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力巅峰的北宋,为什么打不过步入中期的辽(上)?

“按照历史周期律来看,封建王朝建国前三十年,都是国力上升期,而到了六七十年,则会遭遇大低谷。可宋辽战争发生时,北宋建国不到二十年,国力蒸蒸日上,而辽国已经到了七十年的关口,应该是北宋占优才对,可为什么两伐燕云,败的都是宋呢?”

宋太宗前期的东亚国别图

一、宋辽战争全过程

宋辽战争,指的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至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1005年),北宋与辽长达25年的战争。期间,双方一共爆发了多次十万人以上的大规模战役,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幽州之战、雍熙北伐、雁门大战、澶州之战等,北宋败少胜多。

战争由宋太宗主动进军幽州开始,以“澶渊之盟”结束,之后双方除外交冲突外,基本维持了一百二十年和平,直到宋徽宗时宋、金夹击辽为止。战争中,双方都涌现出不少名将,如北宋方面的潘美、曹彬、杨业、李继隆,辽国方面的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萧挞凛等,宋辽边境一度成为东亚的战争主旋律。

战争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宋朝主动进攻(幽州之战、雍熙北伐)

宋太祖时期,延续了后周的对外策略“先南后北”,与辽只在北汉攻伐战中有小规模接触;到宋太宗继位初期,基本统一了南部,开始调转方向攻击北方,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二月拿下太原。当年五月,宋军发起了第一次幽州之战,正式开启了宋辽战争。

幽州之战,宋军先扫平了外围辽军,集结重兵围城,因守将韩德让调度有方,十日内未能攻克;之后辽两路援军到达,先在城下挫伤宋兵军锋,之后在高梁河之战中,耶律休哥与耶律斜轸两面夹击,冲击宋军阵型,宋太宗意外逃遁,导致军心大乱,全线溃退,阵亡者过万。

第一次幽州之战后,辽军为报复,先后发动满城之战雁门之战,但宋军两战全胜,杀伤近十万辽军,扳回了劣势。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整合军队,再次伐辽,史称“雍熙北伐”。宋军兵分三路,曹彬统东路军十万人,进逼幽州,田重进中路突出,潘美西路军攻取侧翼;辽则以耶律休哥坐镇幽州,萧太后、辽圣宗及耶律斜轸对阵潘美。宋先行拿下燕云十六州中的云、应、寰、朔、涿五州,但因东路军指挥失当,被耶律休哥在岐沟关大破;西路军因过于深入,被重兵合围,杨业战死,全军溃退;只有田重进的中路军全师撤回。

雍熙北伐失败后,宋结束了开国时期的统一步伐,并从此失去了战争主导权,变为全面防御。

雍熙北伐

2.宋辽拉锯

雍熙三年冬,岐沟关之战后不久,辽人马上发起反攻,耶律休哥统兵八万余,自宋瀛州进犯。北宋守将刘廷让分军为二,亲率一部北上迎敌,李继隆率另一部做后援。因李继隆退保乐寿,宋军在君子陷于重围,两万精锐全军覆没,刘廷让仅以身免。

端拱元年(988年),辽圣宗亲帅大军犯境,打破城池,之后南下掠夺河北诸郡,为李继隆所败;

端拱二年,耶律休哥三万铁骑进犯唐河,李继隆部将尹继伦奇袭辽军大营,耶律休哥手臂几乎断裂,从此退出宋辽战场;宋军在李继隆指挥下三面合围,杀伤辽军数万。

至道元年(995年),辽招讨使韩德威两攻陕西麟州,被折家众将(佘太君娘家)挫败。

雍熙北伐之后到宋太宗薨逝,十年间,辽宋战争不断,但没有发生改变国运的战斗,而是在边境诸城来回拉锯。

3.辽全面进攻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去世。宋真宗继位之初,因多年战争消耗极大、西北党项边患日盛,国力凋敝,只能收缩兵力,期冀和平,名将李继隆被雪藏。这段时间,辽国萧太后解决了亲姐叛乱,急需一场对外胜利缓解国内危局,因此对北宋发起了全面进攻。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辽攻保州、威虏军、祁州、赵州、宁边军等地;

咸平三年,辽于瀛州力克宋军,此后南下并渡过黄河,劫掠山东;

咸平四年,辽出长城口,被宋将张斌设计大破,阵斩两万人;

咸平五年,辽攻保州、静戎军;

咸平六年,辽攻望都,俘宋将王继忠并全歼其部...

