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和玉米通过利用杂种优势提高了产量,但杂交小麦品种并没有商业化生产。过去20年,与玉米或水稻的产量增长相比,杂交优势的利用缓慢限制了小麦产量增长的速度。2021年2月15日,Nature Communicatitons发表了西澳大利亚大学Ian Small题为The genetic basis of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and fertility restoration in wheat的研究工作,揭示了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的遗传基础。杂交小麦品种比常规品系产量高,但由于育种品系缺乏对雄性育性的有效控制,很难生产。一个有希望的系统涉及Rf1和Rf3基因,它们可以恢复携带提莫菲维型细胞质雄性不育(Triticum timopheevii-typ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T-CMS)的小麦植株的育性。本研究,通过遗传作图和比较序列分析,确定了Rf1和Rf3候选基因,它们可以在携带T-CMS的转基因小麦植株中恢复正常的花粉产生。发现Rf1和Rf3与线粒体orf279转录本结合并诱导切割,阻止CMS性状的表达。小麦恢复基因的鉴定是利用CMS-RF系统培育杂种小麦品种的重要一步。未来对它们作用方式的研究,将使人们对CMS和植物育性恢复的分子基础有更深入的了解。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1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