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著名诗人哈雷的新诗集《我就这么短斤少两地活着》近期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本诗集由蒋登科作序。
蒋登科,四川巴中恩阳人,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美国富布莱特访问学者,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兼任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系重庆市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术带头人。出版新诗研究著作近20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多次获得重庆市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重庆文学奖、重庆艺术奖等。
用诗意把人生清洗得透亮
——序哈雷诗集《我就这么短斤少两地活着》
蒋登科
在旅途中行走,在现实里淬炼,在诗歌里修行,怀揣诗心一路向前,时间和阅历带给一个人的不是皱纹、白发和沧桑,诗意相伴的生命会越来越纯粹,越来越美好。当一位诗人能用自觉而诗意的目光审视这个世界,诗歌自会超越琐碎、狭隘、混沌而变得自由、舒展、澄澈。这是我读哈雷诗集《我就这么短斤少两地活着》的最大感受。我觉得时间赐予诗人的是成熟而温和的光芒,这些来源于生活,融会了生命体验和哲学思考的诗篇,像一枚一枚时光里的琥珀,意蕴隽永而光亮通透。哈雷和我是同代人,上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政策在中国大地的不断拓展、深化,哈雷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对诗歌充满了痴迷和热爱,创作了大量作品。他在1983年主持成立了“闽东青年诗歌协会”,担任《三角帆》诗刊主编,是闽东诗群的开拓者之一。进入90年代,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诗歌的热潮有所减退,从事新闻工作、编辑工作的哈雷与诗歌渐行渐远。但是,一个在骨子里热爱诗歌的人是无法永远离开诗歌的。2007年,哈雷重返诗坛,再次开始了他的诗歌探索之旅。这位“归来”的诗人蓄满了生活的阅历和岁月的感悟,如同一口深井,一旦打通出口,诗意便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哈雷几乎一直处于写作的井喷状态,出版了《花蕊的光亮》《纯粹阅读》《零点过后》《寻美的履痕》《寻美山水》等多部诗文集。我早就知道哈雷,读过他的一些作品,也读过他编辑的《三角帆》。不过,毕竟由于相距较远,我们一直没有机会见面交流,甚至没有通信联系。直到2019年8月,我们一起在北京参加《诗刊》社组织的闽东诗群的研讨会,才第一次见面,而且知道他也姓蒋,和我是本家。哈雷离开诗歌写作的十多年时间,其实他从未停止诗意的探索。“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这么多年,哈雷就如海德格尔所言,一直诗意地活着。回归诗坛之后,他把一切过往和经历都以诗意的形式呈现出来,这部诗集收录的就是他近期创作的诗歌作品。哈雷诗歌的基本特点就是生活底蕴深厚,发自肺腑,既不是简单的写实,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浪漫,朴实中带着优雅,端庄中不失灵气,平淡中见出精彩,寻常中饱含智慧,沉稳内敛,自成一格。这是一首朴素但却深刻的诗,哈雷用这首诗作了诗集的名字,肯定有他的用意。可以说,这首诗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诗集的主旨,体现了诗人的生活哲学和人生观念。