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中国画技法实际上就是用笔用墨的独特方法。
在客观形体中,实际上并不存在“线”。“线”只是面与面的交界。人的头发,表面看是线,实际是缩小了的圆柱体。绘画中的“线”是画家主观想象创造出来的。中国民族很早就创造性地运用线条来造型,如远古的彩陶,晚周的帛画、墓室壁画和砖画等。后来绘画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成用彩色和水墨伤画,但作为造型基础的线描,在中国画中一直沿用、发展、提高,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现代中国画对线条的运用要求更高,通过毛笔的灵活运用,如中锋、侧锋的变化,运笔的快慢、转折、顿挫,压笔力量的轻重以及墨的干湿浓淡,巧妙生动地表现出绘画对象的体积、空间、重量、质地、形状、动态。
中国画的独特之处是对用笔用墨的要求极高,每幅画的艺术情趣全靠笔墨来体现。作为造型基础的线条,通过虚实、疏密、粗细、轻重、浓淡、长短等变化表现出笔墨形式的节奏、韵律感和笔墨情趣的艺术境界,作者的思想感悟能够跃然纸上。中国画的线条有别于其他画种的线条,区别正在于此。中国画的笔墨技巧需要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才能掌握。
中国绘画从初始发展即与书法结缘。书画同源之说起源很早,中国绘画的用笔用墨均从书法中来,要求基本相同。中国书法的艺术形式是通过墨色轻重、笔划粗细、转折等来表现的。中国画与书法相同,沿用了墨线造型,运用墨线的浓淡、粗细,用笔的轻重、转折、顿挫等变化来塑造物体造型。后来逐渐发展,通过水墨变化来表现物象的向背、凹凸等形象的变化,同时又通过墨线的轻重、疏密变化来表现画面的韵律和节奏,逐渐形成以墨的黑色为画的基调。
宋代以后,中国画的水墨发展到极为成熟阶段,墨色的变化就更丰富了,追求“质有而趋灵”的境界。画家不仅用水墨去表现物象表面形象的变化,而且深入探索画境寓意的刻画,表现画面的意境和形式上墨韵节奏的变化,创造了水墨写意画,使“墨分五色”的要求得到更好的发挥。
中国画无论是人物、山水、花鸟的技法,实际上就是用笔用墨的独特方法。这是历代绘画大师在师承前人的经验基础上,经过自身的创造经验的积累而成的。“有规矩始成方圆”,用笔用墨就是中国的的规矩。这些看来简单的道理,实践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一条衣纹,一片花叶,一个山头,要达到如意的墨色效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长期锻炼,不段实践,掌握用笔用墨的基础功才能达到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交互的境界。
用笔可分中锋和侧锋。中锋是指握笔与纸面成九十度直角运笔,笔尖在所画线条的中央。侧锋则是手腕转动使笔与纸面成一定倾斜度,即小于九十度直角,笔尖在所画线条的一边,根据绘画所表现对象的不同要求,以不同的用笔去表现。中锋所产生的线条圆浑厚重。由于运笔时快慢、转折、顿挫和手的压力大小,画出的线条便产生各种变化。侧锋所产生的墨线粗犷毛糙,有时一边光一边毛,有着笔势的飞白变化。书法宜用中锋,绘画则看需要,宜用中锋则用中锋,宜用侧锋则用侧锋。艺术的高低根据表现对象的艺术效果而定。中锋、侧锋的不同用笔在中国画中,本身并无高低之分。
用墨以用笔而定,是指用笔所产生墨的效果。用墨必须掌握干、湿、浓、淡、清的变化。从方法上说,用墨又有破墨、泼墨、积墨等多种方法。归纳起来,用墨的方法就是通过巧妙用笔的方法,使笔上的水分与墨相融合反映在纸上所得的视觉效果。墨色要求光辉耀目,变化细微,充分表现对象形神刻画而又有形式上的笔墨情趣。
——节选自傅抱石《中国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