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课 | 我们翻遍了100年心理学史,把你想看的都挑出来了

中科院心理所前所长张侃教授曾说过,如今社会上对心理学的滥用和误用已经到了令人十分忧心的程度。
我们以为自己每天都在大量接触心理学,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正念等等理论信手拈来,可事实却是我们从未见过心理学这门科学的真实面貌。
连斯坦福大学指定的世界级教科书《心理学与生活》,都在开头强调:“学生们常带着一些有关心理学的错误观念来到我们的课堂上,这些错误观念来自我们社会所灌输的'通俗心理学’”。
太多人误以为玄学、鸡汤、心理测试、新奇的理论......就是心理学。

延迟满足理论、旁观者效应、路西法理论等等,曾被整个社会奉为圭臬,事实上,它们不但未能定论,有的甚至还存在激烈争议,譬如大名鼎鼎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也就是路西法理论),真相本身仍待商榷,但这也完全挡不住原理论被迅速传播出去的猛烈势头。

斯坦福监狱实验 改编电影 剧照
有趣的是,大众热情地追求伪心理学时,却不知道自己一直以来就有的许多观念,其实来源于真正的心理学知识。
换句话说,有部分真正的心理学知识,变成了我们的集体无意识。
在心理学得以发扬光大之前,“认识你自己”的重任,只能交给哲学,抑或是孤独的反省。而这往往是哲学家和思想者的特权,大众基本上被排除在外。
于是有很多人,就算产生了心理健康上的问题,也不知道这些焦虑、恐惧、烦躁因何而来;还有很多人,以为自己是被魔鬼附身、或被幽灵诅咒;更多的人,把生活过成了悲剧却不自知。

弗洛伊德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便是如此。

那是一个禁欲主义的时代,人们极其讲究道德观念,并以此压抑自己的天性,很多儿童因为过度压抑陷入了神经症,可他们却不知道压迫他们的源头在哪里。

正是针对这个现象,弗洛伊德逐步开始了他的伟大研究。

电影《盗梦空间》截图
弗洛伊德的理论,让我们不再把没来由的冲动、无意识的选择、怪诞的梦境都完全比附到神神鬼鬼的玄学上,我们对生活中最隐秘的那些部分开始有了掌控能力。
如今,掌控自己的情绪,已经成了我们最基本,也十分重视的生活能力之一,然而,在两百多年前的西方社会,这还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
将视线投射到社会生活中,我们还会发现心理学对人类的影响,早已经从意识层面,扩散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了:

曾经黑人和白人儿童被分隔在不同学校就读,人们认为这再正常不过,然而,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一份来自心理学研究的直接叙述,驱使美国最高法院判定,“将黑人和白人儿童分隔在不同的学校就读是非法的”;

曾经人们对童年的重视程度并不高,是心理学家的理论让我们知道了,就算是童年不记得的经历,也能影响成年后的人。现在困扰我们的许多难题,其症结却在童年时期。这样的观念,在家庭、疗愈、教育等等领域,暗暗催生了多米诺骨牌式的一连串变革。

很多我们认定“理所当然”的社会规范、行为模式,都有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深刻影响了这些过程的角色之一,就是在大众视野之外真正的心理学。

真正的心理学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01

让我们对人更具有包容心,

包括自己

以前,人们碰到不一样的人,随随便便就会说他是“神经病”,这对许多人都造成了不可逆的心理伤害,著名心理学家卡伦·霍尼对此有详细的描述:

“假如有这样一位姑娘,她甘居下游,不求上进,拒绝接受更多的薪金,也不希望与她的上司保持协调一致,我们很自然地会把她视为神经病。

再例如这样一位艺术家,他每周只有三十块钱的收入,尽管只要他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就可以挣得更多的钱,但他却宁愿用这笔微薄的收入尽量地享受人生。他把大量时间花在与女人的厮混中,要不然就是沉溺在那些雕虫小技和无聊嗜好中。对这种人,我们也很自然地会称他们叫神经病。

其理由就在于我们大多数人仅仅熟悉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鼓励我们去征服世界,超越他人,获得远远超过生存基本需要的金钱。”

心理学告诉我们,它对我们的观察是什么样子,向我们揭示我们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表情、动作、选择;
心理学也慰藉我们,人们的一些内心需求,看起来与现实相悖,甚至违反道德观,但它却再正常不过;
心理学还为我们剖析,时代、社会、家庭、乃至语言等等外在的环境,是怎么影响、改变了我们原本的样子。
如果没有心理学,还会有多少人在痛苦的深渊里挣扎?
心理学领域流派众多
每个流派看问题的角度也几乎是完全不同
但是它们都能帮到我们:
图源《心理学与生活》

02

让我们不必成为哲学家,

也能掌控自己的情绪

心理学和哲学一样,都是一门围绕人的学科,都在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只不过心理学的实操性可能更强一些,我们可以从自己的情绪、经历出发,借用心理学理论,抽丝剥茧——
“为什么你按照现在的方式思考、感觉和行动,是什么使你与其他人有所不同?但为什么你又常常像其他人那样去行动?你是被遗传塑造还是在更大程度上是被个人经历塑造?攻击和利他、爱和恨、疯狂和创造性如何能在这种复杂的生物——人身上同时存在?”