在这个浮躁喧嚣、追名逐利的时代,看遍繁华、历经沧桑之后,哈雷真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活法:身处尘世,坚守本心,给人生做减法,任外界物欲横流,自己心甘情愿选择短斤少两地活着。记得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一个人,只要满足了基本生活所需,不再汲汲于声名,不再汲汲于富贵,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看清世界的真相之后,哈雷就这样从容洒脱地活着,享受简单、清澈的生命。“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哈雷就像爱默生说的那样,面对现实与生活,通过诗歌抒写真实的思想和本真的生命。
“我应该为活着这么老而向短暂的众生道歉/我应该为站在高处而向低处的人群道歉/更应该为一千多年的繁茂向历尽沧桑的祖国道歉/我更愿意成为山上的子民/而不是什么王。在鼓岭,我愿意/做一个披发如冠又不愤世嫉俗的人/愿意伴在一口冷寂的泉眼身边/听它终日清吟……”(《柳杉王》),诗人借高处的柳杉表达了他的情感取向和人生观念。自然,野生,不愤世嫉俗,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渴望与之相依相伴。他写《崖岸》:“它有我老父亲一样结实的牙齿/啃得动大鱼身上任何一块骨头/……也可以让浪峰破碎/可以掐断风声,也可以放走乌鸦/还能拖着一棵大树朝天空走去/它从来不把海放在眼里/海如此渺小,你瞧/烟蒂那么点大的落日/就能将它全部点燃”,运用象征、拟人等手法彰显了一种无所畏惧、藐视天下、勇猛坚毅的精神。哈雷对人世悲欢、聚散、名利等看得开,也看得透,他的很多作品,对人生的关注、对生活的解读,对命运的思索,对生命的感悟,都尽可能地过滤掉现实世界的喧嚣和杂质,呈现出一片澄静和慈悲,展现着他的精神哲学和人生境界。 读哈雷的诗,我们可以说诗歌就是他的生命方式。他热爱生活,热爱创作,对生活始终充满着激情和浪漫,内心始终为诗歌保留着一方净土。这本诗集以创作时间先后,分为“篇外”和“篇内”两部分。“篇外:南十字星下,诗歌是一个人的萤火虫洞”,收录了他写于福州和奥克兰两地的作品;而“篇内:一个走失的诗人回到故里”,主要是写他回到故乡的各种体验和感受,表达着对故乡、亲人的深情眷恋和感怀以及对人世万物的炽烈的爱。关于“篇外”这个辑名,我们应该首先了解一下两个概念。“南十字星”,属于南天星座之一,位于半人马座(Centaurus)与苍蝇座(Musca)之间的银河内,形如“十”字,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方均可看到。“萤火虫洞”是一处著名的景观,本名叫怀托摩萤火虫洞(Waitomo Cave),也称萤火虫洞、怀托摩洞,位于新西兰怀卡托的怀托摩溶洞地区,因其地下独特的溶洞现象而闻名。在那里,地下的石灰岩层构成了庞大的溶洞系统,由各式的钟乳石和石笋以及萤火虫来点缀装饰,景色非常优美。我猜测,时常往返于福州、奥克兰的哈雷,借用这两个意象所要暗示的,应该是他的家乡与他乡,无论身处故国家园,还是异国他乡,他的诗歌一直连接着“南十字星”和“萤火虫洞”,也照亮了他的生命,成为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性存在。对于有心人来说,昼夜交替,万物存在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哈雷的日常生活、行走、思考都是诗歌的源泉,客观世界映照于心,抨击心灵,于是他便如同打开了龙头的水流,文思泉涌。他的书写,纵横捭阖,恣意洒脱,像一个魔法师,总能很好地运用艺术的方式将瞬间的时空蝶变成闪光的诗章。正如他的《一首诗》所写:连小外孙的一句啼哭都能带来美好的诗句。他把每一天都活成一首诗,时间沙漏滴落的都是锦词妙句。在“南十字星”下,哈雷手执诗歌的灯盏,自由地穿行于现实与渺远之间。
