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史话: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
五代至元,山西作为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交锋、交融的前沿,战事频繁,在宋辽、辽金、金元的争夺战中,催生出一批批独领风骚的人物,他们横刀立马、驰骋沙场,一个个英雄豪迈,熠熠生辉,长垂青史。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威名天下的抗辽英雄———杨家将。
杨业归宋
杨业,原名杨重贵,后改为杨继业,弱冠之年即受北汉皇帝信任,任侍卫新军都虞候,以骁勇闻名于军中,屡立战功,战无不胜。
北汉国主刘继元献出晋阳城向宋朝称臣之后,杨业依旧在残破的街巷中与宋军肉搏。直到刘继元派出亲信来劝降,杨业大哭之后这才放下武器。
归宋后,因“老于边事,洞晓边情”,被委任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与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担负起了抗辽的重任。
从此,他的一生就与山西,与抗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上任伊始,杨业就在边境要道严密布防,修建了六个兵寨,并在随后对契丹的战斗中大破敌军。杨业驻守雁门关8年之久,契丹军未能侵入一步。
杨业之死
雍熙三年(986)正月,宋太宗误信边将的报告,以为“契丹主少,母后专政,宠幸用事”,执意组织三路大军对辽发起全面进攻。
西路由潘美、杨业统领,出雁门关(今代县北),攻取关外诸州,击退了耶律斜轸等部,捷报频传。但东路、中路军进攻受阻,奉命撤退。因此,西路军受命掩护寰、朔、云、应四州居民内迁,孤悬敌后,成为辽军唯一追击的目标。
七月,杨业建议避敌锋芒,出大石路(今代县西北),配合云、朔守将撤离两州军民。但监军王铣贪功冒进,逼他与辽军正面交锋。主帅潘美不置可否。杨业无奈,只得出战,行前要求潘美在陈家谷口接应。但当他与耶律斜轸的大军浴血苦战退至约定地点时,潘美、王铣已率军退走。杨业拼死血战,中箭被俘,绝食三日而亡,享年约59岁。
杨业去世后,其子杨延昭担负起在河北沿边抗辽的重任。他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等地驻守20多年,屡败契丹军,死后陪英宗葬于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延昭之子杨文广,也是一代名将。仁宗朝时,他先后镇守河北、陕西边境,防范西夏对宋的侵扰。
杨家将的故事
杨家三代忠烈,为国恪尽职守。杨家将的事迹被不断扩充、加工,编成故事、戏曲舞台剧以至影视剧。
南宋之际,民间艺人将杨家将的故事编成了话本在民间流传。
元时,随着杂剧的兴盛,杨家将故事的形式也有了新的拓展,出现了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等。
明代又编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等小说、评书。它们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加大,编织了从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到宋神宗赵顼时,杨家祖孙在约100年的历史中世代抗敌的英雄故事。
明朝中后期纪振伦的《杨家将通俗演义》和清代熊大木的《北宋志传》,最终使杨家将故事定型,为后来的戏曲和说唱文学提供了丰富素材。
据统计,明清两代,戏曲舞台上以杨家将为题材的剧目就有360出之多。直到今天,京剧和其他地方剧种还经常上演《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等剧目。这些小说和戏曲,与历史事实出入已经很大,成了英雄传奇。
杨家将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深入民心,表达了人们对杨家将忠心报国世代相传的高尚情操的崇敬,反映了人们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它们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璀璨的理想主义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