03

看到改善社会的希望

心理学是一门围绕人的学科,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境况下,在我们自己可能都忘记自己的最初需求时,它仍然在照顾我们的心、观察我们的情绪。
并且通过我们的种种“症状”,挖掘社会的症结。
因此,当我们焦虑、不被理解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放宽心,因为还有心理学在理解着我们。
有感于心理学理论被不断转述,乃至面目全非的现况,我们想打破庸俗心理学、伪心理学的迷障,带你们回到真正的心理学领域,看见心理学的原初、真实面貌。
为此,我们精心策划了《这,就是心理学——改变人类心灵探索史的十位大师》音频课,带你了解从弗洛伊德开始,一直到当今社会的10位著名心理学家。
他们分别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海因茨·科胡特、卡伦·霍尼、卡尔·罗杰斯、戴维·麦克里兰、阿伦·贝克、萨尔瓦多·米纽钦、乔·卡巴金、肯尼斯·J·格根、斯蒂文·海耶斯。
课程中既有以往的经典理论,也有最切合当下的新锐概念,听完这门课,你对真正的心理学就会有深刻的认知。
(0)

相关推荐

  • 现代心理学解梦系列(三):弗洛伊德解梦理论的核心看了让人脸红

    现代心理学解梦系列(三):弗洛伊德解梦理论的核心看了让人脸红

  • 《弗洛伊德理论和精神分析技术中的自我》第一节

    <弗洛伊德理论和精神分析技术中的自我>拉康第二个研讨班 [简介]拉康在本次研讨班提出著名的光学模型来解释主体.自我.意识.无意识的关系,并且区分出身体形象.自我理想.理想自我和符号性超我( ...

  • 拉康论情感(一)

    大多数评论情感(affect) 的拉康派的作家都注意到拉康经常被其他理论家和学派批评忽视情感维度的事实. 拉康是否有一套情感的理论-- 或者在他的理论中给予情感足够的位置--的 问题必须与拉康对他那个 ...

  • 我们翻遍了100年心理学史,把你想看的都挑出来了

    中科院心理所前所长张侃教授曾说过,如今社会上对心理学的滥用和误用已经到了令人十分忧心的程度.   我们以为自己每天都在大量接触心理学,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正念等等理论信手拈来,可事实却是我们从未 ...

  • 中读课 | 我们用100 件镇馆之宝,为你讲一讲中华文明史

    如果说,考古是文明的"第一现场",那么博物馆则是大家进入文明的"第二现场",从发掘转向了收藏.展示.在博物馆中,人类智慧被高度浓缩,大众得以与文明直面.   美 ...

  • 中读课 | 为什么他在“贤者时间”吃一块西瓜?

    什么是文学体验? 契诃夫有一篇小说,叫<带小狗的女人>,里面写一对偷情的男女,两人上床之后,男人吃了一块西瓜. <情人>剧照 文学评论可能会讲这个细节呈现出一种真实性,文学史课 ...

  • 中读课 | 三联又搞大事件了,它终于来了

    在2014年的一期<锵锵三人行>里,道长梁文道曾经聊到三联韬奋书店. 那年,三联书店开始试营24小时不打烊书店,他说中国并不是第一次有24小时书店,一开始很受瞩目,但最后都关门了. 但他觉 ...

  • 中读课 | 如何写“活”一个人物?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这句脍炙人口的话,出自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人物哈姆雷特之口.数百年来,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一句经典的台词,让我们得以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得一个 ...

  • 中读课 | 不懂点文言文,哪好意思陪孩子写作业?

    小朋友四年级,他被文言文折磨得够呛,眉头紧锁,活似一个小老头. 他的理科生父亲顶着同款眉头,正在翻阅古汉语词典,还不时感概道,"下学期,我真的辅导不了了." <小别离> ...

  • 中读课 | 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前段时间,电视剧<三十而已>着实贡献了一波热度.剧中的主角之一--顾佳和富太太圈错综复杂的关系发展,是许多观众讨论的焦点. 顾佳,在旁人看来是典型的"人生赢家". 她名 ...

  • 中读课 | 父母第一次该如何同孩子谈“性”?

    孩子撞见父母发生性行为,该如何应对? 孩子吵着要和爸爸"结婚",我该怎么回答? 马上要有二宝了,我们至今不知道怎么和大宝沟通这件事- 这些都是性教育实践中最常见却也最不容易回答的问 ...

  • 中读课 |我要偷偷练声音,然后惊艳所有人

    比如多次做客<锵锵三人行>和<圆桌派>等谈话类节目的三联中读总编辑李菁,因为温柔理性的表现和独到的见解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但她在工作中,依然遇到了不少声音上的问题.如今我们在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