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 百日维新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农历戊戌年。这一年的6月11日,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变法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百日跌宕。

戊戌七君子: 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徐致靖。

1898年9月,慈禧囚禁光绪帝于瀛台,变法失败。

1898年9月28日, “戊戌七君子”中的6位被处死。

戊戌变法失败后,唯一留下来的变法成果是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的前身。1898年7月,孙家鼐主持在北京创立京师大学堂。图为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正门。

南洋公学为盛宣怀1896年(光绪22年)创建于上海,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图为1898年南洋公学毕业生合影。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开设西学课程的国立综合性大学,它成立于公元1898年12月,至今已120年。它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戊戌变法”的产物,也是“百日维新”失败后硕果仅存的新政措施。

▼ 京师大学堂匾额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全国的最高学府,也是当时全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从酝酿筹办到创立,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过程。最初正式向清政府提出设立京师大学堂提议的是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他于1896年6月12月向皇帝上《请推广学校折》,认为“人才之多寡,系国势之强弱也”。主张“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并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光绪皇帝曾命管理官书局大臣孙家鼐筹办。

1896年1月孙家鼐的《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提出了筹办京师大学堂的具体设想。首先提出定立宗旨,“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然后提出关于建造校舍、学问分科、聘请教习、招选学生、筹拨经费等方面建议。虽然这个筹备计划得到光绪皇帝的赞同,但守旧大臣们却以经费困难等为理由,主张“缓办”,使筹办工作被搁置下来。

1898年初,维新派加紧推动光绪皇帝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1898年2月15日,光绪帝正式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进入了创办阶段。1898年初,维新运动日益高涨,新旧势力的斗争也日趋激烈。光绪帝决定变法,他下达的第一项新政改革措施就是兴办京师大学堂,把创办京师大学堂提到启动新政之首要举措的高度,并以此推动全国教育及其他方面走向近代化的进程。1898年7月,在光绪皇帝三令五申和维新派的督促参与下,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工作终于进入制定章程、任命管学大臣和选址招生的具体实行阶段。7月3日光绪皇帝批准了总理衙门所呈,实际为梁启超起草的《京师大学堂章程》,并任命孙家鼐为第一任管学大臣。

▼ 光绪帝、康有为和梁启超合影 

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在《明定国是》谕中又特别指出:“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

▼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著明定国是变法维新谕旨

进入五月,章程依旧未能出台,康有为对此甚为焦急,在《请开学校》折中催促:“夫养人才,犹种树也。筑室可不月而就,种树非数年不阴。今变法百事可急就,而兴学养才,不可以一日致也。故臣请立学亟亟也。”

在康有为的敦促下,光绪帝于五月初八日特降谕旨:“迅速覆奏,毋再迟延……偿有仍前玩愒,并不依限覆奏,定即从严惩处不贷。”

▼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八日著即议覆开办京师大学堂谕旨

五月十四日,军机大臣会同总理衙门奏呈《遵议开办京师大学堂章程》折,并附呈由梁启超代拟的《大学堂章程》清单。

章程共分8章54节,从办学方针、课程安排、学生入学规则、学成出身、聘用教习、学堂官制,到校舍兴建、开办经费预算(预算三十五万两银,不及西方国家办学经费的十分之一),都做了比较具体的规划。章程中还特别规定,在大学堂中设立与之相辅的中学和小学,各省学堂都归大学堂统筹。

▼ 京师大学堂章程(设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五月十五日,孙家鼐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办事各员均由该大臣慎选奏派。

六月初二日,军机大臣奕劻等奏准,将地安门内马神庙地界原乾隆帝的第四女和嘉公主空间府第,暂时作为大学堂的开办之所。

六月期间,拨华俄银行中的政府存款,以息银二十万两作为大学堂的开办经费,常年经费亦定为二十万两。

七月初五日,经孙家鼐推荐,由御史李盛铎出任京师大学堂总办。

七月十二日,二十万两开办经费到账。

七月十四日,孙家鼐奏请选派大学堂办事人员赴日本考察学务。

七月二十四日,孙家鼐奏请设医学堂归大学堂兼辖,并奉旨“详拟办法”。

九月初九日,内务府将大学堂房屋修葺完善移交,孙家鼐当即派办事人员移住堂内,同时出示晓谕,有愿入堂肄业者报名考试,甄别录取。

至此,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初见端倪:置办学堂仪器、设备,购买东、西文阅读书籍,编订教学课本,聘请中、西学教习等。

正当京师大学堂积极筹办之时,政局突变:光绪帝被幽禁、戊戌六君子等维新党人被捕杀、新政被废除。

▼ 戊戌六君子(王西京《远去的足音》)

所幸新政措施下兴办的京师大学堂免于劫难,朝廷命孙家鼐继续负责筹办。经过3个月筹办,学堂按原定名额录取了500人,但因宿舍有限暂时不能全部传到。然而时不我待,在朝廷与国人的急切期待中,京师大学堂终于年底开学,报到200余人(其中大部分是中学生和小学生)。

