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荐书20210508
每天推荐一本属于今天的书
《古史辨自序》:作为“中华民国学术史上的一部分的'史料汇编’”,《古史辨》的“意义是企图发现中国上古史的正确观念的总集”,是关于古史的讨论集,对于中国古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其虽然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但其对建立科学的古史具有重要意义。《古史辨》编著出版于1926—1941年间,是“古史辨运动”标志性出版物,顾颉刚先生由此创立了古史辨学派,《大英百科全书》有专门词条。本书收录了顾颉刚先生以《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为代表的有关“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和三皇五帝古史系统考证方面的数篇论文,主要是对中国古代史上关于古史传说进行讨论,指出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书,特别是经书上所载的古史,大多出于神话传说的演变,是由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积累起来造成的,从而把古书中的一些虚妄的伪史料清除出去,为进一步科学地研究我国的古代史开辟了道路。本书集中反映了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考辨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了他早期从事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
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等,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文史》杂志社总编辑、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顾颉刚受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从上世纪20年代起即从事中国历史和古代文献典籍的研究和辨伪工作。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近代西方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与钱玄同等发起并主持了古史辨伪的大讨论,又广集当时的研究成果编成《古史辨》,形成了“古史辨”派。顾颉刚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认为时代越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周代时最古的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朝有三皇,汉代以后有盘古,古史系统的形成,主要出于战国到西汉的儒家之手。他以疑古辨伪的态度考察了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指出孔子的“正乐”与社会上没有关系,批评梁启超把孔子说得太完美;断定六经决非孔子“托古”的著作,六经没有太大的信史价值,也无哲理和政论的价值;否定了儒家利用六经、尤其是利用《尚书》编成的整个古史系统。又提出必须打破中国古代民族只有一个、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以及古史人化、古代是黄金时代等观念。顾颉刚一生著述颇丰,除所编《古史辨》之外,重要的尚有《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尚书通检》《中国疆域沿革史》《史林杂识》等。
关键词:中国历史 研究