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团队明明很强,项目却始终成功不了?

面对2021的不确定性,亚软动力创始人、混沌大学石家庄分社社长马丽亚与企业家、创业者、高管陆续展开对话,希望用真实案例帮助大家提升认知、掌握底层逻辑,从容应对2021乃至未来的趋势变化与发展。

对话嘉宾

本期(上)对话嘉宾:蔡掌门

蔡掌门

| BP画布创始人

| 国家双创委导师、创业黑马导师

| 已辅导企业总市值超1000亿

| 破解千万级极速融资的核心流程

对话内容节选

Q&A

X

蔡掌门

马丽亚:蔡总,现在很多企业觉得市场很难做,是哪里出问题了吗?

蔡掌门:企业目前可能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不是市场开发问题?我们有没有思考一下,市场开发问题背后的根本问题是什么?看起来好像市场问题是一个问题,它其实是一个表象的问题。

为什么你的市场很难做?消费者为什么不买你的产品?为什么做一个产品出来,没人买单?

第一,你解决的需求对不对?第二,你需求如果是对的,目前市场上有n多的竞争对手在做这件事情,消费者凭什么买你的?

根本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定位问题?或者有没有其他的问题?我们一起探索一下。

我们今天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逻辑是,第一,我们有一个梦想,我想做一件事,我想把这个事做成什么?这是愿景。这个想法想好了之后,我们会做一些简单调研,作业分析,然后就开始组建团队了。团队组建好了就开始开发产品了。产品开发好了,就会推向市场,进行市场开发。在这个时候,刚才回到原点了,发现卖不动,销售很难。

产品销售不了的时候,或者是一段时间停滞不前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这个可能是人的问题,可能是产品问题,然后不断迭代你的产品。可能是资产拓展的营销策略问题,就不断在试错,不断在迭代。

今天所有的企业能做成和做不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做成的理由可能有n种,做不成的理由只有一种,资金链断了没钱了。只要有钱,这个企业就死不了。

为什么企业会没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三角形里面,在团队、产品、市场开发里面在不断打圈,然后钱就耗没了。

我曾经辅导1个企业,6个月的时间换了5个CEO。可能企业会不断地换人,不断地迭代产品,不断地改营销策略,今天做直销,明天做抖音,后天可能会有n多的方式,在这里面打圈,一直出不来。

根本核心是什么?其实我们做出一个产品起来,真不难,其实很容易。

比方说我们今天做一款水出来,其实成本也很低。

我们再举个例子,就像格力这个企业非常棒,产品很强,品牌也很强,资金也很强,模式、渠道都很优秀。但是格力做手机了,我们大家有买过吗?有人说可能是因为定位问题,这个是没错,但不完全是这个问题。

从它的技术角度来说,从研发、从资金,n多的可能性都很容易,对吧?格力做了这款手机为什么卖不动?

刚才说做出一款产品出来其实很容易,真不难,但是你这个产品解决了用户的什么的需求?我们大部分解决了用户的需求,其实都是一个伪命题,或者是一个比较浅层次的需求。就是说用户的需求,即使需求对了,你这个产品也不一定开发出来能卖的动,因为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目前市场的竞争对手会有无数。

也就是做出一个产品来解决用户的需求,这是一个根本。但你这个做对了也不一定能有用户买。因为现在市场上有n多的机构在做同样的产品。

就拿格力来说,假设目前市场上只有一个手机供应商就是格力,我们会不会买?肯定会买了。也能打电话,也能发微信,也能去做视频。

再比如微信这个产品。其实最早做的时候是小米做的,叫米聊。后来阿里也做了,叫来往。从技术角度来说其实都没有问题,这两家都能做,也能解决用户的需求。为什么他们没有做起来,核心点是什么?假设没有腾讯的微信,我们会不会用米聊或者来往?肯定会。

为什么说用户的需求这么重要?用户的需求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用户画像决定的,你的用户究竟长什么样子。到这儿来的时候还没完,为什么卖不动?

