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是石之佼者,玉与石之间,如何分辨?如何辨别是石非玉?

古人对玉石的认识十分久远,早在旧石器时代后期古人就开始使用玉石。1980年代初,在岫岩细玉沟闪石玉矿对面的海城小孤山仙人洞遗址出土的几件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透闪石玉质制品,可以视为中国采玉和治玉历史的开端,不过当时并没有审美的概念,更像是一种古人偶然使用的软玉制作的特殊砍斫工具。然而,新石器时代的阜新兴隆洼文化、沈阳新乐文化和赤峰红山文化出土了大量透闪石质和蛇纹石质玉器,显然这时期的古人已经认识到了玉与石的差异,总结出了合适的加工方法以体现出玉的韧性和美感。中国的玉文化,始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成熟,在汉代达到第一个高潮,唐宋时为第二个高潮,到明清则发展为顶峰。

要想给玉下个定义,首先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检测,得出科学数据,同时也要准确理解历史传统的习惯,综合这些因素,目前业界提出了以下几条指标以供参考:

1.玉首先要有一定的温润晶莹的光泽质感;

2.必须有一定的硬度,通常莫氏硬度约4.5〜6.5之间;

3.必须是天然形成的矿物或矿物集合体。

以上诸条件,一定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严格来说,玉只有透闪石类的软玉和辉石类的硬玉(即和田玉和翡翠)两类,它们由于矿物晶体特殊的排列结构,使它们有着坚韧而细腻、温润而美丽的相同特征(A)。其他如岫玉、独山玉、绿松石、青金石、水晶、玛瑙等同样具有玉的特征,这些构成了广义上的玉,称为玉石,它们共同的加工手段为切、磋、琢、磨(B)。再有如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碧玺、坦桑石等,硬度超过了6.5~7,以良好的切工为加工手段,称为宝石(C)。还有像珍珠、琥珀等,其生成来源于动植物,称为有机宝石(D)。以上所有都具有美观、耐久、稀少,可进行磨刻等物理加工,再经镶嵌、组合穿串形成首饰,它们有着共同的名称----珠宝(E)。其他诸如青田石、寿山石等,硬度低于4.5,质地松软,其加工手段为雕刻,称为彩石(F),是制作印章等文房工艺品的原料。

2021年2月21日

辛丑年正月初十

资料来源

刘道荣、王玉民、崔文智编著《赏玉与琢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姚晓刚、乔羽编著《翡翠投资收藏三百问》,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