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淮河与中国南北方历史的格局

秦岭淮河是中国地理南北方的分界线,按照现在中国的领土,它是当今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同样是以下几个重要的区域的界限:
  1、 在气候上,秦岭淮河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方)和温带季风气候(北方)的分界线;
  2 、在气温上,秦岭淮河是1月均温0℃以上(南方)和0℃以下(北方)区域的分界线;
  3 、在降水上,秦岭淮河是水量800毫米以上(南方)和800毫米以下以下的分界线;
  4 、在自然带上,秦岭淮河是温带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南方)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北方)的分界线;
  5 、在农业环境上,秦岭淮河是以水田为主(南方)和以旱地(北方)为主的分界线;
  6 、在主要粮食作物上,秦岭淮河是水稻(南方)和 小麦(北方)的分界线。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秦岭-淮河不仅仅体现在南北差异从地理方面,到人文、经济乃至政局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划分作用。本文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格局关系为主,探讨秦岭淮河一线在中国南北方历史中的作用。
  在南北政权对峙的时期,秦岭淮河常常作为南北政权的分界线;在大一统的王朝时期,秦岭淮河常作为王朝的行政区域界限。在中国的习惯用语上,将渭河-黄河下游的区域称为“中原”。在本文中,南方按照通常的定义,指将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北方指秦岭淮河到长城一线的地区,包括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中原地区。
  从总体和宏观上看,秦岭淮河为界的地区有着以下的一些特点:
  ① 北方的通常以今黄河(山西-陕西北部段)为界限,分成西部地区[A]和东部地区[B];
  ② 北方西部的中心为关中地区;北方东部的核心地区为河洛地区;
  ③ 关中地区的核心为长安(今西安);河洛地区的核心为洛阳;
  ④ 南方的长江流域上游、中游、下游分成三个部分
  ⑤ 南方长江上游的核心为成都一带;中游为荆州(江陵)一带;下游为南京一带
  ⑥ 统一南方政权通常以长江下游为核心,因此通常有“重东轻西”的特点
  以下分几个时期讨论秦岭淮河在中国历史政局中的作用。
  
● 华夏上古-夏商时期
在华夏上古时期,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开始,在历史上通常以中原地区为主。事实上,中原黄河流域和南方的长江流域都、更北部的辽河流域都有源远流长的文化。
在炎黄时期,主要的文明起源于北方西部[A],炎帝部落发源于黄河上游,黄帝部落发源于陕北地区。
夏朝时期,主要位于北方东部[B],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中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带,其首都在黄河南北均有,以黄河以南为主。
商朝时期,主要位于北方东部[B],中心区域位于黄河下游,包括河南中北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对于其首都,目前已经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四个都邑遗址。
在华夏上古地区,中国的中心经历了从炎黄时代的北方西部,到夏商时代的中国西部。这时中国的南方和北方的其他绝大部分地区,还未进入文明状态。

● 西周时期
  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大约历经275年。周朝起源于中国北方西部[A],西周的发源地为岐邑,武王又迁镐京,均在长安一带,史称宗周。在周灭商后,为了加强对东部[B]的统治,建立了东部都城,在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名成周。
  西周地区主要核心为关中地区,位于中国北方西部[A]。西周时期是具有更广泛为华夏意识开始发展、国家认同感加强的时期。此时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开始有零散的部落出现。
  
● 春秋时期
  西周灭亡后,东周建立于北方东部[B],它对全国的统治开始减弱,中国进入春秋时期。在这个时期,北方东部[B]的发展水平经济明显超过北方西部[A]。在北方东部[B]主要的国家有,黄河沿岸的郑、宋、卫、晋,东部的齐、鲁,北部的燕;而在北方西部[A]只有秦国(其核心地带由渭河上游迁至关中)。
  春秋时期,是南方文明开始发展的时期,其中最有代意义的中国南方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国楚。楚人起源丹水与淅水之间(今河南南阳,伏牛山以南,属于南方),发展于江汉平原一带,形成了横跨长江中游的大国。楚王熊渠曾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楚人表明了与以周为核心的华夏民族争霸的决心。
  春秋时期,楚人和华夏各国发生了五次战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三次),楚人两胜三负。
  此时的南方东部,长江下游地区,还出现了吴越两国,吴国位于长江下游,曾修筑了著名的连通长江淮河的邗沟,越国位于钱塘江东部,两国都进军争夺中原。
  春秋时期是中国南方文明快速发展的时期,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体现了独特的文明。
  