卖不动是因为你的产品不对,产品为什么不对?你解决的用户需求不对,为什么需求不对?你找的客户的精准画像不对,画像为什么不对?你做的这件事情来说,刚才直播间有伙伴说可能是定位问题,但真是这样吗?

在几年之前我也以为可能到这就结束了,但有些企业定位很清晰,为什么还做不好,这个再也不完全是核心问题。

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大家认为战略是方向还是方法?大部分人都认为战略是方向,在我们所有老师教学课程里面,其实都认为战略是方向,这个也没有错。但是没有绝对的。战略可能是方向也可能是方法。

在什么情况下是方向,什么情况下是方法?

我们来看一下,大家认为到战略就结束了,在我们认知里面,战略是做什么的问题,是一个选择性的问题,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你做这个事业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好多伙伴定战略的时候,定3-5年的战略或者1、2年的战略,或者更长更短的?为什么会经常去改变他的战略?

核心是什么?核心是使命。

我简单说一下使命的概念。为什么我们的战略会不断倾斜,容易颠簸?

我们想一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的初心是什么?因为你的初心发生变化的时候,你所有东西都发生变化了。

按刚才说的逻辑,我们常人做一个事情为什么会失败?我们想象当中做一件事,一开始我们有一个自己的想法,一个梦想,想做一件事情,心血澎湃的,然后就开始组建团队,团队组建好了之后,就开始开发产品,产品开发好了之后就推向市场。

这个时候发现跟我们想象当中不一样,其实没这么美好。

市场开发拓展没这么快。时间一长,我们就开始犹豫,开始怀疑了,然后开始认为我们的团队有问题,当初招过来肯定是像个宝,可能几个月一过就变成一根草了。然后可能认为我们的产品有问题,认为我们的市场策略有问题,在这个圈里面不断打圈,然后钱就没了。

核心是什么?现在基本上我们都能做出一个非常优美的产品,但是这个产品做出来为什么还没人买单?刚才说了,你能不能你做的产品解决需求点对不对?即使需求对的,目前市场上有n多的竞争对手在做,你跟别人与众不同,消费者为什么买你?而不买别人的?用户的需求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精准的用户画像决定,又回到战略角度来说,所以我们讲这是一个错误的逻辑。

正确逻辑是什么做法?

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首先要思考一下我做这件事情的初心是什么?我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初心有这几个维度。最底层可能是为了赚钱。上升一个层面,是我对这个事儿有兴趣。再上升一个层面,是我能有名。再上升一个层面,我做这件事情每天都能有成长,自我价值的实现。最顶层,是我希望去解决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让我这个企业的存在变得更有价值。

我们讲使命感,因为你在不同的维度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它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前几年也辅导一个企业,它是一个集团公司,集团公司有集团公司的战略,下面很多的分公司,有分公司的战略。然后老大请了好几个专业的战略公司给他们辅导,最后越辅导事儿越多。

整体来看一下,假设下面有4个公司,再加一个集团公司,是不是看见有5个战略了?老板什么都想做,最后做的花了很长时间,已经具有的过亿的资金都烧没了。

我就问他一点,你做这么多战略,总部战略也好,分公司战略也好,你为什么做这件事?做这件事的初心是什么?

竟然想到有n多个初心。因为他跟总公司的战略是一个初心,4个分公司是4个不同的初心。当时我们看到所谓的初心使命就是贴在墙上的。

我们讲使命,使命就是做这件事的初心是什么?就顶层我们讲就是使命。我这件事情做成了之后,我对社会的贡献和意义是不一样的。因为你不同的维度,你最后做成的结果是不同。

假设我们这个事初心是为了赚钱,你会发现可能做地产赚钱,我做地产,后天可能炒股票赚钱,我炒股票。假如我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我对这个事特别有兴趣,兴趣是随着我们自己的增长,随着我们认知的提升,也会发生变化,你的兴趣点发生变化的时候,你的战略也会发生变化。

唯一不变的是什么?一般情况下,使命是不会轻易变化的,因为只要使命不轻易变化,战略就会比较牢固,不会轻易变化。也就是说它其实是一个金字塔的维度,越是层次越高的时候,定力是越强的,我们可以这么去解释。

在想做、能做、可做这三个圈交叉的地方,我们叫该做。这才是我们的战略定位。
——蔡掌门

Q&A

X

蔡掌门

马丽亚:您展示的这张图还有价值观和愿景,他们是什么关系呢?

