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善祥 | 马兆明:生命因善良而精彩

马兆明:生命因善良而精彩

小纪镇   花善祥

作者花善祥先生:小纪镇竹墩村人,扬州作协会员,现任小纪镇文联副主席,在报刊发表过多篇小说、剧本、新闻等作品。著有《竹墩史话》《杨树庄风情录》《中流击水》。

“金杯银杯,不如敬老院老人的口碑”,许多干部群众如是说。二十多年如一日,马兆明这个院长,视老人如亲人。她那股善良的暖流,让风烛残年的孤寡老人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旅途上享受爱的滋润。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有句名言:“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小纪镇敬老院院长马兆明是个十分善良的人,她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孤寡老人亲友赠送的一面面锦旗,这是对她工作的褒奖,折射出的是她善良的光芒。“金杯、银杯,不如敬老院老人的口碑”,许多干部群众如是说。二十多年如一日,马兆明这个院长,视老人如亲人。她那股善良的暖流,让风烛残年的孤寡老人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旅途上享受爱的滋润。
马兆明16岁初中毕业,进入竹墩公社东桥大队业余文艺宣传队。她聪明好学,唱歌、跳舞、表演,项项都行,很快就成为主力队员,多次参加县乡举办的文艺汇演,屡屡获奖。她是善良又细心的人。宣传队里的乐师是个盲人,外出演出都是她悉心照料,无微不至。“小马是个好姑娘。”乐师逢人就夸。大队团支部组织学雷锋做好事为民服务队,马兆明踊跃参加,利用业余时间为大队孤寡老人上门服务,打扫卫生,洗衣洗被,为老人洗头剪指甲。她们这个服务队并不是走形式,一哄而起,一哄而散,而是常年坚持,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马兆明从队员到队长一直在坚守。她们的先进事迹被写成长篇通讯《新风吹遍竹墩庄》刊登在团省委主办的《江苏青年》上。19岁的马兆明作为竹墩乡团代表光荣出席县团代会。20岁那年,大队文艺宣传队解散了,马兆明去了小纪镇镇办厂工作,但是春节前仍回到竹墩,和几个老宣传队员排练“挑花担”、“荡湖船”,在春节期为群众表演,给他们带去欢乐和愉悦。
1992年,小纪镇街北村的妇联主任退休了,村干部和群众想到了在小纪麻纺厂工作的马兆明。马兆明从竹墩嫁到街北后的一举一动,乡亲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兆明是个实在人,又能干,又善良,当妇联主任再合适不过。”镇党委领导找马兆明谈话,征求她的意见,她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这可急坏了爸爸,当初马兆明进地方国营麻纺厂费了一番周折,现在要回村里当妇联主任,这不是米箩跳由糠箩吗?她爸爸认为,妇联主任是村里最难当的官,简直是个泔水缸,计划生育工作上面抓得特别紧,要完成任务就会得罪许多人,再说工资报酬又不高,还要兼任联队会计,太辛苦。爸爸喜爱这个女儿,不想让她吃苦受累。何况麻纺厂的舞台肯定比一个村大得多,能干的女儿在麻纺厂会有更大的出息。马兆明的想法很朴素:既然领导和群众都信任我,我就回村工作。爸爸理解女儿的脾气,她认定的事儿,九头牛也拉不回。