哈雷诗歌的题材非常丰富,诸如《三坊七巷》《灯心草》《锔瓷张》《火笼》《牛羊群》《夜蝶》《光明》《普普卡湖畔》《小窝窝》《桃金娘》《近旁的木棉》《狗尾巴草》等,这些寻常所见的事物,掠过他眼前的风景,路上遇见的人,都能在他的笔下绽放诗意的花朵,流淌出别样的情怀,彰显出个体生命的独特思考。他从蝼蛄细微的声音里听出了生死轮回,“是蝼蛄得意自鸣的声音/在温润的草丛里/它轮回嘶叫个不停——/生生,死死”(《蝼蚁》);他从抚琴者身上,聆听到爱情的铿锵誓言,“奴就要为情破一次琴戒,与你一起/作琴瑟以为乐,让灵魂发出/玉罄之声”(《抚琴者说》);从教堂背面的橡树上看到了苔迹,也看到了树下老妇人的孤独和凄凉,“每次路过这里,我再没见到帐篷里的女人/她的'家’被拉上了一道橙黄色的警戒线/帐篷黏在线上,像一块苔迹,从教堂上掉落”(《苔迹》;他的域外行走,看见《南太平洋海》浩渺无边,“在消化世界的烟尘、痛楚,重金属的思”,“喂养大陆和人类”;一杯《霞多丽葡萄酒》,他喝出了“巫语”和“孤独之思”;看到了《酋长》“把权杖交还给大地/把绿玉石项链交还给祖先/把灵魂散落在自然”,浑身浸满孤独和雄性之美;《金色的河道》如同一位眼含秋波的姐姐,她有半羞半喜的笑脸和沉静的心;《麦卢卡蜂蜜》“在月光面前卸下妆来/浅饮一口,唇有点凉,月被月光吻了个遍”,带给人美好和甜蜜……这些诗歌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碰撞交融发出的灵魂之光,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语言精美,富有表现力,可以使我们在慢慢的品读中获得独特的艺术感受与启迪。闽东靠山而面海,是一块天然的诗意之地,孕育和滋养了不少优秀的作家和诗人。哈雷的这部诗集,也抒写了这块土地的山水和诗意,特别是“篇外”,更多地抒写了一个“走失”的诗人,回到故里之后深情地体验家乡的美好。回到故里,漫天杨梅雨淅淅沥沥,一阵茶香带他来到“草木人堂”,但他发现“一口就过敏”,原因是“离开太久而水土不服”,于是他接着畅饮,以解相思之苦。口中的茶、眼前的人、心中的梦,交织在一起,诗人对故乡的眷恋都在这杯茶里得到了尽情的抒写。这哪里是饮茶,分明是品尝浓浓的乡思乡愁!这杯茶里有着太多的人生感悟和生命喟叹,而“小得盈满,即是圆满”,更将饮茶之事,提升到更高层面的生命意识和人生观念。夜色降临,他静坐,倾听《陶罐里的蛙鸣》,感受夏夜的清凉和寂静,青蛙如同我“埋伏在幽暗的诗里,那样的缓慢/我们相互寻找,彼此聆听”。二者角色交织互换,让诗意在蛙鸣里无限蔓延。在他眼中,鼓岭的桃花冷艳,高傲,兀自开放,“直到被岚筑的主人酿成了春醪/变暖,才有了世间的温情和薄暮/让一座岭,从春醉到了冬”。诗意的联想,由外及里,由物及人,自然、深刻、流畅,新鲜而独到。
生活的散乱与驳杂,生命的疼痛和美好,爱情的坚贞与凄凉,亲情的珍贵和温暖,远方与故土,梦想与现实,在哈雷的诗里冲撞,交融,渗透。他的诗歌关注生活经历、生命体验、人生态度和内在情感,既有茶香氤氲的茶舍,酿造美酒的酒庄;也有头戴安全帽的外来工人,穿街过巷、专揽些瓷器活的锔瓷者;有开在岭上的桐花,也有漫山遍野的狗尾巴草……他的作品,就是一个缤纷、美好、宁静的心灵家园。《哈雷论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14年对我来说是个宿命,诗歌的宿命,每14年轮回一次。这一年多来止不住内心的狂热,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进入自己心灵的花园。徜徉其间有如游子返回故土,亲切、感动,许多景致似曾相识;和过去不同的是,我开始叙事,开始用名词和动词写作。一方面想让诗歌变得含混,在意义的层面上游移不定,而另一方面又被那些难以捉摸和不断自我构造的东西所诱惑;一方面对清晰、柔美、简洁、有力的语句充满了渴望,另一方面更加迷恋那种跳跃的、通透的语言,并能为此获得欣喜若狂。移花接木,暗度陈仓,余味曲包,缠绵蕴藉……就像布满朝花的朝圣路上诵经的声音,远远近近回荡着,是一种燃烧着的飞翔。让我感觉生命重回诗歌路径的本真和快乐,也是当下自己最想要的一种姿态,一种格调,一种意志和跋涉。”