蔡掌门:使命是利他的,但你做一件事情纯利他,也不会有结果。

一件事情如果做成了,我可能会做成什么样?这是愿景。使命是因,愿景是果,有因不一定有果,但没有因肯定不会有果。

我要想达到愿景这个结果,这个美好的愿望,我需要什么样的策略和途径来实现?所以刚才跟大家说战略的时候,有可能是方向,也有可能是方法。

在使命和愿景之间,战略就是方法,就是一种策略和途径。

假设我们把历史长河拉长,假设100年,使命是一辈子的,这是方向。然后在100年过程当中,我们需要不同的策略和打法来做。这个时候的战略它就是方法。但是在一个小范围之内,比如三五年之内,战略就是方向。

你可以理解在100年使命和愿景的过程当中,需要n多的策略和途径来实现,这个时候的战略它就是方法。但是在一个阶段性的三五年之内,一个要实现的过程当中,这个时候的战略在三五年的途径里面,小的历史长河里面它就是方向。

从初心到愿景,我需要什么样的战略?战略的核心是什么?从名字解释,战是打仗,略是谋略。因为战略它本身来源于军事战,战争里面战略的核心就一个因素,我打仗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能打赢,这是唯一的结果。赢的标准是什么?其实这个就是定位的元素了,我能不能在一个细分赛道里面做到,要么第一,要么唯一。这是赢的标准。

怎么样能做到第一和唯一,我们用什么样的战略途径来做?这个里面给大家推荐一下迈克尔·波特的5力模型和三种战略,我们要选择一下用哪一种战略。

第一种战略,是差异化战略。就是与其更好不如不同,跟别人不一样。因为你要比别人更好其实很难,跟别人不同很容易。更好是什么?我们是以企业内部思维,认为我比某某更好。不同是什么?不同是客户认为你跟别人与众不同。

第二种战略,是低成本战略。其实低成本特别低,像拼多多、宜家、沃尔玛都是低成本战略。我的成本特别低,消费者也会买我的。

第三个策略,叫聚焦战略,或者叫专业战略。就是在某一个细分市场,在某一个细分领域,或者在一个细分赛道里边,把它做成第一。比如我们在某一个地区做成了第一,或者我们在某一个品类,像周黑鸭,做成第一了。或者我们聚焦某一个人群完成的第一。这三种战略最后的目的性,要能打赢这个仗成为第一。

我们再去定战略的时候,基于自己的因素,用什么战略模型?

这里面有一个比较好的模型,是阿里的总参谋长曾鸣提出来的一个模型。这里面其实是三个圈。

第一个,我想做什么?就是这个事是不是你非常想做?

第二个,这个事情可不可以做?可不可以做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取决于外部的宏观环境。这件事情是不是有一些自然的增长?是不是一个千亿或者万亿级别的赛道,市场空间很大?第二,取决于在产业链里面有什么样一种商业机会。因为我们大家看对手的时候,不能局限定位成我们眼前的对手,要在产业链里面看。我们看一下在哪一个机会里面,目前还没有被独角兽占领,还没有头部品牌,这个时候对我们来说,可能就是一个机会。

第三个,能做什么?这个是基于我们的能力模型。我的能力够不够?因为项目再好,你能力够不着,你的资源能力、资金能力等等一系列能力,能不能承载?

这个三个圈的交叉点叫该做。

以我们来说,为什么说我们 BP这几年跑的非常火?

第一点我想做什么?因为我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想去帮助更有价值的企业变的更加伟大,这是我们的使命,赋能一些特别优秀的企业。

我们其实做的是个创投市场,在这个领域里面我们看一下有什么样的机会?这个市场里面,有做投资的,这个赛道我能不能进?

