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的这本书,我终于看完了!

01

最近搬家,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读书也少了。甚至可以说,基本没读。唯一一本读完了的,是王安忆的《一把刀,千个字》。夜里点盏灯,卧在床头,很快就读进去,不论是法拉盛,还是上海,哈市,都如在眼前,每一日钻进去,钻出来,好像真的在那里活过了。

王安忆是当代文坛中,备受推崇的一位。很多写作的朋友,都喜欢王安忆,其中常常被谈起的,是她的稳定。写,并不难。二十来岁,人人都可以是作家,但写过三十年,四十年,还能继续写,总是让人十分佩服的。人们谈起村上春树,也常常讲到他的自律、稳定。这是作家的职人精神,一本一本写下去,不问其他。

然而,我读王安忆,并不很多。事实上,整个当代文学,我读的都不多。以前也讲过,一方面,生得晚,没有赶上八十年代文学勃兴的时期,等到自己狼吞虎咽读书时,那一批先锋作家也都功成名就,那些叛逆和锋芒,一并留在了20世纪,没有照到我身上。另外,我不是文学专业,没有读书任务,这些名字都知道,却也没有刻意去读,就好像住在一个城市,那些最著名的景点,往往却从未去过。

几年前第一次读王安忆,并不是她鼎鼎有名的《长恨歌》,而是一本很薄的集子,叫《众声喧哗》,写上海街面的日常。后来又读了《红豆生南国》,其中一篇也是以法拉盛为背景,写一个中国餐馆的老板。两本书我都喜欢,读起来有一种细细碎碎又扎扎实实的感觉。

然而,她的上一本《考工记》我却没有读进去。技术还是这个技术,只是文字背后似乎没有创作热情,干巴巴的,没有意思。当然,很多人不同意,以为那本书也写得好,我自然是没有什么话说的。

02

这本《一把刀,千个字》,从纽约法拉盛写起。在这个鱼龙混杂,包含一切的飞地,主人公陈诚,凭借一身厨艺扎下了脚根。

据说,王安忆2016年去美国访学半年,对纽约法拉盛印象尤深。

她在采访中提到,“我第一次去那里便被吸引住了,身前身后的人脸,都有故事,有的找得到范本,比如林语堂的'唐人街',比如白先勇的'谪仙记'……还有找不到范本,原始性的,单是看那写字楼电梯间里的招牌,不知道有多少故事的头尾。”

那么,陈诚的故事,便由王安忆来写就了。

全书分为三部分:上部,下部,还有一个短短的“后来”。

上部有两个时空。一是陈诚在法拉盛的生活,一是陈诚小时候的成长经历。

在法拉盛,有师师(他妻子)、姐姐、父亲,还有胡老师,胡师母,以及大西洋城认识的越南华侨倩西,唯独没有母亲。一个字也不提。

回到小时候,陈诚和嬢嬢(上海方言,在书中是姑姑的意思)一起生活在上海弄堂。爸爸偶尔来看他,姐姐暑假也回来,但是为什么他不和爸爸姐姐一起生活?还有,妈妈呢?妈妈去世了?还是离婚了?一个字也不提。

在叙事中,母亲被小心翼翼地省略了。一方面,故事中的人,有意无意地避开这个话题。另一方面,当然是王安忆故意使我们好奇,那个空缺的,不能谈论的母亲,到底有什么秘密?

直到上部末尾,一场饭桌上的争吵暴露出他们一直试图回避的过往。起因是父亲喝了点酒,说自己一生成就,只两件事:革命和儿女。姐姐听到这话,不干了,质问父亲,那么妈妈呢?妈妈算什么?父亲不答。姐姐接着怒吼,指责父亲和母亲离婚,是背叛革命,背叛儿女。父亲被激到,反问姐姐,那你呢,你为什么和妈妈划清界限?气氛凝结到零点,这场饭是吃不下去了。

从这两句话里,我们大概可以猜想,母亲可能在运动中出了事,一家人的离散,也正是由那而起。所以,家庭记忆还是和历史纠缠到了一起,个人往事,也离不开时代创伤。

下部呢,也有两个时空。一是从父母年轻时写起,从读大学、恋爱、结婚,到生下姐姐、陈诚,一家人的小日子。另一,则是接着上部陈诚在嬢嬢那里,跟着舅公、单先生学了厨艺之后,回到哈市和父亲、姐姐团聚的生活。

在两个时空中间,就是这个家庭一直不肯直面的核心事件。简而言之,文化大革命时期,母亲写了大字报,然后被抓去,送入了监牢。为此,陈诚才被送到上海嬢嬢那里。但,等到陈诚回来时,母亲已经去世,并且被评为烈士,这其中又发生了什么,叙述语焉不详。似乎过多停留在此处,大家都面面相觑,无法自持,那么就略过去。总之,那段生活就像是一片被大坝蓄水淹没的城镇,永远沉在了湖底。

