇守边防。蛮荒偏远的代地,远离京畿,恶劣的环境使人难以适应。但是,代王刘恒不愧是贤明之人,听从母亲的教诲,恪守力行祖训,把代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使边疆恢复了安定。

刘恒为人宽容平和,做事小心,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让成为刘邦八个儿子中的幸运儿。吕后的儿子汉惠帝刘盈去世后,吕后为让自己长期掌握政权,害死了汉文帝的四个儿子。由于刘恒在政治上保持低调,幸运地躲过了吕后的迫害,活了下来。后来又登上了皇位,成为汉代第五位皇帝。

刘恒是庶出,养母(bó)薄(jī)姬,后为薄太后。他即使贵为皇帝,仍然每天都向母亲问安,还要抽出时间陪伴母亲,把侍母尽孝当作是生命中重要的大事。后来母亲病了,汉文帝日夜精心服侍。看到母亲憔悴的面容,文帝食不甘味,夜不能眠。三年间,他从没有好好合眼、宽衣解带地睡过一夜好觉。生怕在母亲呼唤时,自己怠慢了母亲。所煎的汤药必定要依照医生嘱咐进行调制,亲自尝过温度合适后,才放心地端给母后服用。母亲在文帝三年如一日的侍奉照料下,终于有了好转。上行下效,他的儿子景帝也是有名的孝子。父子皆以孝治家,以德治国。使汉朝呈现出国泰民安的吉祥景象,被历史合称为“文景之治”。

23.(sāng)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缅怀父母的养育之恩。注意生活起居的节制,不愿享用酒肉。

在我国古代,父母去世,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在父母的坟墓旁,盖上简陋的草房陪伴。穿粗布孝衣,吃素食,夫妻不同居。平时不从事娱乐活动,以此来表达对有父母养育之恩的哀悼和纪念。五四运动以后,这一制度逐渐废止。但做儿女的对父母的怀念和追思还是不应该忘记的。

【故事一】《拾葚异器、抱棺逥火》

东汉蔡顺,字君仲,自幼丧父,非常孝顺母亲。因王莽之乱,(生产秩序遭破坏)收成差而粮食不够吃。蔡顺就每日出去采摘桑葚,采的时候把桑葚分开装。

赤眉军看到之后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顺回答:“黑色的味甜,用来供养母亲;红色的味酸,用来自己吃。”赤眉军为他的孝行感动,就送给他二斗米和一只牛蹄。

蔡顺母亲去世还殡在家里,结果邻居家发生了火灾,眼看就要烧到母亲的棺椁,没了办法的蔡顺只能趴在母亲的棺材上大哭。结果,奇怪的一幕发生了,这火隔过了蔡顺家,直接烧到下家去了。

【故事二】《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liǎo)蓼(é)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后人有诗云:“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24.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解释】办理父母的丧事要遵循礼节,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故事一】《卖身葬父》

东汉有个叫董永的人,天性非常孝顺,家里十分穷困。他的父亲去世了,实在没有钱筹办丧葬。董永就卖身为奴,用卖身的钱来埋葬他的父亲。安葬了父亲以后,董永便马上去到债主家做劳工偿还借债。

走到半路上,忽然遇到了一个女子,情愿和穷困潦倒的董永结为夫妻。于是,他们一同来到了债主家里做工。债主吩咐他们织本色的重绢足三百疋,才能抵偿卖身的债务,就允许他们回家。令人惊异的是:董永有了女子的帮助,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完了。

董永孝行感天,九天织女下凡,嫁他为妻,偿还债务的故事从此广为流传。戏剧《天仙配》的故事就由此得来,后人把仙人下凡的地方称作孝感。

【故事二】《丁兰刻木》

丁兰,汉时人,幼年丧父,小时候丁兰对母亲很不孝敬,常常打骂。有一天,丁兰耕田间歇,见一羊羔双膝跪地而食母乳,又见一小乌鸦衔食喂养残老乌鸦。触景生情,思之悔矣,不禁泪下,此时母亲正巧为丁兰田间送饭而来,丁兰急忙去接,慌忙中手中牛鞭忘记丢掉,母亲见丁兰执鞭而来,疑为嫌其送饭来迟,一时心如刀剜,后悔有此不孝之子,遂撞死于地头树下。

丁兰丧母后,将树伐掉,刻木奉母,供奉于堂,日进三餐,从未间断,有一次丁兰有事外出,临行前叮嘱妻子侍奉好木像。妻子满口答应,心中却想:“你怎么这么傻,木像怎么可能灵验,它又不能吃饭,你就是供上一辈子也不能活。就这样,在丁兰走后,妻子白天让儿子把木像当马骑,夜晚用来顶门,不仅如此,做针线活时,居然还用针扎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竟流出了鲜血。五天之后,丁兰回到家中。晚上,木像托梦给丁兰,丁兰知道情况后气愤难平!于是一张休书便把妻子休回了娘家。妻子悔恨不已,赔礼道歉,夫妻二人才又和好如初,对木像也如从前一样虔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