那年代在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是天下第一难事。计划生育工作处理得不妥,会闹得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十分紧张。在处理超生问题上是宁左勿右,极少顾及人性化。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现在的人无法理解。然而,不管什么问题,负责处理的人带着什么心态去处理,结果必定不同。应该说,马兆明是个对工作十分负责任的人,对党和政府下达的任务,千方百计都要去完成。计划生育工作这么棘手,她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做不到“两头光”(指两头兼顾)吧。然而,马兆明的确做到了。她把功夫下在三个方面:一是强化宣传教育,打破开大会讲大道理的老框框,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计划生育,让群众真正从心里认识到计划生育是国策,利国利民;二是重在预防,牢牢掌握育龄妇女的情况,发挥好各村民小组妇女代表的作用,把各种避孕措施落实到户、到人,不留盲点;三是以优质的服务感化育龄妇女,即使发生计划外怀孕,也不简单粗暴地一罚了之,而是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以不伤害育龄妇女的身体、身心健康为前提,不管釆用任何方式,都要在她们基本自愿的情况下采取措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马兆明任职8年,没有一起因计划生育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群众上访。善话善说,一般人都能做到。但是,恶话善说,一般人就难以做到。这不单单是说话的艺术问题,而是取决于人性中的善良成份。马兆明凭着一颗善良的心,化解了多少棘手的矛盾。这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
马兆明在担任妇联主任期间,一直兼任联队会计,虽然事情多一些,忙一些,她都能两头兼顾,轻重缓急把握得好,白天忙妇女工作,晚上做账。
1998年,村党支部决定让她兼任村民小组长,她知道这是个并不轻松的活儿,妇联方面一大推子工作已够她忙的,兼联队会计,可以起早带晚忙业务;村民小组长可不一样,这个灰星大的官,管的事儿多着呢,可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不得半点马虎。“共产党员是块砖,听党任意搬”。马兆明党性意识强,二话不说,挑起了村民小组组长的重担。一年的村民小组组长吃的苦让她一辈子也忘不了。
说实话,马兆明也不是有特殊本领的人,她是一个平凡的人,只是比一般人多了几分责任感和上进心。她认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用心。她在学中干,干中学,吃苦耐劳是她的本色。
四夏大忙,是最繁忙的季节,抢收、抢栽,恨不得生出三只手来忙。那年代收割机稀少,抢收割机不亚于抢财神。好不容易找来一台收割机,马兆明在田头指挥收割,烈日晒焦了脸,火烧火燎地疼,顾不上了,去河边洗把脸。晚上开夜工,马兆明一刻也不离开收割机。收割机零件破损了,她陪着操作手一起去修。那一夜,马兆明未合眼。她所在的村民小组收割进度名列全村前茅。
为了推广种植旱秧新技术,马兆明真是磨破嘴、跑断腿。农民千百年来习惯了栽水秧,你让他们突然改为旱秧,他们一时难以接受,也怕担风险。做通农民的思想工作决非易事。村委会为了鼓励各村民小组推广旱秧,提出奖励1000元给村民组长。那年,马兆明所在的小组旱秧面积达200多亩,年终一分钱奖金都末拿到。有人戏谑地对马兆明说:“你带头搞旱秧,一分奖金未拿到,后悔了吧。”马兆明决不后悔,她说:“旱秧推广成功了,产量不错,我比拿奖金都高兴。”
1999年7月5日,马兆明被选拔到镇敬老院当院长。
敬老院是新建的,共有20多名“五保”老人,工作人员3人,一名会计(是个残疾人),2名勤杂工。2007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宗村、吴堡等4个乡镇的敬老院合并到小纪,“五保”老人140多人,工作人员仅增加2名。
