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名词解读|单材、单材栱、单栱造、足材、暗栔、慢栱
单材
单材宋式建筑大木作构件尺度标准。据宋《营造法式》规定,“单材”高十五分,厚十分。有时也称“一材”或“材”。“单材”源于古建筑梁架中的方桁,即枋,是井干式结构的枋材重叠做法的产物,并非由栱之断面演变来。《吕氏春秋》中有:“夫大匠之为宫室也,景小大而知材木矣。”此中的材,显然是用于建造房屋的木材。《传子》:“构大厦者,先则匠而后简材。”说明了加工材料的重要性。没有统一规格的材料,肯定建不起来相互叠架的井干式建筑,“单材”就是建造井干房屋的最基本的单位,后逐渐演变为衡量单位。唐宋建筑的檐下和梁架内,仍保留层层枋木叠架的做法。宋《营造法式》列举了使用“单材”的构件,如:华栱在补间则用“单材”,即以“单材”为权衡。以“单材”制作的栱,称单材栱:以“单材”制作的其他构件,如枋木等,则称为单材枋等。
单材栱
大木作斗栱的一种,主要用于每攒斗栱的里外拽架上,清式瓜栱、万栱都做单材栱,受力比正心栱要小,故称单材栱。
单栱造
宋式大木作术语,与重栱造相对应。铺作跳头上仅施横栱一层(如令栱),上承替木或素枋、其间不用慢栱的构造方法。单栱造跳头上的挑升高度为两材一栔。
足材
宋式建大木作构件尺度标准。宋《营造法式》中规定的衡量单位,与单材相对应,是指比单材尺寸加人的材分,即“材上加栔者,谓之足材”,栔,即两层枋之间的空挡部分,如以斗衡量,则为平和欹两者的高度。“足材”是在单材的概念明确之后出现的,与斗和栱有着密切关系。古代井干式结构,其重叠的枋材出现空间,于枋间的填充木料,可能就是“足材”的缘起。按“材广十五分”加“栔六分”,则“足材”为二十一分。所以“足材”又俗称“一材一栔”。单材的大量使用,斗与栱的结合,导致许多承重构件之间出现空隙,为了提高单材的强度。古代匠人发明了栔,栔便成了填充构件。“足材”构件的做法,一般分为整体“足材”和另加栔的“足材”两种做法,如泥道栱加暗栔,则属后者。至迟唐代己经使用了“足材”标准,“足材”的意义在于,其发现与运用使梁架结构更趋简化。
足材栱高21“分”,宽仍为10“分”。足材栱高度多出的6“分”恰为上下栱之间由斗垫托而出现的空隙的高度──一栱(6“分”)。
斗栱或素方用料的断面尺寸为一材,高宽比为3:2.栔(音zhi)两层栱之间填充的木件断面尺寸。'一材一栔'为足材。其中材高15分,宽10分,栔高6分,宽4分。可见一足材为21分。材分八等。一等材6寸×9寸,相当于四个八等材。如柱径大小为2足材~3材,即42分~45分之间。
足材栱高21“分”,宽仍为10“分”。足材栱高度多出的6“分”恰为上下栱之间由斗垫托而出现的空隙的高度──一栱(6“分”)。泥道栱上有慢栱时,两栱之间空隙里通常用称为暗栱的木条进行填充,它的断面被规定为高6“分”,宽4“分”。又如,第一跳华栱长60“分”,由此确定了华栱出跳,最长为30“分”;泥道栱、瓜子栱长62“分”;令栱长72“分”;慢栱长92“分”。
暗栔
宋式建筑斗栱构件名称,单材栱上两散斗之间的补强木件。宋《营造法式》:“施之栱眼之内两栱之间者,谓之闇栔”,栱背与暗栔的接面内凿卯眼设喑楔或板销使两者连为一体。
根据宋《营造法式》大木作图样,“暗栔”为单材栱仿制足材栱做法的填加构件,由两个暗销固定,只在“慢栱壁内”和“泥道栱上”施用。
与栔的主要区别:一、“暗栔”为单材栱结合的独立构件,而栔则是足材栱不可分割的附属部分:二、栔为建筑用材的计算单位,而“暗栔”则不具此项功能:三、栔作为计算单位,适用于所有构件,而“暗栔”只用于正心栱之上。
慢栱
宋式建筑斗栱构件名称,清式建筑中称“万栱”,施于泥道栱、瓜子栱上层的横栱。宋式官式建筑中所用的慢栱多为单材栱,每头以四瓣卷刹,骑袱慢栱或转角慢栱用足材栱。
来源:李剑平《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