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为什么大多数哲学家会变坏?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里对“哲学家”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
大多数搞哲学的人都是坏蛋,而其中的优秀者也是无用的。但是最优秀哲学家的无用,其责任不在哲学本身,而在别人不用哲学家。
对于这一论断,柏拉图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智者们辩论的方式,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似乎在柏拉图的心目中,这位被当时以渎神之罪处以极刑的老师苏格拉底则代表了真知的代言人。
柏拉图在这里所指的“哲学家”指真正的毕生坚持追求真理的人,而不是打着哲学之名的诡辩家。
可是,既然哲学家是追求真理的存在,又为何会是无用的,甚至大多数会变坏?
那么,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哲学家”呢?
追求真实存在是真正爱知者的天性;他不会停留在意见所能达到的多样的个别事物上的,他会继续追求,爱的锋芒不会变钝,爱的热情不会降低,直至他心灵中的那个能把握真实的,即与真实相亲近的部分接触到了每一事物真正的实体,并且通过心灵的这个部分与事物真实的接近,交合,生出了理性和真理,他才有了真知,才真实地活着成长着;到那时,也只有到那时,他才停止自己艰苦的追求过程。——柏拉图
这是柏拉图给出的他心目中真正哲学家的定义。
哲学家是具有天赋的人,而后天的学习工作也都只是人事而已,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悟性”。在某一方面具有天质的人,才能真正有所成就,而非靠努力勤奋也未必能达到的高度。
无论是哲学家还是其它行业或天质的人,都需要外界适合它的环境,就好像是一颗种子,也需播种到适合它的土壤和环境当中才能茁壮成长。
人的有利土壤则来自于合适有利的教导。
柏拉图说:我们所假定的哲学家的天赋,如果得到了合适的教导,必定会成长而达到完全的至善。但是,如果他像一株植物,不是在所需要的环境中被播种培养,就会长成一个完全相反的东西。
拥有“天赋”似乎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这种人在一出生时就比天资平庸的人在一特定方面拥有了更高的起点,而且不需要花费自己后天太多的精力便能有所成就,但是,天赋却又是一件可以害人的东西,而且威力更大更猛。
这里,柏拉图提出了一个有关“天赋”的另一个观点:
天赋最好的灵魂受到坏的教育之后就会变得比谁都坏吗?或者,你认为巨大的罪行和纯粹的邪恶来自天赋差的,而不是来自天赋好的但被教育败坏了的人吗?须知一个天赋贫弱的人是永远不会做出任何大事(无论好事还是坏事)的。
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哲学家是具有天赋的,并且一定要在适合它的土壤中成长,否则便会变坏,脱离哲学,而且做出更危险的事。就好比我们常说,拥有智慧与知识,披着“正义之名”的邪恶者才是最可怕的。
正是基于哲学家的这些天赋,这种优越性也会变成一种威胁性,他说:
我们所称赞的那些自然天赋,其中每一个都能败坏自己所属的那个灵魂,拉着它离开哲学;这我是指的勇敢、节制,以及我们列举过的其余这类品质。此外还有全部所谓的生活福利——美观.富裕、身强体壮、在城邦里有上层家族关系,以及与此关联的一切——这些因素也都有这种作用。
天赋越强,往正成就越大,往负破坏力也越强。
那么哲学家的天赋是什么呢?
柏拉图给出的定义是:敏于学习,强于记忆、勇敢、大度是哲学家的天赋。
除此之外,以哲学之名的所谓的哲学家则是另一番样子:
那些硬打扮成哲学家样子,自称是在研究哲学的人,看一看他们的灵魂天赋,看一看这种人是在怎样奢望着一种他们所不能也不配高攀的研究工作,并且以自己的缺乏一贯原则,所到之处给哲学带来了坏名声。——柏拉图
这类伪哲学家,实际上是披着哲学的外衣谋求自己的私利,进而更好地驯导别人,让他们没有自己的思考,让没有智慧的人,资质平庸的人,随声附合,随波逐流,同流合污。
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俗语:尽信书不如无书,或是百无一用是书生?
哲学家叔本华也曾经说过,那些博学多识的人,没有较佳的才慧。
因为无论是哪一行,思想的深度与悟性,永远都属于有天赋的人,针对那些没有天赋,领悟力弱的人,“教育”便成了只是吸收,无从分辨真假好坏,无从认清身边的事实该如何抉择,所以,只能随大流,就好像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看电影,一些较小的看着一群大孩子在笑,他也会傻傻地跟着笑,至于看没看懂,是否真的好笑,那无所谓,只要达到那种气氛和跟随大众的感觉就行,不要被大家认为是怪物或是特立独行的人。
当一个人被别人看作是具有天赋的人,那就是人们眼里的拔尖人,被视作大有可为,前途一片光明,这时,无数的谄媚者开始靠拢,都想套近乎,从而得到一丝与己有利的东西。
柏拉图这样形容:他的亲友和本城邦的同胞都会打算等他长大了用他为自己办事的。因此他们将跪到他的脚下,向他祈求,向他致敬,估量着他将来的权力,向他献媚。
这种人开始被腐蚀,拉拢,若没有立场或原则,是不是就渐渐地脱离真理,离真正的哲学家越来越远,越无法行正道?而是在逐利和被外界物质的诱惑下所迷惑,进而丢掉了这种天赋,所以,柏拉图说哲学家大多数会变坏,就是这个道理。
那些极少数一直追求真理的哲学家,实际上是一直遭到世间非难的人,他们是被边缘化的人,才能潜心研究哲学,才有适合研究不被打扰的环境,正是因为遭到排挤,才会给哲学留下大的空间让思想不被左右。
但这种哲学家的数量却是极少的,因为少有人能耐得住这样的寂寞与排挤,谁都不希望自己被边缘化和另类化,甚至还要尝尽世间的艰辛与苦痛。
当真正的哲学家面临邪恶和伪善时,或者以哲学之名的诡辩家时,他们既无法做到同流合污,又没有凭己之力能对抗与扭转,那么唯一的结局注定是悲剧的,只能怀着善良之心与对未来美好的希望郁郁而终。
讲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了,为什么哲学家大多会变坏,或是无用,而极少部分人会成为“哲学家”。因为这条路很难走,正义很难坚持,真理很难求证,对于有天赋又不想自己变坏的哲学家,无疑是在痛苦中生存,这种内心的期望与现实的背离,是会一直折磨着人心。
所以我们也因此会听说,为什么大多数学哲学的人会最终选择自杀。那哲学到底是一个魔鬼还是启人智慧的东西?它究竟是好还是坏?人为什么要去研究哲学?
或许只有经历过,沉浸在里面,真正明白研究哲学意义的人,才能领悟到这其中的真理与自己活着的人生追求。
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是否也说明,资质平庸的人,相对来说活得更简单快乐,也没有那么多纠结的事来思考,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无所谓什么“终极意义”,而是每天生活在自己的一方小小的极乐世界,如何让自己获取到短暂的快乐便够了。
也因此,世间古往今来,千千万万年,真正的哲学家数量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的人不是中途变坏了,便是成了无用之人,更多的是以哲学之名的平庸之辈。
写到这里,我又不禁自嘲地笑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