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间让人拍案惊奇,古人写判词竟然这么有趣
有人说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古时,对于判词没有严格的程式要求,
重在将道理讲清楚、说明白。
有的只三言两语,
足以释冤辨诬、惩奸伐恶、化解纠纷,
令人拍案惊奇!
读判牍,可了解古人的才华,洞彻人情世故。
有时看这些妙趣横生的判词,也是一大乐事。
看古人判词如何说理论证,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1
张乖崖是北宋人,早在宋太宗赵光义时就考中了进士,写得一手好文章。
在政治才能上,他尤其以治理蜀地而闻名于世。
他评价自己是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金庸说他性子很古怪,所以自号“乖崖”。
张乖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被誉为“纸币之父”。宋真宗景德二年,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中进士后,张乖崖就去到了蜀地的崇阳县任县令,有一天看到衙门里的一个小吏的鬓角下藏着一枚铜钱,于是就问这个小吏铜钱的来源。
小吏说这是府库的银钱,于是张乖崖十分气愤,便令人打了这小吏板子。
但小吏很不服,反问张乖崖:“这只不过是一个铜钱,怎么就能够判我挨受脊杖?你能打我脊杖,却不能判我斩首!”
哪知张乖崖十分从容,在判书上挥毫写了那句石破天惊的话: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于是拔出剑来,径直到庭下将小吏斩首。
也许有人觉得张乖崖的做法太武断,但历史记述止步于此,更多细节缘由我们无法得知,姑且当做一桩历史故事一听了之。
2
我们接着讲个同样发生在宋朝的故事,这次的主人公则是南宋人。
南宋马光祖,宝庆二年(1226年)高中进士。马光祖办案善于调查研究,秉持公正,有“南包公”之誉。
在明代人田汝成写的《西湖游览志》中记载了一则马光祖的绝妙判词。
马光祖担任京口县令时,当地权贵福王强占民房养鸡喂鸭,反状告百姓不交房租,示意地方官代他勒索。
官司到了衙门,马光祖实地勘验后,判决道:
晴则鸡卵鸭卵,雨则盆满钵满;福王若要屋钱,直待光祖任满。
写《宋史》的元朝人脱脱这样评价:马光祖治建康,逮今遗爱犹在民心,可谓能臣已。
3
张乖崖一钱诛吏的故事有争议的话,那下面的这则判词,原被告皆大欢喜。
明代作家江盈科,在万历二十年高中进士,他写文章时喜欢抒发个人真性情,所以写得十分有趣。他将自己在长洲知县任上和求仕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想,撰写成了一本《雪涛小说》。
他当官时任过大理寺正,大理寺是朝廷审判机关,大理寺正是直接审理案件的官员,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法官,所以对案件格外关注。
在书中他讲了这样一桩案件。
有两农民家的牛顶斗在一起,结果一头牛死了,另一头受了伤。
两家牛的主人为此吵得不可开交,去找官府理论,主审的官员见此情形,当即宣判,挥毫写下判词:
“两牛相斗,一死一伤。死者共食,生者共耕。”
两家人一听,都觉得有道理,于是握手言和,重归于好。
4
第三则故事同样发生在明朝,正德年间南昌宁王府饲养了一只丹顶鹤。
一天王府里的仆人就把出门遛鹤,在大街上被一只大黄狗给咬了,这只汪汪的主人只是一介平民。
这下可吓坏了,连忙跪地求饶,围观的老百姓也给他向王府讲情。
王府的仆人哪管普通平民的劝说,拉着黄狗的主人,就去官府告状。
南昌府的知府知道处理不好此事,已有反心的宁王弄不好要出乱子,于是他挥笔判曰:
“鹤系金牌,犬不识字;禽兽相伤,不关人事。”
这份判词堪称绝妙,入情入理,宁王府的仆役无言以对,只得作罢。
5
我们都知道郑板桥是清代有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写判词也是一绝。
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板桥到山东潍县任县令,曾判过一桩“僧尼私恋案”。
一天,县里的乡绅将一个和尚和一个尼姑扭送到了县衙,状告的理由是他们私通,伤风败俗。
邓板桥接手后问清了缘由,原来这两人尚未出家时是同一村人,两人青梅竹马早已暗生情愫,互许终身。
女方的父母却不同意这桩婚事,他们给女儿找了个土财主做小妾,女儿誓死不从,决然削发为尼,遁入空门。而男方也跟着愤然离家,落发为僧。
千里姻缘一线牵,注定剪不断,在来年三月三的潍县风筝会上,这对苦命鸳鸯无意中碰面了,于是趁夜色幽会,不料被人当场抓住。
邓板桥对此动了恻隐之心,提笔写下判词曰:
“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从今入定风归寂,此后敲门月影遥。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
邓板桥遂成人之美,判他们可以还俗结婚。
写在最后:今天的我们看到这些判词故事,或许会心生疑问,但我想说的是,今天的法制早已和过去不同,我们也不能将今日的准则去苛责古时的规矩,还是那句话,认真你就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