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之行(三)——五台山
2021年5月18日,我们和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名团友从山西太原出发,2个多小时到达第一站——五台县茹村镇尊胜寺。尊胜寺始建于隋代,至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地处五台山古代朝山必经之地,故称五峰咽喉。唐代艺凤元年,印度佛陀玻璃尊者朝台(朝拜五台山统称朝台)至此亲见文殊菩萨,受菩萨之托,返西域奉请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梵本,译成汉语,奉旨敕建寺院于此。下了车看见一卒下层砖券洞上层木构建筑的楼洞,楼洞门楣上刻有“五峰咽喉”四字,洞下是上五台山的岭凹通道。
旁边是化缘堂,导游让要布施的游客在这里购买贡品。
穿过五峰咽喉,前行几步就来到了尊胜寺的大门口。尊胜寺占地32300平方米,为五台山面积第二大的佛教丛林。共有350间殿堂,玉佛5尊、樟木大佛5尊、彩塑佛像三百九十余尊。尊胜意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而被全世界尊为“尊胜法门”的祖厅。寺内建有铭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宋代经幡,已有近前年的历史。在这里导游介绍说这种雕塑是印度风格,并示范如何上香,如何拜佛等事宜。
尊胜寺现存寺庙建筑,规模较大,以中轴线排列,一连七进殿宇,分别是天王殿、大雄宝殿、三佛殿、藏经殿、二十四诸天殿、五方文殊塔,最后是万藏塔。左右其他建筑对称。寺宇建筑上的砖雕精细,工艺较高,堪称民国年间寺宇建筑的代表。山门正中券门一道,券额浮雕各式图案。门上横匾“尊胜寺”,为1924年题。
钟楼、鼓楼,十字屋脊,位于山门天王殿两侧。
这座大殿左右两侧各有一棵古树,左旱柳,右唐古槐,都有上千年的历史。
大雄宝殿台基高耸,建造富丽。中间供奉释迦牟尼,殿内墙壁绘制释迦牟尼的生平。
三佛殿中间供奉释迦牟尼,左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右供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
穿过殿堂,出现一座漂亮的民国九层青砖古塔,名为“万藏塔”。共13级,高约30米,是五台山唯一的十二角九层密檐式砖塔。塔下走廊中全是形态各异的泥塑。
不同角度观尊胜寺,各个建筑都有重檐攒尖顶,华丽玲珑。
远观万藏塔
三圣楼,位于中轴线西侧,面阔五间,二层带檐,柱间飞罩,雕龙抹风。
尊胜寺是一座佛教寺院,主要供奉文殊菩萨,在一处大殿供奉着五台山的五方文殊,实现人们朝台拜佛的心愿。
朝圣楼
偏殿
与山门相对,是“三摩地”石牌坊,四门三柱,精雕细镂。
游完尊胜寺,我们乘车前往五台山中心区,在台怀镇下庄村放下行李,吃午餐。之后乘车前往五台山中心区。
五台山并非一座山,它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座山峰的顶端平坦宽阔,好像土砌的平台,分别是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合称“五台”。我们游览的是中台区。
下了车,跟随导游前行,眼前出现一片建筑群,红墙青瓦,煞是壮观。
万佛阁,又名五爷庙,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台怀镇中心,创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曾是塔院寺属庙。清代重建,改为黄庙,五龙王殿与文殊殿是其主要建筑。
文殊殿,坐东向西,居寺内东偶,系明万历四十四年创建,三间两重三檐出廊歇山顶,分上下两层,殿前檐两层皆施廊柱,设勾栏凭依,檐建繁复,上下左右勾连,坚固牢实,外观壮丽雅致,装饰性很强。由于设计巧妙,你站在下层却看不到上层,在五台山殿建中别具一格。
站在院子里可以看到著名的大白塔。佛教有一传言,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其尸骨炼就成八万四千个舍利子,古印度阿育王用黄金七宝铸成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分布于大千世界中。中国有十九座,五台山独得其一,称之为“慈寿塔”。
