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羲:那年,吃馒头蘸着委屈(【节俭▪家风】征文)

导读

班长大怒,把所有人集中到一起,用勺子把馒头从泔水里捞出来,红的、白的、黄的,让每人分一口,现场吃完。那可真是“人间美味”啊……

那年,吃馒头蘸着委屈

文/吴建羲

“服务员,打包,谢谢!”
“打啥包,让人看了多笑话咱呀!”
“笑啥呀?我们花了钱的,打包没毛病,现在不都倡导光盘行动嘛!我们这是节俭!是响应号召,是光荣,是……”
“停停停!咋滴,弄点剩菜剩饭还要给你贴个伟大的标签啊!”
……
在餐馆看到这一幕,瞬间把我的思绪拉回10年前。
2010年12月,黑龙江黑河,那是我今生最难忘的一个冬天。25日,我从天府之国到了零下三十多度的兴安岭。随后几天,我经历了新兵连最深刻的一堂课。
入伍前,叔父就告诉我,在部队,吃饭不能剩。想不到入伍三天,我就摊上这事儿。当天午饭后,我们有大约50人正打扫饭堂,值班班长发现泔水桶里扔了好多馒头,其中不乏咬了一两口或者用手掰了一小半的。班长大怒,把所有人集中到一起,用勺子把馒头从泔水里捞出来,红的、白的、黄的,让每人分一口,现场吃完。那可真是“人间美味”啊!新兵们面面相觑,敢怒不敢言。一个个昨天还是家里的宝贝、少爷、小东家,今天却要在这里受这般“屈辱”:咬着嘴唇、瞪着眼睛、攥着拳头,把馒头蘸着委屈一起咽了下去。
那一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痛’苦”,那个体会可比在学校读书时深百倍、千倍。
此时回忆,内心早已释然。十年后的今天,我已经深刻理解了“节俭”二字:“节”,好似用“刀”割“草”,告诉我们切莫连根拔起、切勿寅吃卯粮,要割一截留一截,才可能春风吹又生;“俭”,左边是人,右边顶部还是人,左边是大人,右边是小孩,意味家里无论大人、小孩,将米粒一点一点省下来,即为“俭”。正所谓:“勤是锄头上的黄金,俭是米缸里的白银”,勤俭方可持家。
按常理来说,节俭之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需如此费力宣传,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面子泪。昨天你请我吃个饺子,明天我得请你吃个回锅肉;前天你请我喝五粮液,后天我请你必须上茅台。攀比之心宛如芝麻开花,俨然一副青龙必压白虎、白虎必踩玄武的态势。
当风气变成习惯,愈演愈烈,借钱、刷信用卡争面子、撑场子的事儿就不再少见了,到后来居然还流行起“成事要靠局、办事要靠席,上什么菜不是关键,关键是要贵;喝什么酒不是关键,关键还是要贵”。请吃、吃请之风一度盛行,多少人甚至认为太阳偏爱南半球,照不到北了。
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还有6亿人的月收入不到1000元啊!
我们能做点什么?
“服务员,打包。谢谢!”从我做起,日日简俭,幸福一生。节俭,让家庭更幸福,让社会更安宁,让民族更富强。0

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