最后一节“后来”,则是尾声,生活还在继续,太阳照常升起。

03

我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在于王安忆写得扎实,没有半点虚的,读起来有一种踏实感。

不过,王德威从前评论王安忆常有“易放难收之弊”,简单说,就是写起来收不住。或许王安忆细密的写实功夫,本来就是一体两面。正面看是周密的空间营造,一点一滴的日常质感,背面看则也可能是一种执迷。

我对此常感到矛盾。一方面我很喜欢这些细节,那些食物,那些日常,都是读者得以进入那个世界的抓手,正是因为那些夯实的细节,读者才得以身临其境的浸泡在小说里,这也是现实主义小说最令人怀念的地方。

但另一方面,创造者在某些地方玩得入迷,会耽溺其中,不肯回返,比如王安忆的某些知识性的段落,有时候好像是妨碍叙事的。过分的细节,可以支撑起一个世界,但也会使小说的叙事没有方向。我不知道这是好还是不好,我其实挺喜欢这种世界的。

另外,你还可以从那些上海弄堂的生活,那些食物的做法里,感受到作者的体温。我以为,这种体温是作者和读者得以建立联系的关键。往往,读者被感染,并不完全因为人物和情节,字里行间的温度,也是一种联结。

总体而言,上下两部,几乎一样厚,但上部给人的感觉,似乎更为丰饶。下部,写着写着,似乎有点散了。并且,下部要接近那个事件的核心,承载的功能太多,所以显得滞缓又模糊。

你可以感到,作者要通过个人史去检讨大历史,但又有些畏手畏脚,最后似乎是含混过去了。

在小说中,母亲是一个很奇怪的人物。她长得好看,会钢琴,会俄语,才华出众,鹤立鸡群,但竟不太像一个活人,而是一种圣光。书中也写,“母亲像一道光,倏忽来,倏忽去,就足够照亮他们的小世界。”

母亲的同学又说,“她的真理在星空,我们的,在日复一日之中。”

母亲折断了。为了某些理想,某些说不清楚对错的东西。在那一段生活里,关于对与不对的讨论,并没有真正的进行下去。一切都戛然而止。最后,一切都回到日复一日中去。回到了饮食生活,回到了一日三餐。到此打住,不往下追问了。只留下一片虚无和创伤。

或许,从这个角度,才能理解陈诚的透明感。父亲和姐姐,都是个性鲜明的人,一个踏实,甚至有些懦弱,一个心气高,有着一股骄傲劲,但陈诚却好像永远有一种距离感。虽然他是叙事的中心人物,但我们谁也看不清他,他和谁都隔着什么,和小时候的嬢嬢,和父亲,和姐姐,和妻子,都是如此。

他好像是透明的,站在那里,我们可以直接穿过它,看到后面的东西。他没有显著的性格,安静、靠谱,同时好像在内心深处有一个大窟窿,谁也不知道这个窟窿是怎么形成的,他自己好像也不知道。

读书的过程,是很投入,很扎实的。但读完了,似乎也感到空空的。

Ps.今天也更新了播客。聊得也是这本书,大家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去听听噢。在喜马拉雅或小宇宙,搜索【不止读书】就可以找到。

#更多文章

我也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618我买了这些好东西!超便宜!

2021年上半年,我最喜欢的20本书

- 感谢关注 -
魏小河
(读书、电影、生活)
微博 | @魏小河
B站 | 魏小河
公众号 | 魏小河流
(0)

相关推荐

  • 《夕阳红》黄薇:含泪送别瘫痪父亲,将孝心全给孤独母亲

    版权所有,严禁抄袭,违者必究! 黄薇 黄薇是央视名牌栏目<夕阳红>的当家主持,还是全国唯一一个女特型演员.她先后10多次在<长征><延安颂>等影视剧中,扮演周总理的 ...

  • 藏地的那一抹“橄榄绿”

    我高中时期的班主任曾经这么问过我:"白玛,为什么你和其他的藏族孩子有点不一样,给我一种很稳重.成熟的感觉."说完之后班主任就笑了,"稳重"这一词是不是不应该放在 ...

  • 母亲小传(三)

    父亲走后,亲戚邻居们都劝母亲让大姐休学,因为那时高考制度还没恢复,上学在大家的眼中实在没什么用,何况没有父亲的家庭很需要一个贴补家用的人.可妈妈还是固执地让大姐继续上学,这缘于姥爷对妈妈的教育,文化知 ...

  • 陈香宇:给自己一片天空

    · 文化范儿 出品 · 文化范儿,文化人的家,读出精彩,写出温暖. 陈香宇:给自己一片天空     给自己一片天空 给我一片天空,我会像鲲一样化为鹏飞向九万里的高空. 我渴望获得自由.望着瓦蓝蓝的天空 ...

