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作成:元宵节的汤圆
元宵节的汤圆
苏作成
小时候的元宵节,除了热闹的舞狮,还给我留下过深刻印象的就是吃汤圆了。那时的故乡,还没有汤圆买,我们吃的,总是由父母亲手做。
正月十五下午,父亲用搪瓷盆装了小半盆糯米到堂大娘家去磨。我跟着他去。堂大娘家的杂屋里,摆着一架石磨。屋面光线暗淡。父亲要磨一个小时左右才能将糯米磨完。看他磨了一会,我就出去与小伙伴玩了。看到父亲端着搪瓷盆从杂屋里出来,我才和他一起回家。
一到家,父母就开始做起汤圆来。母亲从一个柜子里找出了一包黑芝麻粉,倒入一个大菜碗,加些白糖,掺了些融化了的猪油。用手指抓捏一会,做成馅料。再抓一些馅料,放到手掌心里揉,揉成一个小黑丸子,再摆到干净的木板上。很快,木板上就摆了好多的小黑丸子,真像一只只沉思似的眼睛。
父亲在糯米粉中加入了适量的水,在搪瓷盆中反复地揉,揉成“面料”。再将“面料”放到木板上,用菜刀将它一小段一小段地切好。然后拿一段“料”,用手压扁,再用光滑的擀棍将它擀成薄片。
母亲便拿一块薄片,将馅儿放到中间,双手包着,一收口,就放到手心里灵活地揉起来,小会儿就将它揉圆了,再将“圆子”摆到茶盘里。姐姐也帮着做。不久,一个茶盘就摆满了。那些白白的圆圆的汤圆,看着真像一粒粒的珍珠,已经将我们的馋虫诱惑得蠕动了起来。
我和弟弟妹妹都想学着做。母亲就给我们每人一块薄片、一粒馅儿。弟弟妹妹很快就做好了。我却仔细地看着母亲和姐姐又做了好几个才开始做。姐姐笑着说,你们做的,你们自己吃啊。我们做的不是没有揉圆,就是揉得像猪腰子,而且有些黑——我们的手都没有洗干净,将污垢也揉了进去。
父亲将洗过的铁锅放到柴火灶上,烧开了水,放入汤圆。不久,就一粒一粒地浮了起来。他就将汤圆连着一些汤,舀到了摆在旁边小桌上的几只碗里。
父亲先给坐在草椅上的奶奶端了一碗。姐姐将叔叔叫了回来。大家围着一张四方桌坐下。大人吃一大碗,小孩吃一小碗。
哥哥吃第一粒时,就烫了喉咙,姐姐赶紧倒了冷茶给他喝。我却不像哥哥那样性急,等到不烫了,才一粒一粒地品尝。我吃了一小口,感觉香糯滑的外皮里,有一种甜甜的味道。然后是那馅儿,既甜又暖,还有芝麻的香味。那甜味、芝麻味和糯米味高度地融合在一起,真是一道美味啊。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在外地工作的我,每到元宵节,一定会到超市买汤圆。同时,还会思念在故乡吃过的汤圆。那些香醇的、圆圆的汤圆,承载的除了对故乡的浓浓的思念,还有一种“家”的温馨而浓郁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