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编造了沙丘之谋的谎言

扁舟秦汉系列之秦帝国的灭亡(三十四)

沙丘之谋的故事可信度很低,赵正书的故事也没那么可信。
那么,这些故事是从哪来的呢?难道是后世文人想象出来的故事?
扁舟认为,后世文人凭空想象的可能性同样很低。
这两个故事最有可能的来源是政治宣传,来自不同阵营的政治宣传。
我们的疑惑就是,这两个政治宣传分别来自哪个阵营呢?
这个其实并不难判断,我们只要看清楚,两个政治宣传代表了什么样的政治立场,对哪群政治人物最有利。
在我们探讨这两个政治宣传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下宣传中涉及到的几个关键人物。
始皇帝传位风波的领衔主要是这么几位——秦始皇、赵高、李斯、胡亥。
还有以下主要配角也不可忽视——扶苏、蒙氏兄弟还有个子婴。
秦始皇就不用多介绍了,本系列的绝对主角,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绕过的主角。
李斯在《谏逐客令》一节出过场,介绍过他的前半生。
李斯生于楚国,年轻时做过郡里面的公务员,家庭条件应该算是中产阶级。
没有资料证明李斯有显赫的家族,他的发迹得益于《吕不韦》一节介绍的外国人绿色通道。
李斯这类外国客卿,完全由皇帝一手提拔,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与依赖。
在皇帝刚刚统一天下的前221年的琅邪刻石中,李斯已经是在帝国排位前十的大佬。
之后李斯混成了帝国的丞相,长期担任帝国行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另一个主角赵高则神秘得多,因为司马迁得到的资料实在太少了。
最简单的,赵高到底是不是宦官,到现在也没有明确说法。
司马迁只是模糊的记载赵高是宦者,有宦籍。
在司马迁的年代,宦者和宦官已经近乎等同了,可在秦帝国时却未必如此。
根据新出土的张家山汉简,在秦帝国和汉帝国早期,所谓宦者的全称是“宦皇帝者”。
所有被定位为直接服侍皇帝的人都叫宦皇帝者,比如博士、宫中卫士。
甚至丞相和御史大夫也属宦皇帝者。
所以赵高到底有没有小鸡鸡,以现有的资料大约很难给出答案了。
先不管赵高裤裆里的事,赵高的出身大约是最低贱的,他是隐官家族的孩子:
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出土秦简汉简很多,我们已经比较确认隐宫是对隐官的误写。
所谓隐官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刑满释放人员,属于贱民,但他们的孩子成年后仍然算平民。
所以赵高是以平民的身份通过当帝国的文书官员的路线,逐渐进入皇帝视野的。
赵高此时的官职是中车府令,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皇宫内的车马总管,在皇帝出巡时相当于警卫司令。
赵高是当时的高官里出身最低贱的,他完全依赖皇帝一手提拔。
这也是他得到皇帝信任、也得到最多批评指控的根本背景。
接下来再看下胡亥。
胡亥是秦帝国的第二任皇帝,不过在史记的故事里,他是个完全被动,被人当傀儡的配角。
然而,史记在记载蒙毅被杀时的辩词里为我们透漏了这样的细节,那就是皇帝培养胡亥好几年了。
相比于故事,蒙毅的辩词来自原始史料的可能性更大。
同样云山雾罩的还有胡亥的年龄,他当皇帝的时候到底是成人还是小孩呢?
靠史记的记载去寻章摘句大约很难得出答案。
但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看到:
无论是史记还是赵正书,所有二世皇帝时的行政记载,任何决策与命令的主角都毫无疑问是胡亥,其他人都是“进谏”或者“进谗言”的配角。
对比下秦始皇当王且未成年时,无论史记还是战国策,提及当时秦国的政策战略,主角都不是秦始皇,多是吕不韦和嫪毐。
所以我们抛开后世对于失败者必然的大肆丑化,胡亥几乎多半是对皇权拥有绝对掌控权力的成年人。
然后是公子扶苏和蒙氏兄弟中的蒙恬。在《扶苏一》和《扶苏二》两节对他俩有过较多介绍,就不赘述了。
稍微值得一提的是蒙氏兄弟中的蒙毅。
司马迁得到的蒙毅的原始资料显然也很少,连他的具体职务也不清楚,只说他深得皇帝信任。
不过蒙毅在始皇帝病重的最后时刻被派回咸阳为皇帝祈福,在史记故事里这也算是关键因素。
最后还有一个子婴,他是帝国的第三任首脑,不过他没有称帝,而是退位称王。
子婴到底是秦始皇的儿子还是秦始皇的兄弟,缺乏原始资料,已经无人知晓了。
连出身都不知道,其他信息更是少的可怜。
在史记的沙丘之谋里,子婴没有出场,整个二世时代,他只算配角。
但是在赵正书的故事里,子婴却是个重要人物。
好了,主要出场人物介绍完了,我们可以对照故事里的人物形象来分析故事了。
首先看看赵正书。
故事里秦始皇是高大上的伟光正形象,临死前的壮志未酬以及与李斯的坦诚对话,实在感人至深。
李斯也是典型的正面形象,无论是和始皇的对话还是冤死前的陈辞,无不切中要害,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胡亥则是头号反面人物,所有的好的建议他都不听,所有坏事傻事他都做了。
赵高是反派配角,最主要的恶行就是弑君。
扶苏和蒙氏家族是背景板,没什么戏份。
而子婴是另一个重要主角,也是个标准的伟光正主角。
所有的坏事——杀扶苏、杀李斯和重用赵高,他都及时劝谏,而且说的都极其准确,可惜胡亥一概不听。
到这里,《赵正书》出自哪个阵营的宣传文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总之,始皇帝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李斯是领袖的亲密战友,他们的光辉思想永远照耀帝国,为我们指明前进方向。
遗憾的是,胡亥和赵高背离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路线,走上了一条错误的修正主义道路。
他们的错误思想为帝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让自己走上了一条自绝于人民的道路。
在这一片灰暗中,幸好还有子婴这样坚定的宗室阶级革命战士,不畏强权,高举始皇思想,坚持正确路线。
所以,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子婴同志为核心的新的皇中央周围,继续为始皇的未竟事业而奋斗。
赵正书出自称王后的子婴阵营的宣传比较明显,因为赵正书称秦始皇为王而不是皇帝。
只有退皇帝位改称号为王的子婴才会这么称呼始皇帝。
有趣的是,赵正书宣称赵高不是子婴杀的,而是章邯杀的,尽管此时章邯都已经投降项羽了。
为什么子婴不承认他杀了赵高呢?