  • 父亲的腌菜

    从未想过,父亲与腌菜会有什么联系. 直到那天,接到父亲的电话. 父亲很少给我们打电话,他总说我们很忙,怕打扰我们.非必要打电话时,也是简明扼要.意简言骇.我们之间的联系,除了我给他打电话,就是姐姐在中 ...

  • 王安忆:微末草芥,在平庸的世俗里,渡自己的小河

    王安忆 编者按:著名作家王安忆最新长篇<一把刀,千个字>讲述了一位淮扬名厨非同寻常的成长经历.一把刀,故事从谁讲起?千个字,写到哪里结束?刀工秀气,字写深沉,在人间烟火的张力中,诘问.思辨 ...

  • 【广东】陈梓铭《跳绳》指导老师:林燕玲

    跳绳 东华小学东城校区二年级 陈梓铭 为了锻炼我们的身体,妈妈每天都要求我和姐姐跳绳1500个. 刚开始跳的时候,我们跳几个就坚持不下去了,不是腿抬不起来,就是手臂甩不动绳子.我和姐姐都觉得跳绳太难了 ...

  • 不管纯不纯,优秀的文学小说都要讲好故事

    当不少读者争相从网络文学.类型小说中寻求阅读快感时,评论界注意到一个现象:眼下,读者很难在部分纯文学作品中,感受到故事的乐趣.著名作家王安忆发现,不少纯文学作家离故事愈行愈远,甚至把讲故事的功能&qu ...

  • 儿子患白血病复发,母亲却悄悄离开医院,几个月后回来孩子哭了

    "儿子陈轩乐白血病复发后,他妈妈就突然走了,也没说清楚原因.当时我一个人照顾他挺吃力的."在上海某医院的病房里,陈轩乐的父亲陈美君回忆说.得知孩子白血病复发,妈妈却选择离去,为何她 ...

  • 拖了一个月,我终于看完了这本书

    拖了一个月,我终于把<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看完了.每个月给自己制定的计划,到月底的时候却一事无成,除了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收获. 我为了帮自己解决这样的问题,找到了<拖延心理学>这 ...

  • 分享3W字《手把手教你读财报》读书笔记 今天终于看完了老唐的《手把手教你读财报》的新版本,相对于老版...

    今天终于看完了老唐的<手把手教你读财报>的新版本,相对于老版本来说改了修改了很多,知识点也是非常密集,读书的进度也非常缓慢,感觉压力稍大,没有上一版本读下来轻松,一路读下来,做了3w多字的 ...

  • 终于看完了这几个电影

    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几个电影,看了上半段,就一直没有看下半段,就一直"烂尾"在那里.显然,这几个电影没有极大悬念,没吸引你廹不及待看下去,看一半就放那儿了. 其实是好电影,看 ...

  • 宅在家里,终于看完了那两本半途而废的书

    今年的假期因着疫情而变长,也因着疫情而成为名符其实的宅家运动.宅在家里,意味着时间变多了,空闲变多了,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少了-- 终于我良心发现:这个假期不能如此荒废,要好好利用.瞄见书架上躺着几本翻 ...

  • 看完这本书,终于明白为何又忙又美的张萌每年能读300本书?

    青年创业导师.畅销书作家.又忙又美的倡导者张萌女士曾在直播时说自己利用早起时间读书.写作,平均每年能读完300本书. 日本作家印南敦史更是让人不可思议,他曾经是个慢读者,但如今每周读10~14本,一个 ...

  • 王安忆谈虚构创作:“我很久没看过这样不真实的小说了。”

    研习君按: 在审稿时,有时候研习君会遇到一个悖论.有些情节太过不合理,和人物身份不吻合,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也极小,而且缺乏存在的意义.有些故事呢有太过写实,让人觉得完全就是生活流,缺乏虚构故事该 ...

  • 王安忆:倘若能看清苏青,大约便可认识上海的女性市民

    "我们是可在苏青身上,试出五十年前上海的凉热,而张爱玲却是触也触不到的." --王安忆<寻找苏青> 原载<上海文学>1995年第9期 想到这个题目是因为读到 ...

  • 王安忆:​倘若能看清苏青,大约便可认识上海的女性市民

    日丨课丨写丨作丨平丨台 每 个 人 都 是 生 活 的 记 录 者 "我们是可在苏青身上,试出五十年前上海的凉热,而张爱玲却是触也触不到的." 寻找苏青 文/王安忆 想到这个题目是 ...

  • 王安忆:5个国家,17位作家,17篇经典,看完它们你会更懂什么是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的物理 好的短篇小说就是精灵,它们极具弹性,就像物理范畴中的软物质.它们的活力并不决定于量的多少,而在于内部的结构.作为叙事艺术,跑不了是要结构一个故事,在短篇小说这样的逼仄空间里,就更是无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