塔院寺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这里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
耸入云天的大白塔,是寺内的主要标志。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俗称大白塔。
寺前有木牌坊三间,玲珑雅致,未明万历年间所筑。上书“清凉胜境”。寺内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在前,藏经阁在后,舍利塔位于其中。
过了牌坊,大白塔既赫然于前。塔身拔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之下颇为壮观,人们把它作为五台山的标志。此塔通高七十五点三米,环周八十三点三米。大白塔在红墙壁、琉璃瓦殿顶的陪衬下,显得尤为壮观。
塔基座正方形,藏式,总高约60米,全部用米浆拦和石灰砌筑而成,在青山绿丛之中,高耸入云的白塔格外醒目。塔刹、露盘、宝珠皆为铜柱,塔腰及露盘四周各悬风铎,风来叮当作响,肌肤古刹风趣,塔院寺现为全国重点寺院。
塔院寺匾额《敕建护国大塔院寺》,明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名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并独立起寺。
塔顶盖铜板八块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巺、离、坤、兑等八卦地位安置。塔顶中装铜顶一枚,高约5米,覆盘二十一米多,饰有垂檐三十六块,长两米多。每块垂檐底端挂风钟三个,连同塔腰风钟在内,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个。风欢铃动,叮当作响。大白塔具考证,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因塔的形制为覆体式的尼泊尔大白塔,俗称大白塔,以前的慈寿塔置于大塔腹中。
牌坊后面有“祗恒精舍”四个大字。
从停车场走过来,有一片开阔的空地,桃花盛开,两块并列的石碑分别写有“五台山”和“佛”,我们已经到达佛教圣地了。
上书“福”字的石碑
福字的对面是“寿”字。
又是一组并列的石碑
远观塔院寺建筑群,大白塔高高矗立。
第二站菩萨顶,导游介绍说五台山中的寺院均是青砖灰瓦,唯独菩萨顶金瓦覆顶,因为菩萨顶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行宫,寺中还供奉着极具传奇色彩的带箭文殊菩萨和五台山唯一的真容文殊像,是实实在在的皇家寺院。
菩萨顶后门
进入这道大门,就是一块“福”字的照壁。
向左有一个大门,我们没有入内。
沿着小路向前走,对面看到的就是“台外”地区。
红墙黄瓦,彰显皇家气派,红墙上的雕刻,金碧辉煌。
跟着导游进入这道门,就是菩萨顶了。
第三重大殿——大文殊殿。据说殿内供奉的文殊像为当年匠人塑像时,七塑七裂,后文殊菩萨显现真容,匠人依此而造。故菩萨顶的文殊殿又被称为真容文殊殿,亲见殿中文殊像犹如亲见文殊菩萨真容,倍感加持,十分灵瑞。文殊殿单檐庑殿顶,殿顶覆盖琉璃黄瓦,历经寒暑数百年,色泽依然如新。有人还称文殊殿为“滴水殿”。殿檐台下的石阶,有一处高起,状似蜂窝,这是由殿檐年久滴水而形成的矿物水垢。当天空晴朗时,该殿仍像古代计时的“滴漏”一样,隔一定时间滴一滴水。
文殊殿前有一座石牌坊,上书“五台圣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
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共存的佛教道场,汉、蒙、藏等民族在此和谐共处。青庙亦称和尚庙,僧侣大都为汉族,一般穿青灰色僧衣,称青衣僧,五台山大部分寺院属于青庙,青庙又有十万庙和子孙庙之分。黄庙亦称喇嘛庙,属于藏传佛教。五台山藏传佛教均属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信教喇嘛均穿黄衣或棕红衣,戴黄帽,称黄衣僧。五台山现有黄庙8处,菩萨顶是五台山最大的黄庙。
