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药苑 | 炎炎夏日话桑叶,祛暑解表有奇功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间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诗经·魏风·十亩之间》
夕阳斜晖,透过碧绿的桑叶照进片片桑园。这就是《魏风·十亩之间》展现的一幅桑园晚归图,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桑叶之色,给人以清爽之意;桑叶之功,予人以清热之效。接下来就让小郎中带领大家学习一下中药界的桑叶吧~
桑叶性寒,味苦、甘,归肺、肝经。
相传,在浙江严州的一个寺庙中有一位患病的僧人,每晚入睡后,就大汗淋漓,甚至衣服、床单都被汗水浸湿了,二十年都不曾病愈。又一年秋天,寺庙里来了一位新监寺,他告诉患病的僧人,若他去采摘秋天带着霜露的桑叶,烘焙干后研成粉末,伴米汤服用,便可以治疗夜晚出汗的病症。僧人照做,三天后病就痊愈了。
《本草纲目》云:“经霜桑叶,除寒热盗汗,末服。”没错,这便是上文传说中所提到的桑叶的神奇功效之一——养阴敛汗。除此之外,它还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功效,下面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吧。
桑叶作为一味较为典型的发散风热药,既有解表的作用,又有清热的功效。但因其味苦、甘,在辛散的同时又有苦降之性,因此发散作用较弱。在临床上桑叶常与菊花、薄荷、桔梗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药配伍,治疗由温热犯肺引起的发热、咽痒、咳嗽等症。
桑叶甘寒之性可凉润肺燥,苦寒之性可清泄肺热。因此,桑叶常用于治疗咳嗽、痰少色黄而黏稠,或干咳少痰、咽痒等症状的肺热或燥热。对于上述症状在临床上的治疗,较轻者常用杏仁、沙参、贝母等止咳化痰养阴药与桑叶配伍发挥作用;较重者则用生石膏、麦冬、阿胶等清肺养阴药与其配伍进行治疗。
桑叶性苦寒,入肝经,有清肝平肝明目之功,常与其他药物配伍发挥作用。例如,将菊花、石决明、白芍与桑叶配伍,用来治疗由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烦躁易怒等症状;将蝉蜕、菊花、夏枯草与其配伍,用来治疗由风热上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涩痛、多泪等症状;将黑芝麻、枸杞、菟丝子与桑叶配伍,用来治疗由肝阴不足所致的目黯昏花等症状。
桑叶苦寒降火、气味清香,既有疏风之力,又有燥湿、胜湿之性,为止汗良药,可用于湿汗、热盛汗出等证的治疗。正如明代医家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所提到的:“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
桑叶菊花饮
功效:疏风清热、肃肺化痰。
配方:桑叶、菊花各15g。
做法:将桑叶、菊花洗净后用开水冲泡,加适量白糖饮用。
桑叶枸杞茶
功效:清肝泻火、养肝明目。
配方:鲜枸杞苗30g、鲜车前草30g、鲜桑叶 60g。
做法:适量加水煎汤服。
桑菊银花茶
功效:祛风、清肝明目。
配方:桑叶6g,菊花10g,银花6g。
做法:将桑叶、菊花、银花洗净,入杯中,开水冲烫,代茶饮,可频饮。
“夏至三庚数头伏”,中医认为,暑易伤气,人易生疾,而桑叶能发散解表以达到消暑祛疾的效果,与三伏天颇为相宜。今天的中药小课堂到此就结束了,想要了解更多的中药小知识,就让我们下期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