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最后的“高考状元”,开创西夏学,办首家火柴厂,件件有传奇

甘肃最后一位“高考状元”,

走实业报国之路,兴办甘肃首家火柴厂

1875年7月,甘肃贡院落成后,就举行甘肃有史以来的首场乡试,安维峻考取第一名,成为解元。这是科举时代,甘肃的第一位“高考状元”。而最后一位“高考状元”则是河州邓隆,他因创办甘肃首个火柴厂而闻名遐迩。
今天,我们讲讲这位末代“高考”状元的故事。
高考状元是众多家中学生的向往,但状元只有一个,故而状元的所作所为,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看看这位甘肃最后一位“高考状元”,他是如何寻找人生的最大价值呢?
邓隆(1884年—1938年),字德舆,号玉堂,本是临夏北塬刘仲家人,后过继给临夏市邓家庄农民邓国珲。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在甘肃乡试解元。光绪二十九年会试,名列三甲,考中进士。此后,曾经在重庆、新都、南充等地任为官,或任知县,或为税官。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垮台。邓隆响应共和,参加国民党,历任甘肃省议会议员、参事会参事、甘肃自治筹备处处长、甘肃戒烟局局长、夏河县县长等职。
那么,他为何又要创业呢?事情是这样的:1910年,邓隆回家,路过兰州,遇到了兰州道彭英甲。彭是清末甘肃新政的风云人物,主持了多项新政工矿企业,其中就有黄河铁桥,其目之一是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抵制洋货的入侵。此时,兰州虽在内陆,但洋货从东北西三面进入,高价出售,大肆盘剥老百姓。而在另一方面,老百姓取火,依旧用古老而简陋的火镰、火绳和“灯曲儿”。最困难的地方,人们用连取火工具都没有,要用“灯曲儿“去借火。
这时,兼任甘肃劝业道的彭英甲已在兰州兴办了炭厂、洋胰子厂、铜厂、铁厂、织呢局、制革厂等实业,又计划兴办火柴厂。正好邓隆,也提到了筹办“洋火"厂之事,两人一拍即合。随即,向社会公布用官绅合办形式,创办兰州光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
办企业自然要投资,他们资金从那里来?彭英甲、邓隆等人和马福祥等六人发起招股事宜,计划招收400股,每股白银50两,计2万两。其中官府40股,用风林关官办铁厂作为厂址入股,邓隆、马福祥各入40股外,其余由马步芳、马鸿奎(逵)等人认购240股,总计400股并没有招够,只募集到了一万多两白银。可以说,起步就遭受小挫。
随后,股东们选邓隆、马福祥、孟智生、令维一等7人为董事,并选举邓隆为公司董事长兼经理。火柴公司算是成立了。
谁知,接下来又遇到了麻烦事?公司成立了,就要购置原料、招聘工匠。现在看来,制作火柴很简单,但在百年前,却是个巨大挑战。除了火柴棍不用外购,其他的都需要外购。制作火柴的硫磺、赤磷、氯酸钾等化工原料,购自天津、上海。至于机器,就更困难了。一些机器是购自西安协和火柴厂,是用过多年的二手机器,一部分机器则是从日本购买。可是,当陕西机器运来后,他们不才发现已经破损不堪了,非大修,不能使用,只好雇佣工匠,进行维修。这又是一番折腾,他的创业之路就是这么艰难。
好在,邓隆管理得力,企业开始生产了。1915年5月1日,光明火柴厂股份有限公司将他们生产的第一种火柴,命名为大鹿牌,图案是一只奔跑的梅花鹿,图案的右上角写着“大鹿火柴”,中央下方则是“光明火柴厂造”。“鹿”为“禄”之谐音,“禄”意味着是财。他们期望这只鹿能给甘肃人带来财富。甘肃本土生产的第一支火柴,就这样诞生了。
后来,邓隆的火柴厂又增加了“轮船"“朝阳”等牌号,年产量达到3326件,结束了甘肃不能生产“洋火”的历史。整个火柴厂有130名职工,这也是当时甘肃最大规模的企业。随后,甘肃的火柴制造逐渐兴盛起来,到1918年前后,甘肃天水、兰州、静宁等地士绅纷纷效法,创办了火柴厂。尤其是,清末翰林哈锐在天水创办的天水炳兴火柴厂,到1936年时,发展到了千名职工,可惜后来遭受国民党贪官污吏的勒索而元气大伤。
邓隆不仅创办企业,而且在学术研究,也是独树一帜。他是甘肃最早研究西夏文字的人之一,他的《西夏妙法莲花经考释补》、《西夏译华严经入法界品考释》、《书武威县西夏感通塔后》等著作在学术界影响很大。此外,他在文学、历史、地理、水利、民族宗教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1938年,国民党当局所征的壮丁,在华林山发生疫病,邓隆不顾个人安全,多方奔走呼吁,并亲自为壮丁施药抢救,不幸染病,后卒于兰州。
如今谁能想到,科举时代,甘肃的最后一位“高考状元”,也曾经创业办过火柴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