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语堂《苏东坡传》12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悟:本句表达了苏东坡对杭州的无比留恋之情。
杭州像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不只是杭州的山林湖海之美,也非只是由于杭州繁华的街道,闳壮的庙宇,也是由于他和杭州人的感情融洽,由于他一生最快活的日子是在杭州度过的。杭州人有南方的轻松愉快,有诗歌,有美女,他们喜爱苏东坡这位年轻的名诗人,喜爱他的朝气冲力,他那潇洒的神韵,他那不拘小节的胸襟。杭州的美丽赋予他灵感,杭州温柔的魅力浸润他的心神。杭州赢取了苏东坡的心,苏东坡赢取了杭州人的心。
悟: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今天,去此伟大诗人居住于杭州、歌咏于杭州,已经一千余年,在你泛舟于西湖之上,或攀登上孤山岛或凤凰山上,或品茗于湖滨酒馆中,你会听到杭州本地的主人嘴边常挂着“苏东坡,苏东坡”。你若指出苏东坡是四川人,他会不高兴听。他心里认为苏东坡生于杭州,除去到京都之外,何尝离开过杭州!
悟:杭州人非常感恩,所以地方官多在此地有所建树。反之亦然。
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一个城市,能得诗人发现其生活上复杂的地方性,并不容易;而诗人能在寥寥四行诗句中表现此地的精粹、气象、美丽,也颇不简单。
悟:西湖因苏东坡而更加迷人,苏东坡因西湖也才气勃发。
杭州的西湖与扬州的瘦西湖,都表现出中国布置风景的巧思,并且显示人为的技巧与艺术只增加了自然之美,并未破坏自然之美。
悟:也很可惜某地某人对自然的破坏,可谓败笔种种。
苏东坡有一半相信他前生曾住在杭州。这种想法曾记在他的诗里,他同代人的笔记里也记载过。有一天他去游寿星院,他一进门,便觉得所见景物十分熟悉,他告诉同游者走九十二级便到向忏堂,结果证明他所言不误。
悟:神秘主义。
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
悟:都是为了一张嘴。
在船的四周,湖水一碧如染,约有十里之遥,往远处看,白云依偎于山巅,使山峦半隐半显,白云飘忽出没,山容随之而改变;山峦供白云以家乡,使之倦游而归息。有时天阴欲雪,阴霾低垂,丘阜便隐而难见。阴霾之后,游客尚可望见楼塔闪动,东鳞西爪,远山轮廓,依稀在望。晴朗之日,水清见底,游鱼可数。
悟:林语堂对西湖的赞美之词。
在苏东坡的看法上,感官的生活与精神的生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在人生的诗歌与哲学的看法上,是并行不悖的。因为他爱诗歌,他对人生热爱之强使他不能苦修做和尚;又由于他爱哲学,他的智慧之高,使他不会沉溺而不能自拔。
悟:既不难为自己,也不放纵自己。
宋词的文字清新活泼,比唐诗更近于口语,后来的元曲比宋词则又更近于口语。
悟:口语和文言只是种工具,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其实没有本质的差别。古人用文言能写出好文学作品,今人用口语也能。
苏东坡在黄州时才发现了词,极其喜爱,从在黄州的第二年,开始大量填词。
悟:苏东坡“触”词时间并不长。
其实,女人的魅力全在她的娇弱无依无靠,她的芳容憔悴,她那沉默无言的泪珠儿,她那睡昏昏的情思,她的长宵不寐,她的肝肠寸断,她的茶饭不思,她的精神不振,以及一切身心两方面的楚楚可怜——这一切,和穷苦一样,都显得有诗意美感。
悟: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病态?女人都像林黛玉那个样子才高兴?
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灵魂。
悟:听人讲,文革中有句话:要想触及人的内心,首先要触及他的皮肉。
苏东坡这个人物个性太复杂,方面太多,了解不易。因为他精通哲理,所以不能做道学家;同样也因为他深究儒学,故也不能为醉汉。他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也对生活太珍惜,自然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于醇酒妇人之间。他是爱自然的诗人,对人生抱有一种健康的神秘看法。这个看法永远与深刻精确的了解自然密不可分。我相信没有人与大自然、春夏秋冬、雨雪、山峦谷壑亲密相处,并接受大自然赐予人的健康治疗的力量后,而同时对大自然还会抱有一种歪曲偏颇的看法。
悟:热爱自然,歌颂自然。
林语堂《苏东坡传·第十一章 诗人、名妓、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