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医药的三大科学问题,共同探索,致力于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之前我在写科普文章时,写到中药毒性,评论区的反对声一大片,其实,在中医药界,对中药的毒性一直争论不停。2021年6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名为《2021 年度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文中就指出了中药的毒性。

2021年中医药的三大科学问题:

如何通过方药量-效-毒关系研究指导临床精准用药?

这个问题简单些说,就是中药的剂量-药效-毒性之间的关系,目前这一关系还停留在传统、模糊的描述阶段,在临床上中药的剂量、安全用药方面仍然缺乏科学支撑和理论依据。还有《中国药典》上中药的规定用量与中医临床实际用量之间的差距较大,很多医生认为《中国药典》规定的中药用量普遍偏小,影响中医药临床疗效,可能引发医患纠纷。

如:细辛,药典规定用量是1~3克,而临床实际用量普遍大于3克;

黄芪,药典规定用量是9~30克,但在实际临床上,对于气虚、脾虚严重的患者,实际用量多大于30克。

在毒性上,临床不乏肝毒性、肾毒性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这些有毒性的中药,如果用药剂量超过一定限度,不仅疗效不会提高,而且会出现毒性反应,但是关于毒性中药的剂量,很多中医医生、研究者看法不一。

中医方药量-效-毒关系研究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广大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起效的生物学关键机制是什么?

同药物疗法一样,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体系 ( 包括推拿、针灸、功法、香薰、敷熨、刮痧、罐疗等) 的临床实践、理论体系历代积累坚实,这些疗法在现代疾病防治效果仍然不容忽视。

工作和生活方式转变带来的退行性脊柱与四肢骨关节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 “疼痛与功能障碍”,几乎覆盖成年后各年龄段的人群, 危害性和影响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 。退行性脊柱与四肢骨关节病防治已成为我国 “人口与健康”领域的重大需求,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对该类疾病的防治效果独特。

但是目前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缺乏定量化评价、凭经验传承、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现状,亟需摒弃,阐明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起效的生物学内在机制,有助于更有效地解决临床焦点问题,
1)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作用的接收、传递与起效的生物学关键机制是什么?

2)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量效如何科学评价?

3)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起效的中枢整合与调控机制是什么?

中药炮制理论及减毒增效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中药饮片不仅是中医临床的处方药, 同时也是中成药生产的原料, 中药炮制是连接中药材与临床用药 ( 中药饮片、中成药) 的纽带, 因此饮片的品质与生熟饮片的应用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医临床疗效。

中医临床使用炮制品为经验性用药, 缺乏对中药炮制引起的药效物质的微观分析和作用规律的科学阐释, 导致临床上常出现 “生熟混用”或 “以生代熟”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的发挥。如三七的生熟之分,生品与熟品功效的区别,地黄的生品与熟品之分,何首乌的生品与熟品之分等。

中药炮制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资源, 通过对中药炮制理论及减毒增效科学内涵的研究, 可阐明炮制过程引起的药效物质基础变化及对复杂机体作用机理的影响, 从而揭示中医临床用炮制品的科学内涵。

我是小玲药师,本文部分引用自论文:仝小林,房敏,高慧,贾天柱,商洪才,宋宇,何丽云,李洪皎. 2021年度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J]. 中医杂志,2021,11:921-929.

如果粉丝们对文中语言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