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蹶之脉趣案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原文】 济北王病,召臣意诊其脉,曰:“风蹶胸满。”即为药酒,尽三石,病已。得之汗出伏地。所以知济北王病者,臣意切其脉时,风气也,心脉浊。病法“过入其阳,阳气尽而阴气入”。阴气入张,则寒气上而热气下,故胸满。汗出伏地者,切其脉,气阴。阴气者,病必入中,出及瀺水也。

【注解】①石:汉代度量单位,一石重一百二十斤。一说“石”当为“日”字。②入张:入侵扩张,意指阴气内盛。③出及瀺水:病邪随着淋漓汗液流出。

【白话文】 济北王病了,召淳于意去诊脉,淳于意说:“这是'风厥’使胸中胀满。”就为他调制药酒,他喝了三石,病就好了。他的病是因出汗时伏卧地上而得。淳于意所以知道济北王的病因,是因为切脉时,脉象显示有风邪,心脉重浊。病理说:“病邪入侵体表,体表的阳气耗尽,阴气就会侵入。”阴气入侵嚣张,使寒气上逆而热气下流,就使人胸中胀满。出汗时伏卧在地的人,切他的脉时,他的脉气阴寒。脉气阴寒,病邪必然侵入内里,服用药酒后邪气就随着汗液流出来了。(郁东海等)

(0)

相关推荐

  • 扁鹊仓公列传(五)

    读更多美文,敬请关注黄河歌者:微信公众号huanghegezhe,<简书>搜索"黄河歌者".每天为您推送有特色的文章.研读<史记>,品味"史家之绝 ...

  • 淳于意

    <伤寒论>中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药方,为什么叫承气汤呢?自古说法不一,但都不对.其实很简单,承气汤是治大便难之病,若不大便,则胃肠气绝,若得大便,则胃肠受气,故名承气汤.承是 ...

  • 赤溲之脉趣案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原文] 齐王太后病,召臣意入诊脉,曰:"风瘅客脬①,难于大小溲,溺赤."臣意饮以火齐汤,一饮即前后溲,再饮病已,溺如 ...

  • 肺消之脉趣案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原文] 齐章武里曹山跗病,臣意诊其脉,曰:"肺消瘅也,加以寒热."即告其人曰:"死,不治.适其共养,此不当 ...

  • 风痰致昏趣案

    [出处] [清]王堉<醉花窗医案>. [原文] 里中段某之妻,年廿余,忽患昏乱,浑身颤汗,口蹇①不能言,腹中满闷,颠倒欲绝.其家以为祟,招女巫驱之.女巫多索粟帛,用香褚祈禳之,病不减.三日 ...

  • 积瘕之脉趣案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原文] 齐中尉潘满如病少腹痛,臣意诊其脉,曰:"遗积瘕①也."臣意即谓齐太仆臣饶.内史臣繇曰:"中尉不复自 ...

  • 蹶上为重趣案

    [出处] [东汉]华佗<华佗神方>. [原文] 菑川王病,得之沐发未干而卧,蹶①上为重,头痛身热,使人烦懑.臣意即以寒水拊②其头,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痛渐已.寒水有反激力,足以使热从上 ...

  • 迥风之证趣案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原文] 阳虚侯相赵章病,召臣意.众医皆以为寒中,臣意诊其脉曰:"迥风."迥风者,饮食下嗌而辄出不留.法曰" ...

  • 关脉预后趣案

    [出处] [清]王堉<醉花窗医案>. [原文] 商州牧①赵笏山同乡,崞县人.以进士宰②秦中,所至有政声,丙辰夏,以天旱祈雨,夜作早兴,又商地皆山,每祷出入崎岖甚苦.秋末忽病,商僻地少医,遣 ...

  • 惊风辨伪趣案

    [出处] [清]俞昌<寓意草>. [原文] 袁仲卿乃郎,入水捉蜞为戏,偶仆水中,家人救出,少顷大热呻吟.诸小儿医以镇惊清热合成丸散与服二日,遂至昏迷不醒,胸高三寸,颈软头往侧倒,气已垂绝, ...

  • 脉证相参趣案

    [出处] [明]吴又可<温疫论>. [原文] 张昆源正,年六旬,得滞下.后重窘急①,日三四十度,脉常歇止,诸医以为雀啄脉,必死之候,咸不用药.延予诊视,其脉参伍不调,或二动一止,或三动一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