敬老院工作对马兆明来说,是陌生的,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她抱着这样一个理念:把那些“五保”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来照顾。老人本来就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而进入敬老院的“五保”老人则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由于失去亲人,无儿无女,又长期个人生活,在性格上不同于常人。对这一点,马兆明心里十分清楚,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她把中华传统美德格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铭刻在心,在各项工作中倾注了满满的爱。她常对工作人员说,尊敬老人就是尊敬自己。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日三餐是大事。马兆明亲自抓食堂,每周的菜谱,她反复推敲,既要保证老人们有充足的营养,又要考虑到老人们的口味调剂,决不简单重复。老人们的伙食费标准是上面定的,她无法提高,但她开动脑筋想办法,饲养生猪。那些年,一年养8条肥猪,卖猪钱用于改善伙食。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都增加菜肴的品种和数量,春节的年夜饭有20多种菜,冷盘10个,炒菜、烧菜和汤类一应俱全。“我们在家一辈子都没有吃过这么多的好菜”,老人们感叹地说。据民政部门同志反映,小纪敬老院的伙食是全县最好的。
“五保”老人除了吃好吃饱之外,更需要的是精神安慰。马兆明心如细发,一有时间就和老人们聊天拉家常。孤寡老人一般性格孤僻,不爱和人交流,一旦交流了,又往往对某些人和事相当固执和偏激。马兆明不厌其烦,谆谆诱导,和风细雨,脸上始终带着微笑。爱的纽带把老人们的心和马兆明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马兆明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一时三刻见不到马院长,他们就会打听。有一天,张富老人的裤子掉下来,自己系不上,也不愿他人帮忙,只想马兆明,当他听到马兆明的脚步声连忙喊:“马院长马院长,帮我系裤子。”
马兆明说,在敬老院工作苦点累点没什么,重要的是要放下架子,不怕“显低”(有失身份的意思)、不怕脏,只要是老人的正当需求,我们都必须尽量满足。沙玉龙老人有一天在坐便器上痛苦地哭泣,因为无法大便,肚子涨得疼,满头大汗。马兆明硬是用手为他把大便一点点抠出来。“马院长你是我最亲的人!”沙大爷热泪盈眶。徐永祥老人常年患有较为严重的糖尿病,脚趾头溃烂无法愈合,发出阵阵恶臭。马兆明坚持替他洗脚、剪指甲,鼓励他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徐永祥的两个兄弟做了面锦旗送给马兆明,锦旗上写的是“关怀无微不至,情意恩重如山”。世上有一种博大的爱,会超越亲缘、血缘,在小纪敬老院,这种博大的爱滋润着孤寡老人的心田,让他们贻养天年,享受人伦之乐。
“五保”老人生病是常事,马兆明都会派人把生病的老人送去医院,时刻关注医疗情况。然而,有些事情让马兆明意想不到,例如,有个别年龄偏大、病情稍重的老人送到医院后,医生见状直摇手,不肯收治,说到底是怕担风险。一向温和的马院长愤怒了:“你们不能见死不救!”医生问,出了问题谁负责?“你们尽心尽力医治,出了问题我承担!”后来,这个老人经治疗一段时间康复出院,他逢人便说:“是马院长救了我一命啊。”
去年疫情期间,马兆明带着一班人24小时坚守在敬老院。她说,每天都是心提到嗓子眼,这么多老人限制在院内活动,让他们的工作量增加了数倍。有些老人甚至说,我们都黄土埋到颈项了,还怕什么疫情?马兆明苦口婆心做说服教育工作。
“江苏省文明敬老院”的牌子熠熠闪光,它是马兆明带领一班人用爱的心血铸就的。今年,马兆明要退休了,她对敬老院恋恋不舍:“敬老院是我的第二个家,我定会常回家看看的。”
(0)