京师大学堂旧址

《京师大学堂章程》体例仿照日本学规,共计八章,包含了办学总纲、学科设置、入学规范(名额、标准与津贴)、毕业奖励、教师聘用、管理制度、经费等方面。办学原则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大学堂的课程分为两类:普通学科,含经学、理学、中外掌故、诸子学、初级算学、初级格致学、初级地理学、文学、体操等;专门学科,含高等算学、高等格致学、高等政治学、高等地理学、农学、矿学、工程学、商学、兵学、卫生学等。章程规定各省学堂都属京师大学堂统辖。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京师大学堂被迫停办,1902年复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创始人张百熙

张百熙(1847—1907),字冶秋。长沙县沙坪乡(今属开福区)照壁屋人。同治进士。1881年任山东学政。1888年任四川乡试主考。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历陈国事,反对主和。1897年任广东学政,迁内阁学士。1900年任礼部侍郎,旋升左都御史。《辛丑和约》签订后,奏请变更科举,兴办学堂,设立报馆。嗣迁工部、礼部、吏部尚书,充管学大臣,主持京师大学堂,又创办医学堂、译学馆、实业馆,选派学生出国留学。后历任户部尚书、邮传部尚书。

荐举康有为

张百熙少时读书于长沙城南书院,习诗非常勤奋。同治十三年(1874)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其时,长沙王先谦在京师为官,张百熙与之交游甚密,学识长进更快,却也因此埋下了命运的伏笔。

中日甲午战争时,张百熙屡陈兵事,严劾李鸿章“阳为战备,阴实主和”。与侍讲学士陆宝忠互论国事,“以为欲挽艰危,非亟召亲贤不可”。拟请起用恭亲王奕䜣。又和陆宝忠等联名参劾枢臣孙毓汶力主议和及签订和约的行为。

光绪二十三年(1897),张百熙督广东学政,迁内阁学士。二十四年,屡上疏论变法,又奏荐康有为应经济特科试,奏保康有为使才。及至戊戌政变发生,有人以此奏劾,于是张百熙因“荐举康有为”获罪,被革职留任。后开复原官。光绪二十六年(1900)任满,赴西安谒见慈禧太后、光绪帝,陈述时事意见,慷慨激昂。命任礼部左侍郎,再擢左都御史。

近代教育制度的奠基人

光绪二十七年(1901)初,慈禧太后在西安下诏宣布“变法”,张百熙疏陈大计,请改官制,理财政,变科举,办学堂,设报馆。不久,迁工部尚书。又先后调任刑部、吏部尚书,兼充管学大臣,主持京师大学堂。张百熙实为京师大学堂创办人。

“兴学育才”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改革和废除科举、举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制订统一学制、建立统一的教育行政机构等内容。兼充管学大臣的张百熙对推动新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光绪二十八年(1902),张百熙以管学大臣名义“上溯古制,参考列邦”“兼取其长”,拟定了京师大学堂、考选入学、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蒙学堂等各级学堂共六个章程进呈清政府,被清政府以《钦定学堂章程》之名颁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1903年,清政府在张百熙原定章程基础上“考求增补”,拟成各级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实业学堂和仕学馆、译学馆、进士馆等各类学堂章程以及《家庭教育法》《任用教员章程》《实业学堂通则》《各学堂管理通则》《学务纲要》等文件,以《奏定学堂章程》名颁布。此乃对我国近代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癸卯学制”。

张百熙欲网罗天下名流出任京师大学堂教席。当时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总教习,他认为很不合适,于是退聘。桐城经学大师吴汝纶,德高望重,张百熙便奏请聘他为大学堂总教习,可谓殊荣重典。可吴汝纶坚辞不就,张百熙于是官服顶戴,登门拜谒,长跪不起,说:“我为全国求人师,当为全国生徒拜请,先生不出,如中国何?”吴汝纶被张百熙诚心感动,应命任职。张百熙办学,苦心孤诣,常多处乞募款项,以充经费,对学生多有奖掖,一时颇出人才。他还创立医学馆及译学馆、实业馆,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各省派官费生自此开始。

降为“三把手”

张百熙自受命后,很想有一番作为,但当时荣禄、鹿传霖等权臣,思想保守,处处掣肘。京师大学堂想杀羊作生物学试验,管学大臣专折奏闻,奉旨核准。原来,慈禧生肖属羊,言“羊”犯忌,何况杀羊。因此不得不请示。御史王某密奏说:清朝定制,各部堂官都是一满一汉,今大学堂仅一汉大臣,这是产生弊端的渊薮。清廷乃加派满人荣庆为管学大臣。按例规,凡满汉同官,必满人掌权。荣庆至,主观独断,张百熙的办学主张不能实行。后又加派孙家鼐为学务大臣(原管学大臣改称),于是,张降到了“第三把手”的地位。

后来,正当张百熙为京师大学堂擘画经营,筹设分科大学,并开始筹建校舍的时候,清廷采用袁世凯建议,正式成立学部,以荣庆为尚书。张百熙只好辞去学务,离开自己心爱的事业。

