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印人凭什么开宗立派?
宋代起,从事书画艺术的文人士大夫越来越多,印章在书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篆刻作品,在书画中的使用目的已不局限于征信了,还为加强书画作品的整体美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人们在鉴藏和创作书画作品时,对所用的印章非常讲究其艺术性,这促使了有见识的艺术家开始从事这一领域的创作。元代以后,随着奏刀的石章被大量使用,好此者越益见多。同时,原来在印章创作中占次要地位的闲章,逐渐成为印人创作的重要对象之一,使印章的创作进入了新阶段。在众多印人的努力下。继承传统,怒拘泥于传统,充分表现艺术个性,有建树的篆刻家接踵产生,篆刻艺术越发光辉了。由于多种因素的催化,元、明、清时期的印章艺术继秦、汉之后出现了又一高峰。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别署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为宋太祖之子赵德芳之后,官任元代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他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篆书有一定的造诣,对印学很有研究,曾谱录古印为《印史》一书。他不满当时不重视六书和不讲究书法的印风。于是,亲自设计印稿,印文用变形的玉助篆,线条粗细变化微妙而不强烈,笔势圆润流动,有回朱文之称;布局疏密有致,突出空灵,布排印文或连边或不连边,重书法意趣,不事破残,非常妍美;制作一般假手于工匠。
赵孟頫的印章一洗唐、宋以来的旧习,开辟了一种新面目,不只为后人效法,并为明清篆刻开了一条创新道路的风气。
文彭
文彭(1498-1573 ),字寿承,号三桥,曾任两京国子监博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的长子,自幼继承家学,致力于诗文、书法、绘画和篆刻的创作.他印章作品的布局,一般朴实平德,不喜造作,重视印文的结构,除了用具有增损现象的缪篆,也用圆转自如的小篆.他是明清流派印章的开山鼻祖,其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被后人视为金科玉律。
何震
何震(约1530-一州约1604),字主臣,又字长卿,号雪渔,誉源(明代属安徽徽州,今属江西)人。他曾久居南京,与文彭结为师友之交。他早期刻印受文彭影响,后来他广泛取法,卓然成家,与文彭齐名,称雄印坛。他的印作,结构简洁,印文圆润娩丽,行气收纵自如,整体结构匀落平衡,不失空灵之感。
朱简
朱简,生卒不祥,活动于明末,字修能,好崎臣,后更名闻,安徽休宁人,居黄山.朱简工诗,究心文字学,精古篆,曾花14年时间成《印品》一书,又有《印经》、《印章要论》、《印书》、《修能印谱》等著作。他布局印章,用笔方整简质、笔画草率而带动势的草篆,布排印文淳朴松灵,书意笔趣昂然于疏朗之间。白文一般紧凑而逼边,朱文一般萧疏宽淡。朱简首创以切刀法刻印,用刀痕迹明显,极富立体感。朱简的印章,不蹈时尚,于风靡一时的何震之外别开了蹊径。
汪关
汪关,生卒不祥,活动于明末,原名东阳,字叔,后得一汉铜印“汪关”,以此该名,安徽欲县人,居住娄东(今江苏太仓)。少年酷爱古文字,家中收藏铜印二百方,后因落泊,大多失散。他的刻印风格后人称为“娄东派”,著有《宝印斋印式》。汪关刻印,精研和力追汉人,因此布局尽得汉印平稳、端方、谨严、·庄重等特点,但形式和手法颇多。他将古印中的锈斑借鉴套用到朱文中去,补救布局中平板之失;又以烂铜印的破残去调节布局中的朱白关系和重心。汪关用刀与文彭、何震完全不同,善用冲刀法,刀法工整秀逸、朴茂、稳练。汪关印章,虽然以胎息古法为主,却影响了后来的很多印家。
程邃
程邃(1605-1691),字穆倩,一字朽民,号垢区,又号全野道人,江东布衣,安徽欲县人,曾居南京10年,后移居扬州。他所刻印章,后人称之为徽派。他的白文印,布局取法汉印,印文为缪篆,转折处方中带圆,圆中带方,不露圭角,疏密尽从真率中出。朱文印一般用古玺形式,宽边细文,印文用钟鼎文结构,布排离奇错落。他刻印虽也以冲刀代笔,却能参以披削之法,首先探索了多种刀法治印,使作品凝重浑厚。程邃的印风影响了皖派的邓石如。
丁敬
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砚林、龙泓山人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无心科举,隐市卖酒,爱好金石文字,精鉴别,富收藏,工诗文,善书法,画梅、兰、竹、水仙自成面目,著有《武林金石录》、《龙涨山人印谱》等书。他刻印,主要宗法秦汉,力矫世俗娇柔妩媚之失,自树一帜,为浙派开山祖。丁敬布局印章,变化多端,时出新意,印文严谨平实,整齐匀称,疏密自然,结构简约质朴,开一代风气。他的印章面目多样,刀法变化很多,为后人开了一条新路。
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初名淡,字石如,后以字行,改字顽伯,又因居皖公山下,自好完白山人,另外还有完白、古洗子、龙山樵长等别署,祖籍江西都阳,后迁居安徽怀宁。他曾不分昼夜寒暑苦学书法、篆刻八年,精四体书,时人誉为“当代第一”。其篆刻也卓然成家,自成体系,世人称为“邓派”或“皖派”。他的印章,自然多变,致力于书法意趣,后人评为“印从书出”。白文印计白当黑,计黑当白,求 “密不容针,宽可走马”的效果;朱文印重视整体的构成,注重行气,舒展笔画,以笔势来调节疏密。他第一个创造性地将各种风貌的篆书及碑额参入印中,使印章呈现淳厚酣畅的笔墨感,用刀取法程邃,而冲刀披削的手法更为纯熟丰富,用刀已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
