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的雨夜》:王朔,任何严肃的事情,在他笔下都不过是扯蛋
《无情的雨夜》:王朔,任何严肃的事情,在他笔下都不过是扯蛋
这本探案集,即使在王朔的小说里,也属于早期、另类的。收录了六个中短篇,其中篇幅最长的是《人莫予毒》和《枉然不供》,这两个中篇跟“纯情篇”、“挚情篇”、“矫情篇”、“谐谑篇”等各类各时期的小说一起收录在我那本厚厚的盗版《王朔文集》里,有意思的是,非探案悬疑类型作家的王朔居然是我读的第一个探案小说的作者。在陆续读过阿加莎、铁伊、东野圭吾后,返回再看王朔早期的类型尝试,觉得更有意思。
毫无疑问王朔的文字是最富特色的,这也是当年痴迷于他的最根本原因。任何严肃正经的事情,在他笔下都不过是扯蛋,这是一种玩世不恭到极点的文字,这种风格在《动物凶猛》(姜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原著)和《你不是一个俗人》等作品里得到极大成功;但在探案悬疑小说里,其文字的另类相对拖慢了故事的节奏。
关于人物。阿加莎有精明强干从不吐露内心活动的波洛神探,东野圭吾有大脑发达思维缜密精通物理知识的汤川老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八十年代的中国,王朔的笔下会出现哪种侦探呢?答案只能是一个胖胖圆圆、养尊处优、“八点上班九点到,一杯茶水一张报”的公安局刑侦科科员。他叫单立人,五十岁上下,既一身国家机关人员的毛病,又一副碌碌无为安于现状的形象。
王朔笔下的工作人员非但不是“智多星”,还处处透出市侩、小民、官官相护,跟国外小说里的侦探形象大相径庭。这几篇小说里,最出彩的人物是那些居委的和邻里街坊的大妈们,她们老当益壮目光矍烁,平时藏在街街巷巷窥视着众人,一有风吹草动,就跳将出来发表看法,或大义凛然地对社会忧心忡忡,或大言不惭地挟私报复。这样的形象既真实可信,又生动有趣,在国外小说里看不到,完全是国情决定的。
关于情节。大部分悬疑类小说都最注重情节安排,不但“诡计”设计要精巧,还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合理安排解谜步骤。即使东野圭吾不以破案紧张刺激取胜,其小说对情节发展的铺垫和对行进节奏的把握都是一流的。王朔似乎走了两个极端,《人莫予毒》和《我是“狼”》极尽情节扑朔迷离之能是,其余则根本无意于此。《人》虚虚实实,而且注意对作案动机进行分析,这种尝试至少走在了东野的前面;《我》的写法很特别,不知该称为意识流还是什么流,叙述角度变幻频繁,读起来很舒服。
关于社会问题。如果说不管写什么类型的书,最终触及到社会的本质问题才算成功的话,那么王朔的侦探小说可并列于东野圭吾,远超阿加莎。王朔的这本小说集,文风依旧放荡不羁,充满对现实的调侃和反讽,丝毫没有脱离真实的生活。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正在艰难转型,形形色色的问题一大堆,底层的坑蒙拐骗,中产的衣冠楚楚,权力的傲慢跋扈,各阶层之间割裂明显且互不信任,都在小说中借助具体案件得以呈现。这是一本浸淫在“中国式问题”里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