在我看来,这些年来,哈雷就在这样的探索和实践中,一步步走向诗歌内部,诗歌的光芒照彻了他整个的世界。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哈雷的诗,既有八十年代北岛、顾城、舒婷等朦胧诗人的色彩,但又不仅仅停留在对那个时代的调整、完善上,更有一种跨越和深入,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融合了生命经验和理性经验,充满哲理和思辨色彩,是生命和生活体验的产物。而写作过程中,哈雷保留了一些传统的表达方法,又不断突破与创新。他不跟风,不从众,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独立的写作姿态,在当下各种流派各种风格混杂的诗歌语境下,哈雷的诗歌,注重诗的质地和温度,无论是情感还是艺术,他的诗歌都显得唯美隽永,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的融合与升华。或许可以这样说,哈雷是一个感受者,也是一个思想者。他在远离,也在回归。他遵循诗歌的基本规则,从意象的营造到诗意的呈现,从情感的表达到思想的挖掘,都是特别用心的。他的作品,一方面具有清新、柔美、简洁的风格,另一方面又有着跳跃、深邃和不可捉摸的含蓄蕴藉。在我看来,哈雷就是通过诗歌这种方式,完成了对生活的弥补,实现了对生命的抚慰。他通过疯狂实现了宁静,用斑驳完成了纯粹,把繁芜化成了简单。“南十字星”下,这位曾经走失的诗人穿越诗歌的“萤火虫洞”,在故乡与他乡、此地与彼地之间穿梭,这或许已经成为他的宿命。对二者,他都不会舍弃,也没有必要舍弃,因为这种方式生成了他的诗,使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在这种氛围中,哈雷像一棵诗歌之树,在岁月的风雨中活得更加超脱挺拔,每一根枝丫都摇曳着灿烂的诗意,每一片叶子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2019年10月25日初稿
2019年11月20日修改于重庆之北
哈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文联委员、编审,中文书刊网总编辑。曾创办《东南快报》,《海峡诗人》杂志,出版了《花蕊的光亮》、《纯粹阅读》、《纯粹心境》《零点过后》、《寻美人生》等十多部文集。现居福州、奥克兰两地。哈雷诗集
《我就这么短斤少两地活着》
篇外:南十字星下,诗歌是一个人的萤火虫洞
苔 迹
教堂背面有一片橡树,它是另一种教堂
枝干上的苔藓像是经文
在无声地诵读,人世间的荒凉
我看见有一株已经哀朽的橡树
枝叶脱落,枝干上布满更夸张的绿斑
仿佛要证明它枯死后的繁衍
树下草地上一个老妇人支起一顶小帐篷
边上停着一辆旧车。小车里杂乱堆满她所有家当
帐篷就是她的卧房
一晃几个月过去,橡树叶开始变黄
苔藓在枝干上更显得耀眼
像是帐篷的迷彩,掩饰人世间幽暗的一隅
我还看到那株枯干的橡树:孤单而倔强
车子还在,车身被枯叶掩埋
帐篷里的女人,缩着身体裹紧衣裳
教堂里传出的颂诗黏在苔树上
这一刻,生命多么虔诚,世界如此安祥
人们像草木一样在秩序里荡漾
这次路过这里,我再没见到帐篷里的女人
她的“家”被拉上了一道橙黄色的警戒线
帐篷黏在线上,像一块苔迹,从教堂上掉落
抚琴者说
奴是个抚琴女子
心里也藏着一个深远的朝代
于巫山之阳,精魂依草
将瑶姬化作国乐
奴的眼里那些君臣人事物,任他是
文王武王又咋滴
不就是随奴勾、剔、抹、挑、托、擘、打、摘
可吟、可猱、可绰、可注,可一曲终了
也可绕梁三日
奴打小就敢以减字谱动了仓颉造字的奶酪
奴端座瑶台,三百六十五天日日笙歌
上达六合,下接四时
奴虽为艺伎,却游戏于龙池、凤沼之间
敢斫桐木招来凤体
奴熟谙十三徽,点穴帝王身
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
奴的一器具三籁,可状人情之思
亦达天地宇宙之理。常怀九德
一指空灵,一指清远
奴玩了这一辈子深沉
终沾染古腐之气