● 战国时期
  经过春秋时期的融合与战争后,南北文明开始了新的交融。
  进入战国时期后,南北方的局势均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周的地位进一步削弱。在北方东部[B],第一大国晋分为韩、赵、魏三国,齐、鲁、燕、宋等大国基本无变化。在北方西部[A],秦采取了孤立发展的方式,其实力进一步增加。在南方,楚国统一了长江下游的地区,并进一步向淮河以北的地区发展。
  在战国时期上,传统意义上的华夏诸国和楚人的矛盾有淡化的趋势。中国进入了各国混战的时代。战国七雄包括:北方东部[B]的韩、赵、魏、齐、燕等称为山东五国,北方西部[A]的秦,南方的楚。此时的山东五国相当于正统的华夏人,秦相当于华夏中的偏远人,楚人的民族意识已经淡化,成为准华夏人。
  战国后期,秦国夺取了南方汉水流域和四川盆地,楚人受到威胁东迁。此时的楚人在淮河以北建立了一个重要的移民地——彭城,最后定都于淮河南岸的寿春。

● 秦朝以及楚汉争霸时期
  秦国最终统一中国,从传统政局的层次上,秦朝吞并了华夏山东五国、灭亡了楚国,建立了一个横跨南北的大帝国。秦国的首都位于北方西部[A]的关中地区,领土包含了北方东部[B](含辽宁地区)和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流域,秦还进一步扩展到了岭南地区。这时,中国首次出现了统一的大帝国的概念。
  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楚人深层次的民族意识成为了六国中最强反抗意识。在灭亡秦的战争中,楚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陈胜、吴广等农民战争反秦的地区源于淮河以北,原本为被楚所灭之国,其一种也打出了楚人的旗号。
  秦亡后,进入楚汉争霸的时代,项羽是传统的楚人贵族,刘邦是来自原楚国领地的中原人。争霸中,刘邦的根据地为北方西部[A]的关中地区,项羽的根据地为楚人淮河以北移民区——彭城。此时楚人的区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南方地区,而是彭城。这时南北争霸的概念已经淡化,而形成基本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东西争霸。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和南北的实力差距和社会发展水平有关,最终以汉的胜利而告终。
  
● 西汉-东汉
  汉朝统一中国后,中国进入了大一统的稳定时期。汉朝不但一统南北方,而且将领土扩展到了河西走廊乃至西域。
  西汉的行政区划以州为单位,首都为长安,关中是王朝的中心,称之为司隶。各州包括:北方西部[A]的凉州,北方东部[B]的豫州、兖州、青州、并州、冀州、幽州,南方按照长江上中下流域分成了益州、荆州和扬州,另有一个跨淮河徐州、岭南地区的交州。
  东汉的行政区划与西汉类似,变化体现在首都迁到了北方东部[B]的洛阳,在关中及甘肃东部地区建立了后来的雍州。
  汉朝的行政区划,基本已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只有徐州比较特殊,地跨淮河,包括了今天江苏省长江以北的地区,以彭城为治所。两汉时期,南方经济开始发展,但南方各州相比北方面积大,人口少。
  
● 三国-西晋
  在三国时期,魏国三分天下得其二,蜀国占西南,吴国占东南。在后东汉和三国时期,秦岭淮河以南的三个中心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益州的中心成都,后成为蜀国首都;建业(南京)是扬州的中心,后成为吴国的首都;荆州的首都江陵,成为东西部争夺的地区,最终为吴国所得。
  三国时期,呈现北强南弱的局势,南方吴蜀二国合力,仍远远不足和魏国对抗。此时的南北方界限,不是完全以秦岭淮河为界,而是向南方一侧有一定偏差。在西部,魏国-蜀国基本以秦岭为界,而在中、东部,魏国占领了很多伏牛山-淮河以南的地区,如:南阳,襄阳,合肥等。尤其在东部,魏国和吴国的国界在淮河和长江中间。
  以吴国的角度,由长江天堑,按照“守江先守淮”思路,吴国努力争夺淮河地区,但力不能及。蜀国以汉中成都为中心,秦岭构造了封闭的地形,较适合防守。当蜀国灭亡后,吴国无险可守,自然很容易灭亡。
  统一后的西晋首都在洛阳,其行政区划很多程度上承袭了两汉,基本以秦岭淮河为界,徐州除外。变化为,关中为雍州,甘肃西部为秦州,西南的益州分出梁州。