我怎么做都没有机会,在中国有二十几万家投资机构,我们讲的要能打赢这个仗的标准是什么?我有没有机会成为第一?打不赢这个赛道我就不能进。这个市场有做培训的,目前混沌大学、黑马、樊登等多的机构都做很大,我们也没有机会做成头部,有做孵化器的也很多。我们也做不了。

在创投这个领域产业里面可能有十几个维度,我们分析都没有机会。发现创投里面有一个赛道,叫BP商业计划书,大的机构不愿意干,小的机构可能也看不懂。我们当初进入市场的时候,发现市场上没有领导品牌,这个可能是个机会。

这个事很大,我们也有机会,再看一下我们有没有能力能做?

因为我们做了二十几年的战略咨询,所以在想做、能做、可做这三个圈交叉的地方,我们叫该做。这才是我们的战略定位。

未来所有的公司其实都是一个数据公司,我们为什么样的客户服务?这个客户其实这是基于数据库、数据分析来的。
——蔡掌门

Q&A

X

蔡掌门

马丽亚:您刚才讲了使命、愿景,以及中间的战略策略,这张图里的价值观怎么解释呢?

蔡掌门:从初心到结果,除了刚才讲的战略途径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叫价值观,叫有所为有所不为了,实际上跟战略有本质的同步性。

这个就是说,我需要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底线去做这件事,才能在很稳健的情况之下,保证我想要做的这个事情能顺利地到达这个结果。价值观没有很清晰地梳理出来,后面也会很难做。

我们传统去找用户画像的时候,都是拍脑袋,基于自己的理解。现在找用户画像的时候,首先要思考用户为什么会买你的产品?不仅仅是基于你的产品本身,用户更多的是认为你公司的经营理念他认可。

消费者买的是你的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理念。用户认可你这个人了,你做的产品他也不会有任何的质疑了。而不是说认可这个产品本身有多好、你的标榜、你的包装。

所以用户画像是由什么来的?

第一,是基于价值观。要看一下产品究竟卖给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样的人提供服务的?这一拨人的价值观必须是跟我们雷同的。我们的用户是由价值观决定的,我们通过价值观来筛选用户。

第二,未来基于数据导出来。未来所有的公司其实都是一个数据公司,我们为什么样的客户服务?这个客户其实这是基于数据库、数据分析来的。

未来怎么去找客户?

第一,数据收集。先收集用户的行为数据,偏好数据、交易数据,这个数据好了之后,再根据这个数据进行它的行为模型,进行大数据处理挖掘。然后根据它的行为模型来构建我们的用户画像的基础信息,比如爱好、购买能力、行为特征。

第二,通过数据分析,导出我们精准的用户画像。不同的用户客户画像越精准,他的需求越清晰,不同的用户的需求点是不同的。

简单的公式就是马斯洛理论的需求。马斯洛理论来说有5层需求,我们把5层精准成3层。

第一是功能层面需求,第二就是社交情感需求,第三是精神层面需求。我们大部分伙伴做的产品都是停留在使用性,功能需求这个层面。

我们需要去思考一下,你做的产品解决了哪一个层面的问题?

这里面还有一个核心,假设我们做的产品解决的问题是在功能层面,大家都在解决了,所以你的竞争对手会非常多。假设我们比别人看得更多,不仅仅是解决功能层面的问题,还能解决社交情感层面的问题,你的竞争对手就会少很多。假设我们能做得到在最顶层的精神层面,你的竞争对手会更少。

但最顶层的解决方案中,下面两层是标配。也就是我们开发的产品,如果能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他的社交情感和功能是基础。

只要你战略错了,你的团队越强,死得越快。
——蔡掌门

Q&A

X

蔡掌门

马丽亚:产品开发好了,推向市场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蔡掌门:需要聚焦于几点,第一,我们聚焦于原点市场,或者聚焦于某一个区域。因为我们早期创业的时候,即使一年做几个亿的规模,其实也算是初创企业。