第二重大殿是大雄宝殿。菩萨顶大雄宝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弥勒佛,四周有石雕的回廊环护,前面则与卷棚重檐式的献殿连为一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大雄宝殿的左侧是菩萨顶著名的带箭文殊殿。据《清凉山志》记载,唐武宗会昌灭法时,雁门太守李靖对佛法持有邪见。一天,李靖在五台山巡游时,看到一个和尚和女人在水池里共浴。他认为这有伤风化,于是张弓射之,和尚中箭后仓皇逃走。李靖顺着血迹一直追,来到菩萨顶前院的西配殿,和尚就不见了。李靖进殿一看,发现那支箭插在文殊菩萨的右肩上。这时,李靖才意识到,他用自己的分别心来面对所见所闻的事情去掉不一定是事实的真相。于是,他改变了曾经对佛法的邪见,开始发露忏悔,昄依了佛门,护持佛法。文殊菩萨为保护佛法而被大将李靖射中,这便是非常出名的“带箭文殊”之典故。
第一重殿便是天王殿,天王殿相当于我们单位里的保卫科。
这是一坐富有皇家特色的、由和玺彩绘绘制而成的木牌楼。它由四柱、三门、七楼顶构成。在牌楼建造规格中最高的是五柱、四门、九楼顶,象征着九五至尊,而菩萨顶的木牌楼地位仅次于它。牌楼上刻有康熙皇帝亲笔所书的“灵峰圣景”四个銮金大字,闪烁有光。
为什么“峰”字下面少一横?据说这是因为当年康熙皇帝来五台山寻父未果,心有一丝遗憾而留下的。另一种说法是康熙认为就算用灵峰二字,也表达不出眼前的胜境,所以就故意少写一横。
向下有108个台阶,因时间关系我没有下台阶。从这里又见大白塔,从台阶上来应该是菩萨顶的正门。
菩萨顶在五台山灵鹫峰上,又名真容院,是一座喇嘛庙。“真容院”这个称谓还有一段神话故事:相传寺建成时,有一名叫安生的塑工不招而来,请求建寺的高僧讲述文殊菩萨的真容,高僧说:“佛法无边,大圣德像我又怎么说得清呢?”于是他们共同祈求菩萨显身,七天后,忽于云际显现金像,逐图模塑成佛像,因此而称真容院。
第三站广化寺,占地9300平方米,清代道光年间一名叫纳不海的喇嘛复建的。这个坐北向南由低而高,呈四方形的黄庙,建筑得宏阔而大气,庄重而深幽,呈现着清代豪华精巧的建筑特色和黄教寺庙的风格,是一座典型的汉地“喇嘛寺院”。中轴线上布列着山门、天王殿、文殊殿和文殊阁楼。
进入大门,有很多灯火辉煌的图片,这些是广化寺的夜景,广化寺是五台山唯一一座全天24小时开放的寺庙。
这个高有三米的石塔经幡,通身有青石雕就,下面的束腰迷须座上,卷有龙、狮、虎、鹿等神兽,韵味野拙高古。导游说只有皇室到过的寺院才有这样的经幡。
踏阶之上便是三开间单檐歇山顶的天王殿,殿中的四大金刚横眉怒目。
文殊殿,中供文殊,侧为普贤、观音,合称“三大士”。三塑像造的精致细腻,面目清丽优美。
大雄宝殿单檐四阿顶式,顶脊尖尖突起,有着汉藏佛教寺庙建筑交融的鲜明特征。通体看去,古朴典雅,落落大方,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
文殊阁楼也叫藏经楼
人生就是一个态度,一个好态度,就是生活的好出路。来到五台山,走进千年古寺广化寺,我们胸怀、格局变大,视野变宽,心中少了琐碎烦恼,纠纠葛葛。用一个大视野活好生活的琐琐碎碎,忧愁烦恼,大而化之,化而广之。从今往后,我将胸怀宽广,温和做人,宽恕处事。
第四站殊像寺,殊像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寺院,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
殊像寺是皇帝和太后经常临幸之所,建筑布局高低错落,内部摆设考究,环境优雅,园林气息浓厚,犹其叠石更为驰名。
穿过天王殿进入寺院,台基之上为文殊殿,前有月台。建于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筑,是五台山中心区较为久远的古建。
殊像寺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阁,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师雕塑,高近10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大的一尊文殊雕像。
殊像寺的山门,上面的匾额“瑞祥天然”是康熙皇帝所赐。
走进五台山,品一品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心静下来了,人生那些想不开的,看不破的,不过就是心头没有了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