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茅厕里思考人生
(朗读者:自洽)
今天来说说乡下的卫生间吧。哦不,是茅厕。希望你不是洁癖人群,也不是正在就餐。
与城市相比,乡下的不方便之处,主要有二,一个是用水,另一个就是如厕。第一个来看,自从各家有了水井,近些年后也通了自来水,省力又畅快的用水已不算什么难事了。剩下的也就只有如厕这件千古不变的大事了。
至今,乡下的很多村里人在如厕这件事上,都还沿用数千年前的老传统——茅厕。没错,人们在《新白娘子传奇》中看到的乡野茅厕,到了21世纪已近二十年的今天还在农村充当重要的生活场所,而且装备设施一点都没提升。
在村里,很多人家都是“独卫”,家族不管人多人少,大家都在一个地方解决三急。因为茅厕本是污秽的地方,也没有洗手抹脸、整理妆容的设施,因此不会像城里人一样直呼“卫生间”,所以也就比较简陋。毕竟,把一个不雅的地方整那么讲究也算不上门面好。
以前很多人家都把茅厕建在自家后院,一则如厕方便,二则私密性好,不受过路的陌生人忍不住冲进去的骚扰。乡下的茅厕通常都没有门,有些甚至没有顶棚。人们去那里不会拿本书学习,也不会抱着手机刷半天朋友圈。解决完问题就赶紧起身回屋。
但即便如此,人多的家里还是会有经常撞上的不便,最尴尬的是不同性别的人相撞,比如女儿和老父。而像媳妇和小叔、姑爷和岳母这样的相撞,就更尴尬了。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撞上了,这份尴尬该如何化解呢?
于是人们在如厕的时候就十分谨慎和敏感,一方面尽量加快自己的速度,再一方面就是竖起耳朵仔细听外面的声响,一旦听到有人或大踏步、或急匆匆、或轻咳两声地走来,自己就要赶紧示意一下。这种示意通常也是轻咳两声,让来着止步,免得双方撞上脸红;也会有性直者直接喊一声:“有人在里面,你再等等。”对于这样的回应,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千百年来也相安无事。
后来,一些讲究点的人家觉得茅厕不比其他家畜,夏天闷热时飘出的气味要比羊圈、鸡圈更加刺鼻,即便人在前院也时常能闻到,令人作呕,所以就把茅厕搬到了院外稍远一点的地方。如此,住家的舒适度就提高了一个档次。
我爸就是这样的讲究人。我很小的时候他就把厕所搬到了院外百米开外,还很高级的分了男厕和女厕。要知道,我家就只有四个人而已。尤其豪华的是,我家的厕所设了通风口,上面还有顶棚,在里面看一本《故事会》,或者慢条斯理的思考一会儿人生,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我爸认为,如厕就要放松一点,私密一点,这是构成幸福生活的一部分。
有了这个“精装修”的茅厕,我小时候上厕所再也没有那么提心吊胆了,刮风下雨也不怕了,确实觉得生活品质提高了不少。在很多个夏夜里,我都在这里看星星、看月亮,听风、听雨,看田鼠像飞虎队一样在墙上来回穿梭,还和弟弟隔墙聊天……
但茅厕毕竟还是茅厕,跟抽水马桶不是一个档次。夏天有苍蝇乱飞,扰乱人的思绪、侵犯人的身体;冬天更忧愁,寒风中去屋外百米开外的地方蹲半个小时?十分钟都坚持不下来,我通常都是憋到实在不行的时候才飞奔过去,快速解决问题快速返回。
晚上也有问题,睡的迷迷糊糊,要拿着手电筒出去解手,一来回的感觉就跟出了趟远门一样,实在也是难受。并且,我胆小的表弟在我家住学的那几年,每天晚上去厕所还必须得要拉着我弟弟,不然不敢一个人走那么远。
此外,还有一点点不够完美的是,因为我家这间引领时尚的茅厕,一些在自己家里受到如厕制约的人,以及路过的人突然有了三急,就会优先选择我家这间,导致我们自己人用起来发现被他人“占了坑”。
可见,所谓的“肥水不流外人田”,也是不能成立的。每次碰到这种情况,我都在心里不断的默念:我家也不稀罕你那点肥……但我爸比较宽容大度,碰到了还回家感叹:看看,咱们家厕所分了男女,不但方便了咱们,还解决了村里其他人家的难题。
更有意思的是,每年春节贴对联时,我爸都不忘也给男女厕所两边各贴一个“福”字,不知是象征此处是福地,还是希望这里的肥能给来年带来丰收。
有时规格提高一点,他还会贴一个“勤劳致富”、“抬头见喜”之类的横幅,我就更加不能想象其中的深意了。
我是村头小芳
只说我们村里的事
也可能是胡言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