相关推荐

  • “加减乘除”促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亳州市现有各类养老机构191家,其中公办131家全部与乡镇卫生院实现医养融合发展,入住五保老人6294人,集中供养率位居全省前列.[整理摘编:时英平]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 每年统 ...

  • 灵璧这个乡镇老人们,会玩~

    文艺汇演暖人心,敬老院里传歌声 --朝阳镇敬老院举行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汇演 7月18日,灵璧县朝阳镇敬老院举行新时代文明实践汇演,全体干部职工与五保老人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展示了朝阳敬老院的精神风貌.镇 ...

  • 老年公寓2018年度工作总结与2019年工作计划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8年是公寓业务范围与增资扩股的一年.全体员工在XX院长的领导下精诚团结一致,完成了2018计划的全部工作任务. 我们始终以争创养老机构服务品牌为目标,秉承"老吾老,以及 ...

  • 丽星公司与通许县义工协会看望慰问孤寡老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让孤寡老人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开封丽星公司与通许县义工协会一行30余人,到竖岗敬老院看望慰问 ...

  • 重阳节,九江柴桑区城子镇组织教师慰问孤寡老人

    为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敬老.爱老新风尚,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 10月14日,柴桑区城子镇组织部分党员教师,到镇敬老院开展慰问孤寡老人的活动,并给院里每位老人送上牛奶.橙子.蜜柚等慰 ...

  • 不得了!南京汇鑫光电给横梁敬老院送礼

    有一种缘,我们从未相识;有一种爱,超越亲情.纵然天冷难耐,却抵挡不住每个人愿为敬老院五保老人们尽一份孝的热情.2020年1月18日,腊月二十四农历小年.一早,南京汇鑫光电新材料公司关工委负责同志带领志 ...

  • 遇见的人,了解的事——写在“身边好人故事分享会”前夕

    遇见的人,了解的事 刘海宁 淮安有一位普普通通的理发师,在工学院附近有一间很小的店.上星期我第一次走进了她的小店,大约只有20多平方米,剪一次头发只要10元钱.她的店里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 ...

  • 花善祥 | 马祥根的父亲

    父  亲 小纪镇   花善祥 作者花善祥先生:小纪镇竹墩村人,扬州作协会员,现任小纪镇文联副主席,在报刊发表过多篇小说.剧本.新闻等作品.著有<竹墩史话><杨树庄风情录>< ...

  • 花善祥 | 马祥根读私塾

    马祥根读私塾 小纪镇   花善祥 作者花善祥先生:小纪镇竹墩村人,扬州作协会员,现任小纪镇文联副主席,在报刊发表过多篇小说.剧本.新闻等作品.著有<竹墩史话><杨树庄风情录>& ...

  • 花善祥 | 马祥根:为马家争光

    [往期回读] 有客南方来   桑煜先生 带父母进城   我是老前辈 "为马家争光" --<中流击水>引言 小纪镇   花善祥 作者花善祥先生:小纪镇竹墩村人,扬州作协会 ...

  • 花善祥 | 马总是个有故事的人

    [往期回读] 有客南方来   桑煜先生 带父母进城   我是老前辈 马总是个有故事的人 --<中流击水>后记 小纪镇   花善祥 作者花善祥先生:小纪镇竹墩村人,扬州作协会员,现任小纪镇文 ...

  • 花善祥 | 马祥根放牛

    [往期回读] [广祥语]在相继出版<竹墩史话><杨树庄风情录>之后,笔耕不辍的花善祥主席又开拓新的领域,正创作长篇人物传记<马祥根传>.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一部分.在 ...

  • 花善祥 | 马祥根卖菱(《马祥根传》节选)

    [往期回读] [广祥语]在相继出版<竹墩史话><杨树庄风情录>之后,笔耕不辍的花善祥主席又开拓新的领域,正创作长篇人物传记<马祥根传>.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一部分.在 ...

  • 花善祥 | 小纪马家人10:马兆安

    马兆安:像杨树一样扎根小纪 小纪镇   花善祥 作者花善祥先生:小纪镇竹墩村人,扬州作协会员,现任小纪镇文联副主席,在报刊发表过多篇小说.剧本.新闻等作品.著有<竹墩史话><杨树庄风 ...

  • 花善祥 | 小纪马家人02:杨党兰

    杨党兰小传 小纪镇   花善祥 作者花善祥先生:小纪镇竹墩村人,扬州作协会员,现任小纪镇文联副主席,在报刊发表过多篇小说.剧本.新闻等作品.著有<竹墩史话><杨树庄风情录>&l ...

  • 花善祥 | 小纪马家人03:马家富

    马家富小传 小纪镇   花善祥 作者花善祥先生:小纪镇竹墩村人,扬州作协会员,现任小纪镇文联副主席,在报刊发表过多篇小说.剧本.新闻等作品.著有<竹墩史话><杨树庄风情录>&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