为抵御辽军,北宋在边境设立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军事要寨,如威虏军、镇威军、保州等,将杨延昭等名将分散在各大城寨中,不主动寻求野外交战;而辽军并不具备攻城能力,往往只能掳掠乡里。同时,在正面战场,宋真宗设立了定州大阵,由老将王超统属十五万大军构成庞大的阵势,定州大阵以重步兵包裹骑兵,极难攻破。

宋景德元年(1004年),萧太后、辽圣宗及大将萧挞凛率军二十万倾巢而出,预备打一场灭国之战。他们在边境多个城寨碰壁后,绕开了定州大阵,直扑河北大名府,逼近宋都开封。

澶州之战

北宋精锐几乎全部在边境,而腹地的厢军、州军都是未经训练的临时部队,京城的禁军则只知操练喊口号,没经历过实战。重兵压境,宋真宗本人及王钦若、陈尧叟等大臣均主张南迁避战,只有副宰相寇准坚持迎战,并迫使皇帝亲征澶州。

同时,老将李继隆紧急起复,担任驾前东面排阵使,统领所有可以上阵的禁军。他在澶州城下排出防御阵型,战车卸轮、拒马鹿角,将部队紧紧包裹起来,阻止辽骑突进。双方在澶州城下发生了数十万人的混战,宋将石保吉率辖部侧翼进攻,击退辽军。

对峙阶段,宋真宗遣使向萧太后求和,暗示使者可以降低标准,但寇准威逼使者曹利用“和谈可以,称臣、割地、纳贡绝不可行,缴纳岁币不得超过三十万两”。

辽帅萧挞凛,在观察军阵时,被澶州城楼的床子弩集中头部,当晚伤重不治,而此时,留在边境的宋将如杨延昭,已经攻入辽境,造成了辽国后防不稳。萧太后忧心忡忡,只好借坡下驴,答应了使者的求和请求,双方于次年一月签订了盟约,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主要内容:

(1)宋辽互为兄弟之国,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呼萧太后为叔母

(2)双方以白沟河为界,不得在边境陈兵,并停止修建工事

(3)宋向辽缴纳岁币银10万两、丝绸20万匹

之后,宋辽战争终结,宋对外战争转向西夏,辽对外战争转向草原、渤海各部。

二,辽国力极强、宋先天不足

(1)辽国力极强

与秦汉时的匈奴、隋唐时的突厥不同,辽在立国之初,就是走的半游牧半农耕路线,这直接改变了生产资料的积累速度。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本为契丹八部首领之一,他一改游牧民族的传统,不再只蓄牛羊,而是在盐池附近建立城市,凭借经济的优势,最终一统契丹八部,并改轮选制为世袭制,建立起统一的国家。

这也就意味着,辽国人并不需要靠劫掠为生,他们本身就能形成自产自销的内部循环。至于每年定期的出兵征伐,其意义也不只是掠夺资源,而更多是出于政治扩张的目的,这一点上,契丹人远超匈奴、突厥,已经进化成更高级的文明。

从耶律阿保机开始,辽国一刻不停地扩张土地,全盛时期的疆域,北到额尔古纳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南到白沟河(今河北保定),东到日本海,西到阿尔泰山,总面积达489万平方公里(北宋最大为280万平方公里),是当时东亚最大的国家,在中亚很多国家的史书上,一直将辽朝奉为唐之后的中国正朔。

