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华 | 直播答疑:如何把握流程颗粒度?
这是流程+研习社的第330篇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新来的朋友别忘了点击上面的蓝色(流程研习社)加关注,通过【书与文章】查看所有【历史好文】。
困扰问题:如何把握流程颗粒度?越细分越好吗?
金老师建议:
首先,该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根据我的实践经验,企业大部分流程一般分解到4级就够用了,部分流程域可能需要细化到5-6级。
有的流程域管理精细化度比较高,流程颗粒度可能就细一些,分级就可以多一些,有的流程域本身可能就是刚刚启动的职能或业务,管理相对还比较粗放,那么流程颗粒度可能粗放一些也无所谓,够用就行。比如,你们公司现在重视企业文化,今年刚刚设置了企业文化专岗,你说企业文化这个业务域有多少流程呢?需要细化到几级呢?可能二级已经足够了,甚至目前只是一个概括性的制度而已。
总之,要根据公司或者业务实际发展需要把握流程颗粒度即可,不要陷入专业思维,认为“一定要拆分到几级才行”。
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笑话。
有一年,我给深圳某企业做流程管理咨询项目,项目挺成功,总裁很认可。项目过程中,某名校全国知名教授到该企业任职,我去拜访他,做项目调研时,正好谈到这个问题。
这个教授很显然认为自己对流程分级很有独到见解。
教授问我:“你们现在把流程分解到几级?”
我说:“目前大部分到4级,也有部分分解到5-6级。”
教授问:“金老师,你以前做过流程项目吗?”
我只能苦笑:“这些年,做过一些流程项目。”
教授说:“我看你们不懂流程啊!”
我问:“那教授您有什么建议?”
教授说:“至少要做到10级以上才行啊,有的甚至要分解到11或12级,否则怎么落地。”
......
后来,教授离开了这家企业。
我们千万不要“唯方法论”,也不要“唯专家论”,更不要不懂装懂,本来很简单的一个事情非要搞得很专业,把专业名词掰扯来掰扯去。说白了,管理首先是一门面向实践的学问,来自实践又应用且精进于实践。
你学到的、听到的所有方法,实际上都是一些有很多前提条件的通用方法论,在具体应用时,要结合当下的适用条件和目的。不要从流程管理专业体系出发思考问题,而要从业务出发思考解决方案,正确的问题会引导你找到合适的方法。
说明:以上内容,由马亚楠整理的2021年4月30日金国华老师流程直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