今就想弹出活力生香的情欲之音
以你躯体为琴身,筋骨为丝弦,血肉为承露
奴今夜就让你从礼乐中来
返天性里去——
先《流水》,再到《梅花三弄》、《阳关三叠》
渐入《广陵散》、《潇湘水云》之佳境
让你《欸乃》、《酒狂》,直到《平沙落雁》余音渺渺
奴就要为情破一次琴戒,与你一起
作琴瑟以为乐,让灵魂发出
玉罄之声
我就这么短斤少两地活着
去掉一些油腻
去掉前缀词语
去掉一些心和肺
去掉一种舍我其谁的幻觉
去掉所有大于一的事物
去做一个无所追逐之人
去做无我也不忘我之人
去做一个没有名头之人
去做减法的人
去做一个素人
地球一天天在膨胀
我就这么短斤少两地活着
(作于2019年4月3日)
酒庄
秋景下
树叶在哭喊
为一排排的树
失去葡萄
哭喊,枯红的树叶
抽搐在风中
植物的虚无
在人类收成之后
一点点减少
秋天,也打了点折
并未将道路铺开
留给黄叶
去葡萄酒庄的路上
一路向西
太阳悲壮地举起手
它把窖藏多年的一瓶
好酒
倒入云层
云朵醉秋
酡红色的美
如橡木桶上的酒色
裸露出葡萄
压抑已久的情潮
酒庄,是她的产房
古铜色
从前,我就是个白面书生
一穷二白
靠一张白纸起家
做事明明白白
却也会平白无故
遭来一些不白之冤
后来,在俗世中随流
说话,做事
我都要摁住自己的良心
看着别人的眼色
只有在深夜
我会脸红,心跳加速
活在这人的丛林中
我也会摆出一副黑脸
你不能做白豆腐
也不是红柿子
你成不了包青天
至少也要做个李逵
现在,我从白红黑中蜕变
既不单纯,也不迎合
更不会轻易去冒犯
虚室生白,知白守黑
一点点脱出了红尘
让古铜色的心,照亮肋骨
火笼
从寒冷的冬天跑到街上的孩子
一个个小手都捂着火笼
1967年,周宁,闽东最高的山城
一堵墙刷着“掀起农业学大寨的热潮”的标语
一排豆芽般的小孩贴着墙站着
小脸被风刮得通红,火笼是他们可移动的取暖器
火笼也是竹编、陶缽和炭火手工的综合体
是贫困和寒冷的童年冬天的暖伴
火缽中草木灰和燃烧的炭火
烤熟了地瓜,焐爆了田埂豆,烘香了童年的梦
耳顺爸是篾匠,耳顺的火笼总是让我们羡慕
笼身编上“花开富贵”,或一朵花,闪了我们的小眼
又一年冬天,这豆芽般贴着墙上站的小伙伴中
少了耳顺,听说篾匠爸爸编了些“封、资、修”的东西挨了斗
我再也没看见那编着油光发亮“花开富贵”的火笼
至于小玩伴耳顺,我也慢慢将他淡忘……
几十年后,我回到山城参加竹编艺术展
在展厅不显眼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只火笼——
层层环绕密密匝匝的细篾条编织的精美火笼
火缽里插着一枝牡丹。工艺师:耳顺
一缕阳光正好移了过来,像一双童年的小手
捂在火笼上,也捂在我的心口上
锔瓷者说
一把紫砂壶,磕破了壶盖,
泥料好,气氛也好,扔了可惜。
碍眼的裂纹,把残缺的身影和疑问投给了我
等待救赎。
枯瘦的蒿草摇动的窗外,一只蟋蟀
不识时务跳了进来,明亮地趴在壶盖上,
它带来爱的乞怜,为世间美的残缺
气怜!磕破的伤口
也许会认出你的吻痕,吻痕里的久远记忆,
记忆里一段破碎的情感。
現在让我点上一炷香,香炉里有人间烟火
烟火里住着前辈的匠人太上老君——
也许是我前世的亲人。
器物有自己的生命,因残缺被丢弃
一个生命体就变成冰冷的瓦砾。
锔,和之道
我要让你变成另一种姿态站立起来,
抚去伤痕,锔合起情感的记忆
并让你说话:
万物皆有裂痕,光明借此而来
——现代诗歌文化艺术
《现代诗歌文化艺术》编辑部成员
总编:杨 振
主编:咏 樱
顾问:陈广德 曹忠胜
责任编辑: 美美 花落千江水 静墨 枫丹白露
投稿邮箱:2123412316@qq.com
——现代诗歌文化艺术编辑部
关于稿费的暂行办法
第一:凡本刊发表的文章阅读量满1000,评论10条即有15元稿费,阅读量满2000,评论20条即有30元稿费,领取方式,直接截图发总编即可领取。以上以初发时间6天内为准
第二:赞赏金额满20元,即5/5分,一周后,直接截图发总编即可领取,(稿件多,平时工作繁忙,不能一一核对,请谅解)
第三:请加总编微信hj526803516以方便联系
本期编辑:咏樱
本活动合作平台:文化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