吴熙载
吴熙载(1799--1874),字让之,亦作镶之,并以字行,别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晚年居泰州。他是书家包世臣的弟子,因此又将斋室取名为“师慎轩”。他对文字学有很深研究,精通金石考证,善书法绘画,篆书体态修长,尤为秀美。篆刻在取法邓石如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最终破藩篱而成一家,印文结体舒展,笔势飘逸,流动感极强,不事增损,朱白疏密极为自然,布排中蕴书趣笔意,潇洒之态一扫前人严实之风。他著有《吴让之印谱》、《师慎轩印谱》、《晋铜鼓斋印存》等,其篆刻艺术在晚清产生了巨大影响,启迪了吴昌硕、黄牧甫等大家。
徐三庚
徐三庚(1826-1890),字辛谷,号井垒,别署金垒道人、金垒山民、余粮生等,浙江上虞人,游寓多地,胃艺为生。善幕刻金石文字,工书法,篆书取法《天发神截碑》,自成面目,著有《金垒山民印存》、《金垒印掂》、《似渔室印谱》等。他印章,早期宗法浙派,中年着重于书体的变化,笔画婀娜多姿,人誉 “吴带当风”,印文结体舒展取势,布排突出“宽可走吗,密不容针”,增强疏密对比,用刀生辣道劲,锋颖显露,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徐三庚的印章,由于过分夸张,结果丧失了自然和质朴的情趣,历来虽有褒贬不同评价,但毕竟开创了一种有影响的风气,在印学史上仍占有一定的地位。
赵之谦
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又字为叔,别号冷君,号三铁、又号悲庵、无闷、梅等,浙江会秘(今绍兴)人。工诗文,善碑帖考证,究心六书,自出机抒,著有《二金碟堂印谱》等。他的印章,初学浙派及皖派,后印外求印,广采博纳,自成一家。刀法善取势,有笔意;印文取秦诏、汉镜、泉布、碑额等文字的结构,字体为之一新,或方整而不失“就形”之古法,或舒展笔势而在皖派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朱白疏密的构成均不同于时俗。后世的齐白石、黄牧甫等深受其影响。
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苍石、仓石、昌石,号朴巢、击庐、击道人、苦铁、大聋等,七十以后以字行,浙江安吉人。早年游学苏杭间,晚年定居上海,曾任过一个月的安吉县令。书工篆、隶、行草,石鼓文最见功力,凝练老辣,平中寓奇。画精花卉,色彩浓郁,富金石气。著有《朴巢印存》、《苍石斋篆印》、《齐云馆印谱》、《篆云轩印存》、《铁函山馆印存》等。印章布局,初学浙、皖,复宗两周和秦、汉,后来印文参以石鼓、砖瓦、碑喝、封泥等文字的特点,突出书趣笔意,总体借鉴封泥结构,以破残和连边之法调节多方面的关系。布排印文,朴茂劲健,能纵能收,虚实相生,貌似乱头粗服,其实匠心独运,尽得力于其书法根基。他的用刀基本功扎实,又会变通,将带削的刀法与冲刀法合二为一,再参以石鼓文及汉砖瓦壁之趣,形成自己独特的刀法。他用刀比其他印家又多了一道修饰工序,他追求封泥、瓦壁浑朴高古,班驳苍茫的金石意趣,常常对印的边角、边框和白文的留红处,施以敲击、磨刮等手段,虽然他的修饰已超出镌刻的范围,但因修饰得法而产生一挥而就的艺术效果。吴昌硕的篆刻,一扫前人旧习,为近代印学发展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
黄士陵
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又作牧父、号倦叟、息游巢主等,安徽黔县人。究心金石文字,对金文的变化极有心得。画工花卉,尤善用西画法画彝器图形,色彩浓重。书法于魏碑和箱书最见功力,用笔劲挺,书风明快。著有《黄牧甫印谱》、《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印谱》等。印章布局,初学浙派、吴让之、邓石如、赵之谦,后参宗汉法,融会而自成面目;印文得益于汉金文,劲健而变化多端;布排重书趣,险中求平稳,以趣见长;整体构成,完整而不喜破残,线条不求粗细上的统一,疏密不事匀称,极富率真之趣。用刀善以薄刃直冲,锋锐挺劲,光洁妍美,主张不去角,不修饰愈见精神。因用刀甚竖,轻行取势,故线条的起止处常露尖挺的刀痕。其印章,看似平直。其实变化无穷。黄士陵的篆刻,在印学式上别树一帜,对岭南派印学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齐白石
齐白石(1863-1957),名璜,小名阿芝,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又号借山一翁、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久居北京。工诗、善书、精画,水墨淋漓,形神皆得。印章布局,早年师法丁敬,继宗两汉和赵之谦,后变法印文,参《三公山碑》、《天发神截碑》,笔势纵横奔放,劲挺自然,大有信手之趣;布排重视疏密,笔画穿插,大胆并笔,于不整齐中求气势;总体构成,将多字作一字处理,紧凑而浑然一体,边框效防封泥,往往借边为印文笔画。其用刀淋漓痛快,爽朗铿锵。其单刀由于执刀的向右倾斜,刃部偏左,所以线条右光左毛,光的一边锋棱显露,毛的一边参差剥落,很有对比感。他的用刀气势纵横,很有个性。齐白石的印章,与前人全不相同,将吴昌硕以意为之的创作法推向了高峰,为现代印学开了一代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