辽地图

后唐末年,石敬瑭举燕云十六州投奔辽,换来了后晋的开国帝位,从此这块战略要地不再为汉人所有。五代纷纷,城头变幻大王旗,中原地区的经济遭遇了毁灭性打击,各地的城建都以城高池阔为基准,而无力进行经济性的改革;而辽人则在几十年内,把燕云地区经营得非常棒,成了重要的资源产出带,一举拉开了跟南边政权的差距。

同时,后晋一代,对辽皆以上位待之,石敬瑭自称“儿皇帝”、石重贵(后晋末帝)自称“孙皇帝“,辽人很早就建立起对中原政权的心理优势。石重贵末期(946年),因晋人反对辽国管理,耶律德光率精锐南下,灭亡了后晋政权,并曾短暂地统治过开封城,此时距离北宋开国尚有14年,赵匡胤还不到20岁。

总而言之,辽国本身就是资源出口国,加上草原部落定期进贡和从宋境掠夺的财富,他们的经济条件臻于极盛,国力雄踞东亚之首,而其军队保留了游牧民族的骁勇善战,又增添了几分中原政权的纪律性,比起一般来去如风的骑兵,更上升了一层。比起建国晚了五十年的北宋,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辽都是碾压性的优势

(2)宋先天不足

宋,并不被认为是大一统的朝代,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先天不足,面积太小了!比起盛唐,他们不仅缺了燕云及东北,更是少了河套、西域、大理、交趾,只有如今中国的河北一部、河南、山东、陕西一部、山西一部、甘肃一部、湖北、湖南、江西、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虽然有主要的产粮区和经济富庶区,却没有产马区,骑战有着天生的弱势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北宋无能,毕竟赵匡胤是从后周手里接过的政权,而后周版图只有如今的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四川以东、江苏以西,极盛时也只有不到160万平米。老实说,北宋不到二十年,就把版图扩张了近一倍,还算是不错的了。

后周版图

同时,北宋承继五代,经济基础极差,柴荣攻南唐时,曾因为没钱付军费,不得不毁掉佛像,熔为铜钱,其窘迫程度可见一斑。宋太祖刚登基时,打不起仗,只能省着用,每次灭国后都需要缓好几年,一直等到伐后蜀、平南唐后,才有了充足的军费,为此他还建起了封桩库,专门用来装钱。

到赵光义继位时,北宋的经济已经有了大幅进步,宋太宗初次科举取士,给每位外放县令的进士都赐钱良多,显示出雄厚的财力,这也是支撑他两次北伐的最大家底。可惜太宗一朝,不仅跟辽天天打仗,更是被党项人折腾得够呛,冗兵冗员现象日益严重,军费开支最终把国家掏空,他自己还是个大方性子,真金白银说掏就掏。

结果到真宗继位时,国库已经见底,赵恒一分钱当两分花,亲自缩减开支,这才能撑到澶渊之盟;可之后,他自觉有功于国家,大肆封禅,广兴道观,到宋仁宗继位时,国家再次陷入无钱可用的危局。这种现象,一直要到王安石变法,才得以缓解。

可以说,即使是宋朝最负盛名的财力,跟辽国人相比,同期依然处于下风

(3)辽正值中兴、宋国策僵化

基础条件的对比,辽国占尽上风,北宋处于弱势,但不是还有个历史周期律吗,难道对辽宋之战没有影响?

细细看来,战争开始于公元979年,此时距辽建国已经63年(定年号开始)、距耶律阿保机当契丹首领已经72年,王朝开始进入中期;而距宋建国刚刚19年,国力蒸蒸日上,赵匡胤为弟弟留下了极好的底子,正是王朝巅峰期。