大约是子婴想表达一种既往不咎的态度。
总之坏人都是自己内讧死的,我子婴就是一忠厚智者,我没有参与过任何清洗活动,也没有要诛除任何人的意思。
所以大家放心和我合作,不要担心我接下来会算旧账。
赵正书比较好辩别,史记的故事就相对没那么简单。
相比于赵正书,史记的故事有以下两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如上节所分析,其故事情节比赵正书荒诞,故事创作者对上层游戏规则的了解很可能比子婴阵营差很远。
但另一方面其人物形象又比赵正书要复杂很多,更接地气。似乎故事创作者与故事里的人物的关系相对没那么多忌讳。
我们还是先来简单看下史记的故事里的人物形象吧:
秦始皇是一个略带负面形象的背景板。
他的认知是正确的,知道把帝国交给扶苏,可人又是糊涂的,关键时刻接连犯错。
支开蒙毅让身边没了“好人”,又没有提防坏人导致革命果实被坏人窃取。
赵高是领衔主演,也是一个绝对的大反派。所有坏事都是他的主意,并由他全力撺掇搞出来的。
李斯和胡亥分别是二号和三号反派。他们被赵高牵着鼻子走,走上了一条违法谋逆的不归路。
扶苏是唯一的正面主角,但可惜是个悲剧角色。
扶苏仁义爱民,可惜却在关键时刻自杀。
显然他有着宗室阶级的软弱性,没有坚定的革命意志,无法领导大家走上革命道路。
蒙氏兄弟是正面形象,但都是背景板和工具人。
是不是觉得有点晕菜,一时半会还看不出来是哪边整的故事?
其实我们只要注意到下面两个细节,这个故事的创作者也差不多呼之欲出了。
首先,大逆不道阴谋只属于几个人,其他人都是善良的不知情者。
这个宣传的意思实在太明显了:
所有的阴谋都是赵高胡亥李斯等少数人的个人行为,其他大佬只要愿意与他们三个划清界限,一切罪责都与你们无关。
现在应该比较能看明白了,这个宣传只可能来自于反秦阵营,而且宣传得很高明。
反秦阵营有无数支部队,哪一伙人创作的这个故事呢?
我们注意到,故事里唯一的正面主角是扶苏,是个死人。
我们说赵正书极可能来自子婴阵营,因为子婴是这个故事里唯一还活着的正面人物。
同样的道理,扶苏作为故事里唯一的正面主角,又是个死人,那么哪个阵营拿扶苏作为旗帜,哪个阵营就极可能是这个故事的作者。
很显然,拿扶苏做旗帜的只有陈胜、吴广阵营。
陈胜吴广阵营是史记记载的沙丘之谋故事最可能的作者。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反派包含了胡亥李斯赵高等好多人(不像赵正书反派只有胡亥一个主角)。
因为他们创作故事的时候,这仨都还没死,都是要被专政的主要对象。
后世的人们往往对陈胜吴广为什么要拿扶苏做旗帜感到大惑不解。
尤其是他俩作为楚人已经打出了项燕的旗帜,突然再打个扶苏的旗帜,实在有点不伦不类。
有人认为这说明扶苏实在是个仁义的好皇子,所以大家都敬爱他。
也有很多人认为上面的理由太扯了,大家绞尽脑汁的想各种可能性。
比如李开元先生就考据后指出,扶苏也许和宣太后兴起后帝国的楚系后宫有关。
扶苏也许是楚国皇妃的儿子,所以楚人尊敬他,愿意追随他。
其实,陈胜吴广的思维模式大约和学者不大一样,他们的思路更可能是这样:
扶苏是最有实力的一支秦军野战军的首领,还是个死人。
打出了他的旗帜,就意味着这批部队的人只要投降我们,就不用再为自己会不会被打为反革命担心。
甚至你只要说你是扶苏的人,那你来我这还能混得更好。
现在知道为什么陈胜吴广大军打进关中的时候,帝国明明有支大军在北边,却不敢用,还要临时拿刑徒充军了吧?
当然,帝国不敢用北边的部队,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我们后面会为大家详细解释,这里先卖个关子。
但不管怎么说,陈胜吴广阵营打出了扶苏的旗号,宣扬一个胡亥篡了扶苏皇位的故事,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什么叫抬死人压活人,这就是教科书般的抬死人压活人。
这个小技巧极其管用,非常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这大约也是沙丘之谋的故事对于千年以后的读者们最大的意义所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