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

中医认为,汗是津液所化生,津液的疏布与代谢离不开脾的运化、肺的宣降、肝的疏泄,汗的有无、多少是体内阴阳平衡或失调的表现。正常的出汗量为一时性的,往往因某种外界刺激而增多,若排除活动量、气候、饮食等因素影响而引起大量的流汗,就属于异常出汗,也称之为“汗症”。

出汗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

出汗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是维持体温恒定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体皮肤上约有330多万个汗腺,汗就是从这些汗腺里分泌出来的。其主要成分是水,其次为尿素和少量的金属离子、乳酸、氯化合物、钾、钠和一些新陈代谢产生的代谢物。

正常人一天内会蒸发约600-700毫升汗液。外界温度、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进食辛辣或热烫食物都可以导致人体出汗。如果汗腺功能不正常,当人体处在高热状态时,不能正常发挥分泌汗液的作用,人体会出现高热,造成心、脑、肝、肾及血液系统受损。此外,汗腺还有抗菌、滋润皮肤、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的作用。

按照中医的说法,汗的产生与脏腑有一定关系,出汗过多,可耗血伤津;反之津亏血少,汗源不足,不宜发汗。出汗是最有效的排毒方式,一年四季只有夏季排汗较多,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经络平衡和免疫系统的健康。如果长时间不出汗,就会造成人体代谢系统的紊乱。

异常出汗与疾病相关

中医把异常出汗分为自汗、盗汗、心汗、腋汗等几种类型,也被视为人体健康的“晴雨表”。

自汗:白天常出汗,活动后更多,称为自汗。久病体弱、容易感冒、面色苍白无血色,属于气虚自汗,病因主要在于心肺;自汗伴有怕冷、肢体不温,属于阳虚自汗,多由脾肾阳气不足造成。气虚自汗者要适量加强运动,季节交替注意保暖,日常可以饮用黄芪水补气;阳虚自汗者要避免食用生冷、冰冻之品,如柚子、梨、海带、虾蟹等。

盗汗:入睡后出汗,醒后汗止。伴有午后低热、两颧发红、手足心发热、消瘦,属于阴虚内热盗汗,一般多见于阴虚火旺、久病之人,尤以肺结核患者为多见。建议饮用百合粥、枸杞粥、银耳莲子羹、老鸭汤等。

半身汗:半身多汗,另半身无汗或微汗。这种情况下,病变在无汗一侧,痰、湿等阻滞身体一侧经脉,气血运行不到,津液输送受阻,造成汗液排泄障碍。这类人群日常饮食忌“肥甘味厚”,否则不利于脾的运化,异常出汗情况加重。

心汗:心窝部和两乳房中间多汗,多因过度思虑而伤心脾。出心汗者可在饭后半小时做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用掌根贴在腹部由内向外按摩,每分钟30圈,按摩10-15分钟。

腋汗:两腋窝乃至肋下出汗。汗出不臭,伴有多梦、心烦失眠、头晕乏力,每日午后发热或手足心发热,多属肝热阴虚;伴有胸闷、不欲饮食、尿少色黄,属于肝胆湿热。建议这类人群食用清利化湿的食物,如莲子、蚕豆、冬瓜、苦瓜等。

手足心汗:手心出汗,伴有食欲不振、身重体困、小便黄、舌苔黄腻,属于脾胃湿热;若伴有气短、食欲不振、属于脾胃气虚;若伴有咽干口燥、饥不欲食,属于脾胃阴虚。手足心出汗建议食用山药滋养胃阴。

文/孙良生(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临床应用研究基地主治医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