但历史周期律只是一个普遍规律,对具体朝代还要具体分析。

先来看看辽。虽说是半游牧半农耕型的国家,但建国初期,辽国上层依然保有浓厚的游牧民族习气,政权远未迈向封建化,这也导致了长达二十年的动乱。

作为开国之君,耶律阿保机只确定了世袭制,却没规定谁有继承权。他虽立长子耶律倍为太子,却更偏爱次子耶律德光,后者也继位为辽太宗。动荡的种子就此埋下,耶律倍一系始终觊觎帝位,耶律德光在灭亡后晋后意外身故,国内立刻发生武装斗争,耶律倍长子耶律兀欲篡位,而耶律德光之子又夺回皇位、耶律兀欲之子再次政变...听得人头都大了,我做了张表格来说明

辽国皇帝年表

同时,辽国皇后权力极大,她们一般来自国内大家族,经常左右皇位归属和政权走向。比如耶律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平,这可是个厉害人物,连辽太祖都要敬他三分,她动辄杀掉大臣名将、还想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幼子耶律李胡,加剧了国内动乱。而辽景宗的皇后萧燕燕,其大名丝毫不逊于武则天,更是左右了宋辽战争的最终结局...

总之,辽国的低谷期比一般王朝都早,从第三任皇帝开始,历经二十年反复动乱,直到耶律璟、萧燕燕和耶律隆绪三位执政者前后不断地改革,终于完成中兴大业,辽圣宗更是被称为辽国最伟大的皇帝。换句话说,到宋辽战争时,辽不仅没有下滑,反而处于复兴阶段,国力正在上涨。

反过来,宋则很快陷入了国策僵化阶段。

在后世的史书中,宋朝武将地位极低、战争运转不灵、冗兵冗官冗员,除了搞经济文化产业,其他干嘛嘛不行,这一切都要追溯到赵匡胤确立的国策,而宋太宗及之后的皇帝,只不过把这些国策执行得僵化了一些。

赵匡胤生于五代的洛阳,正是后梁、后唐、后晋(前期)的国都,见惯了政权交替,也知道藩镇为祸究竟有多厉害。所以他登基后,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削弱藩镇、保证中央集权。

他和开国宰相赵普,都深谙终结乱世之道,两人合计出了“强干弱枝、以文抑武”的国策。简单来说吧,就是逐步取消藩镇的权力,把中唐之后,藩镇拥有的辖境内民政、税收权全部收归国有,只保留军队的指挥权,这样就阻止了藩镇为祸。

同时,将武官的权柄一再降低,并绝对禁止亲军的出现,武将们只拥有战时军队的指挥权(还要给监军让步),但调度权却在皇帝手里,怎么布阵得由上头授予作战图,一线将军只负责执行;同时频繁调换武将所在的部队和防区,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从根本上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现象。

是不是够狠?这其实都是赵匡胤从自己身上总结出来的,他禁止亲军,可自己就当过后周太祖郭威的亲军;他弱化藩镇,可陈桥兵变的主谋们,都是自己外放藩镇时认识的;他剥夺武将的调度权,可能发动兵变,就因为自己拥有大军的调度权...一句话,他把自己曾干过的那些事,全部否决了

宋太祖赵匡胤

所以,终北宋一朝,几乎没有藩镇为祸,皇权安稳地留在赵家人手里;武将们也十分听话,见到文官都主动避让;即使出了几个世家(折家、种家等),但皇帝让打就打,让和就和,绝不自行其是...似乎赵匡胤的计策全部实现了?

当然不是,我们看到,藩镇失去了自主权,征讨西夏时,庆州等地连兵都供不起;以文抑武,多次战争葬送于文官之手;按图作战,澶渊之战时,十五万大军的定州大阵,一步不敢动全程看戏,因为一动,阵型就散了...北宋军队战斗力越来越低,就因为这该死的国策。

没办法呀,你赵匡胤是天才武将、沙场里滚出来的,既懂战争又得军心,你在的时候,这些政策都能完美执行;可从赵光义开始,没有一个皇帝对战争有清醒的认识,但他们依然要画出图形,交给前线的军官,让他们照例布阵,不输才怪哩!

所以啊,王侁监军害死杨业、王超按图错失战机、赵光义本人毁了第一次北伐,从根上就错了,又岂是一两个武将的发挥能改变的。(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