● 北宋-辽时期
  北宋灭南方各国和北汉后,北方的辽国对峙。这次的南北对峙比较特殊,既不是按照秦岭淮河为界,也不是按照长城为界,因为燕云十六州是辽国的领土。虽然赵匡胤建国初期曾立“此殿不得以南人为相”的石碑,但北宋时期,秦岭淮河南北的一体化已经再次形成,
  北宋时期,南方的经济快速发展,南京、杭州、扬州、江陵、成都均成为著名大城市。
  此时,在北方西部[A],除了其核心关中地区、陇东地区还在北宋的控制下之外,在陕北部分地区和中原多年失去控制的河西地区建立了西夏政权。
  
● 金-南宋时期
  金入主中原后,通过绍兴和议划定疆界,金宋两朝,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
  在金和南宋的国界上,基本以秦岭淮河为界,只是唐邓二州(今河南南阳,属南方)地区归金。由于金和南宋两国政局都比较稳定,大规模的战争较少,在金朝灭亡之前,二者国界一直精确地稳定在秦岭淮河一线。
  金宋时期,北方的西夏王朝依然存在,南方云南地区是大理国。从形式上看,南宋领土加上大理国和唐邓二州刚好是中国地理的东部季风区的南方地区。
  这次中国的南北分裂和以前的区别在于,南北人口数量相当,而且均已汉族占绝对多数。从历史发展上,金朝的女真契丹和北方汉族产生的融合,同时也造成南北汉族的认同感降低。由此,金朝灭亡后,秦岭淮河以北的汉族仍不能为南宋所用。
  金朝时期的另外一个变化就是将首都定到了北京,不再属于黄河沿岸的地区。北京更有利于控制金朝整个领土的局面,尤其是更为重要的东部地区。这也体现了北方西部地区[A]重要性的降低和东北地区重要性的增加。
  
● 元朝时期
  蒙古灭金后,进而灭亡大理占领了云南和四川西部,对南宋形成了半包围的局面。南宋和蒙古的对峙中,东部仍以淮河为界,西部的秦岭地区也还能基本维持,但是四川西部已经被蒙古占领,且伏牛山以南的唐、邓也不属于南宋,汉江上的襄阳成为南宋的前沿。
  从格局上,南宋以秦岭淮河为界的封闭式防守格局依然存在,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长江天堑的优势。北方军队南下的时候,如果在东部渡淮河,在前面面对长江天堑的情况下,需要在江淮地区的水田河网与南方作战,将陷入很大的困难。因此,元朝采用了从汉江逐步东下的方式灭南宋,南宋“守江必守淮”的战术虽然得以正确实施,但依然难以抗拒蒙古军队,最终灭亡。
  元朝统一全国后,首次采用了犬牙交错的行政区划制度,秦岭淮河故意被不作为一级区划界限。然而,在元朝四级人等的划分上,依然以淮河为界。汉人为三等人(原金朝的含女真、契丹、北方汉人以及南方的大理人);四等人为南人(淮河以南,原南宋统治区域的人)。
  
● 明朝时期
  在推翻元朝的过程中,南北方均有义军。明朝本身为南方人朱元璋所建,统一南方后挥师北伐,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南京短暂地成为大一统中国的首都。数年后,燕王朱棣依靠北方人的力量推翻了南京明朝,登上皇位,迁都北京。
  明朝时期,各省依然是用犬牙交错的局面,秦岭-淮河穿过了陕西、河南、南直隶几省。南北方的思想差异进一步淡化,只是由于南方人有重文的特点,在科举上占有优势,因此采用了南北卷或者南中北卷的科举方式,这也不完全是按照秦岭淮河划分。南中北卷的北卷为北方各省,中南卷都在南方,中卷包含了西南和南方北部地区;南卷包含了江浙、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区。
  明朝时期,虽然南北方人在初期还存在思想差异,但在统治者的努力下,南北大一统的局面初步形成。长城此时作为中国的中原王朝和北方民族分界线的作用开始体现。
  
● 清朝以后
  清朝以后,中国形成了多民族的国家形式。秦岭淮河作为中原地区的南北方分界线,其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已经不太明显。
  当今中国,秦岭淮河穿过了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五省。其中陕南地区的有类似四川的南方特点,信阳有类似湖北的南方特点,徐州和安徽淮河以北则类似具有中原文化的北方特点。但这些差异在全国范围内已经不甚明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