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文,阅读运用?——倒计时打卡第8天
再过3天,2021年全国高考就将正式拉开大幕。
针对今年高考,李强老师安排了高考倒计时打卡内容,在最后的高考冲刺阶段为高三学生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高考语文提分技巧。
高考倒计时
3天
论述文,阅读运用?
——倒计时打卡第8天
【文本阅读】
- - - - - - - - - -
何谓诗(有删节)
郑振铎
我们试读下面的几句文字: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向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试再读下面的几句文字:
“宝玉默默不对。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只是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
——曹雪芹《红楼梦》
如果我们把这两段文字拿去,无论问什么人,只要他是识字的,他便会立刻毫不假思索的回答道:“欧阳修的几句话是'诗’,曹雪芹的几句话不是'诗’。”但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而问他们道:“何以欧阳修的是诗,而曹雪芹的不是诗?”或是“什么叫作诗?”那末,便无论是怎样有学问的人,都很难有圆满的解释或确切的定义给我们了——即使他们经过许多时间的思索。奥古斯丁论别一件事时曾说道:“如果不问,我知道,如果你问我,我不知道。”这个话用在这个场合是非常确切的。
不过诗歌的确切意义,也不是绝对不能得到。诗歌之于一般读者,如一颗红润可爱的苹果,如一泓清渟的绿湖,他们只要赏赞它的美,它的味,与它的幽穆的景色便够了,本来不必像植物学家或地理学家之必须研究到苹果树的种类与花的形状,与生长的历程,研究到绿湖的来源与去路,其他的对于那个地方人民生活的影响。但它对于文学研究者,则其色彩完全不同。文学研究者也赏赞诗歌的美,也饮啜诗歌的甘露,但同时,他却要如植物学家或地理学家研究苹果或湖水似的去研究诗歌,研究它的性质以及一切。
底下先举诸家的对于诗歌所下的定义,然后再一一加以批评,综合起来作一个较确当的“何谓诗”的答案。
华特菜说:“无论什么有韵的文字,都常称之为诗。”这个定义是大错的,因为诗歌的意义决不是这样简单。
如果华特莱的话是确的,那末:
“天地玄黄,字宙洪荒,日月盈昃,晨宿列张,”是有韵的,它是诗么?
文齐斯德说:“诗歌是那样的一种文学,它的主旨是在诉诸情绪,而且是用韵文写的。”
史特曼说:“诗歌是有韵的想象的文字,表白人类灵魂的创见趣味、思想、感情与观察的。”
这两个人的定义较华特莱已进步得多;他们知道诗歌的唯一元素决不在有韵与否,而尚须加以别的更重要的元素。他们以为他们的定义是很周密的,因为用“有韵的”几个字,可以把诗歌从小说等文学作品分开来,同时又用“诉诸情绪”或“想象的”几个字,把诗歌从别的非文学的韵文分开来。但他们始终坚持“诗必有韵”的主张,都使他们失败了。因为,第一,在实际上,现在的“诗歌”与“韵文”两个名字,已不能联合在一起;近代散文诗的成绩已被“诗必有韵”的主张翻倒。第二,文齐斯德他自己也知道,“诉诸情绪”几个字不能分别诗与小说;如果可以,那么把小说用韵文写了起来,也可以成为一篇诗了,而在实际上则决无此事。无论用什么样的韵文来写小说之不能变为诗歌,正如火之不能变为水一样的显明。第三,在别一方面,有韵的诗歌,则可译成散文,虽把韵文译为散文却并不丧失他的原来的诗的气息。
阿里斯多德以为诗人是一个创作者。
席莱以为“诗是想象的表白。”
爱摩生以为“诗是表白事物精神的永存的努力”。
他们的定义,似乎也都有些含混,不能使人一见即明白诗的性质,如安诺尔特所说的“诗的真实与诗的美”,更是奇怪,因为我们在没有明白“诗的定义”以前,所谓“诗的真实与诗的美”,我们是更不能知道的。
旧的定义还有许多,但大都不出前面所举的意思以外;他们既都不甚妥切,于是我们便不能不另定一个,现在且综合他们的意思,加以补充,定一个较周密较切当的诗的定义如下:
诗歌是最美丽的情绪文学的一种。它常以暗示的文句,表白人类的情思,使读者能立即引起共鸣的情绪。它的文字也许是散文的,也许是韵文的。
(选自《郑振铎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考前打卡】
- - - - - - - - -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诗,《归去来兮辞》是文,根据本文作者的定义,举例说说《归园田居》与《归去来兮辞》有怎样的区别?
答案:
《归园田居》基本押韵,句式排列整齐,以“暗示”的语言表白情感,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句,借鸟、鱼,写自己的恋与思;《归去来兮辞》基本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而自然纯真可亲,如“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直接描述环境与家庭。
【文本解析】
- - - - - - - - - -
“何谓诗”?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难以统一,也难以说清楚的概念。
那么,作者是怎么说的呢?
作者以属于诗歌范畴的“词”与不属于诗歌范畴的“小说”中的语句为例说起,这是用“事实论据”来表明两者“事实”上的区别。
对“事实”的区别容易,但用“理性”的话语诠释并不容易。
就此,话题一转,进入了“何谓诗”的话题中心:“不过诗歌的确切意义,也不是绝对不能得到”。此句,用双重否定句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也不是……不能……”,既表明自己的谦逊,又为自己的诠释留有了学术的“余地”。
按照一般人的写法,话题可以进入我对“诗歌”定义的诠释了,但是作者没有直接展开,还是“慢吞吞”地扯开去。作者以“苹果”“湖水”为例,形象化地表明“一般读者”与“文学研究者”对诗歌定义的需求。
接着,作者用一个独句成段的“句子”过渡:底下先举诸家的对于诗歌所下的定义,然后再一一加以批评,综合起来作一个较确当的“何谓诗”的答案。
这才开始“解答题目”——何谓诗了。
先说华特菜“大错”;再说文齐斯德、史特曼“已进步得多”;最后说阿里斯多德、席莱、爱摩生“都有些含混”。
作者在“一一加以批评”他人的同时,已经在为自己抛出的定义作准备了。
如果用来形象化的短语来描述本文的说理特点的话,“水到渠成”一词既准确又生动。
是的,作者从“什么是诗歌”说起,一层层、一步步推进。好像是顺着读者阅读本文的思路在撰写此文,又好像在论证一个“数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