张百熙之死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张百熙六十寿庆,京师大学堂赠寿联祝贺:“长沙一星主寿;司徒五教在宽。”不久,却传来张百熙辞世的消息。京师大学堂又以挽联悼念自己的创办人:“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私淑艾者,先后属公门,咸欲铸金酬范蠡;可为痛哭,可为流涕,可为久太息,艰难值时事,不堪赋鵩吊长沙。”两联同读,于其死不无意外之感。

其时,守旧派对新学很抵触,某些顽固分子,便借教育工作中的缺点或失误,捏词上报。朝廷不察,张百熙由此受到“申斥”。按清制规定,凡大臣有错误而性质不是严重的,就予以申斥,由太监代为执行。此次执行的人,是干预国政、卖官鬻爵、深得慈禧信赖的太监总管李莲英。当年长沙王先谦任国子监祭酒,对李莲英许以重金,得任江苏学政。江浙为人材渊薮,学子中榜登科很多,馈谢师恩的因此也不少。王先谦卸任后,竟不履约,径返长沙,李莲英为此极为愤怒。此时湘籍在京任职大臣,相继凋零,在职者仅原管学大臣张百熙一人,张百熙与王先谦交谊甚厚,李莲英因而迁怒于张百熙,趁此“申斥”之机,最后连斥其滚下去。一代大臣只得从大殿滚下。张百熙声振天下,凛然可尊。今受小丑之辱,情何以堪,归家后,便吞金自尽。“四维不张”的慈禧政体,不到四年也随之而亡。

在张百熙60岁寿辰贺联中有一副流传甚广,即近代古文家、翻译家林纾所撰之联:“数湘中将相,咸由武达,我公独以文章,清标卓立朝端,宜享修龄如潞国;综天下胶庠,所有导师,一老为之领袖,贱子来自海上,居然便坐识荆州。”

把张百熙称为当时天下所有学校、导师的领袖实不为过,他为发展中国近代教育的功绩永载史册。

(0)

相关推荐

  • 创建北大——清代八大文正公之孙家鼐

    孙家鼐(1827-1909),安徽寿州(今淮南寿县)人.清咸丰九年(1859)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累迁内阁学士,历任工部侍郎,署工部,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尚书.1898年7月3日受命为京师大 ...

  • 北大历届校长

    北大历届校长

  • 京师大学堂开学日期考

    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中外瞩目,北大历史上一个长期未搞清的重要日期应该得到澄清,那就是1898年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的开学日期.在1951年把北大校庆日改为四十年代后期就有的校友返校日--5月4日以前,校庆日 ...

  • 戊戌日与辛亥日配吗,戊戌日柱与辛亥日柱是否适合

    戊戌日与辛亥日相配吗 由于辛亥日柱呈现在戊戌日柱相合婚配的日柱列表中.因而戊戌日与辛亥日相合. 戊戌日柱婚配表: 合适日柱: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寅.己巳.辛巳.癸巳 ...

  • 江南省造戊戌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珍珠龙)

    江南省造戊戌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珍珠龙)     pingpu

  • 戊戌日的好八字

    每一天基本上都有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给一个家庭之中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新的命运走向.但是他们更是需要去注意一下自己的生辰八字和五行命理,因为当他们长大成人之后,这两方面都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的, ...

  • 慈禧太后不囚禁光绪皇帝、不杀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能成功吗?

    "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结果以失败而告终.许多人将失败的结果归咎于慈禧太后的干政,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起来,诛杀"戊戌六君子" ...

  • 戊戌年运气分析方药

    运 经曰:火以温之,夫五行之火惟一,而六气分化,有暑与热之异者,以体一而用殊也.热邪为病,有自外至者,或由天时之加,或由地气之感(如骤居热带之地是也).或温室炉火(如北方卧土坑烧煤火之类)过暖,皆可病 ...

  • 戊戌年初之气备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饮 <东垣试效方>:普济消毒饮:辛凉复苦寒法 [组成]酒黄芩.酒黄连各15g.陈皮.生甘草.玄参.柴胡.桔梗各6g.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3g.僵蚕.升麻各2g. [用 ...

  • 戊戌年备用——荆防败毒散、陶氏柴葛解肌汤

    荆防败毒散 荆防败毒散 <外科理例>:荆芥.防风.人参.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桔梗.枳壳.茯苓.川芎.甘草(各一钱) <瘟疫论>:羌活.独活.前胡.柴胡.人参.茯苓.川芎.枳 ...

  • 戊戌年初之气发病及用药

    运 戊戌年初之气发病及用药 戊戌年岁运太徴,为火运太过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初之气,自丁酉年大寒日申初,至是岁春分日午初(1,20-3,21),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少角木,客气少阳火, ...

  • 戊戌年初之气疾病预测与治疗

    运                    戊戌年初之气疾病预测与治疗 李阳波先生称中医五运六气为中医皇冠上的一颗明珠!经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