目前中国快餐行业排第一的是安徽的,叫老乡鸡,做中式快餐。他当初做的时候只聚焦于合肥市场,然后聚焦于安徽市场,然后聚焦于安徽跟南京市场,后来才慢慢铺开了。

所以我们早期需要做市场开发的时候,最忌讳一开始就铺全国市场。先做成一厘米的直径,一公里的深度的一个小众市场的趋势。

第二,聚焦于原点人群。不能说所有的客户都是我的,所有的人都是我客户。

第三,聚焦于原点渠道。我就一种渠道去打。比如我就是专门做视频号,我就专门做地推,而不一定是说所谓的线上线下全覆盖。

早期的时候,人力、物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在市场开发的时候,切记要聚焦,把一种打法研究透。打法绝对不是市场部的事,它其实也是一个战略的活。需要我们所有的维度一起来配合,比如人力、物力、财力,这个战略才能打得赢。

也就是产品开发好了之后,我们需要聚焦原点市场,原点人群、原点渠道,在这一点上把它打透,才能形成绝对领导品牌。这个过程是从0-1的过程。

我们讲的首先是使命,然后是想达到的愿景,然后是用什么样的策略,什么价值观去做这个事。然后用户是什么样?有什么需求?根据这个需求有什么差异化的产品、解决方案?然后我们怎么开发市场?这里团队还没提到。

原来我们有一个想法了,就开始组建团队。然后开始开发产品,推向市场,然后再打圈。

团队是来干嘛的?团队是来执行的,不是来试错的。如果当初你的战略都不清晰,使命都没有,初心都没有,没有初心就没有战略,这些都没有的时候,就让团队开始执行这个事儿,如果你的团队还比较弱一点,企业可能死的还慢一点。只要你战略错了,你的团队越强,死得越快。

团队是解决执行的问题,是从1-100的问题。资本是解决从100-10000的过程,把它扩充。

所以团队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两个部分决定,价值观加上战略。

第一,价值观。我们原来招团队是靠什么?我觉得这个人有没有能力,这个人有没有背景,这个人有没有经验,是这样来招的。企业的成功要上下同欲,我们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必须在一条线上,我们的价值观和你招的几个人价值观不雷同,他能力再强,这个团队也会死得很快。

第二,战略。我需要什么样的战略,就去找什么样的团队来执行。

要想把这个事做成,我需要什么价值观的团队组织来执行,就这个价值观加战略导出来了我们的团队和组织。最后做成了愿景。愿景我们其实谁也不能确定,可能是一个未知数。

给大家推荐一个工具,叫黄金圈法则,三个圈同心圆,最外面的一个叫what,是做什么。中间是一个圈叫how,是怎么做。最底层的叫why。

我们传统首先会去考虑的是愿景,我想做什么,然后是我怎么做。传统的为什么说做错了?我想做一件事,然后就开始去做了,最后发现做不下去了。然后再回过头来,再去这两个环节里面不断打磨。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首先要考虑我们做这件事的初心是什么?我需要什么样的策略和途径,把这个事做成,最后做成什么?是What,我们也不知道。可能是a,也可能b,也可能是c。因为假设的东西虽然很美好,在最后的过程可能都会发生变化。

但最核心的,也就是你的初心是不会变的,因为你的初心不会变,你的策略就不会有大的变化。企业什么是变的,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是可以变化,什么是不可以变化的?

在我的理解来说,使命是不可以变化的,就是我做这件事的初心是不可以变化的,价值观是不可以变化的。什么事是可以变的?我的战略是可以变的,愿景是可以变化的。

总结一下,这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我们要想把这个事做成,你需要一个非常强的初心。初心确定好了之后,我们有一个美好的愿景,我们想象当中会做成什么样,然后从初心到结果,我需要什么样的战略途径来实施。战略途径定好了之后,方法定好了之后,我需要什么样的用户来实现我的战略目标,然后这些用户有什么样的需求,根据他的需求,我们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然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这种聚焦,一个策略途径。

这些都定好了之后,我们需要去考虑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和战略结合起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团队和组织来执行,最后导致一个愿景,这是这个图的整体的结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